職場 | 教育趨勢
滿街大同小異的手搖飲料店、研究生論文抄來抄去...荷蘭爸爸:台灣人的創新在哪裡?

「在我看來很多台灣的商店賣東西的方式都大同小異,賣的產品很類似,包裝也很相似,訂價的方式也都很像,真的差別不大!」
這是我一個來自比利時的學生對台灣商店行銷的看法,這個交換生來台灣不到幾個月,但是他觀察力很敏銳,能夠有這樣的觀察,我覺得滿有意思的。
我相信許多台灣人同意他的看法,他以台灣的茶店為例,台灣幾家連鎖店雖然各有各的招牌,但是幾乎都賣一樣的茶類(珍珠奶茶、檸檬綠茶等),幾乎都用塑膠杯包裝,味道也大同小異。我可以想像為什麼這個交換生會分不出來各家的差別,也看不出各家的特色。
台灣許多行業都是這樣,像咖啡店、早餐店、影印店、熱炒等等行業,各家賣的產品、布置的方式、店裡面的氣氛、包裝的方式都是非常類似。
不同競爭者之間,出現相似的行為,是一個很不符合市場競爭邏輯的現象。理論上一個商店要生存下來,需要跟不同的競爭對手區分出自己的特色,如果這樣的與眾不同獲得客戶的青睞,那就變成這家店的競爭優勢。
那麼台灣各個行業的商店都大同小異,要怎麼競爭呢?
關於這個交換學生的觀察,對我而言最有趣的問題是台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大家都一樣」的競爭方式?老闆們難到沒意識到,就是要跟人家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才能維持自己的優勢嗎?
每當我問出這樣的問題,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台灣人因為長期接受到填鴨式的教育,只追求複製標準答案,而不是被鼓勵自己想出來解決問題的方式,長期以往,台灣人就自然而然失去了想像力,也失去創新力。
這樣的說法,雖然常見,但是對我而言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很不符合我所認識的台灣,也很不符合我所了解的台灣人。在我看來,台灣人並非是一個沒有想法的民族,相反地,許多台灣人很有自己的主見,面臨問題或困難的時候也有本事想出來創新的解決之道。
如果不是台灣人沒有能力創新的問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究竟是哪個環節沒被打通呢?
這也許可以從我課堂上的另外一個現象來理解。我課堂上不太喜歡用考試,但是我幾乎每一堂課會要求學生自己寫一點東西當作期末給分的依據,我相信學生可以透過寫作更了解一門課的內容,也可以透過寫作多思考這門課的內容。
我當然要求學生交的期末報告完全是他們自己寫的,也會警告他們抄襲是被當掉的甚至被退學的行為,不過雖然如此,我幾乎每個學期都還是會收到一兩個學生抄襲的期末報告,像我教過的其中一門課,我收到兩份完全copy的學術論文,學生只有把作者的名字刪掉填上自己的名字就交給我了。
拿到這份期末報告其實令我很頭痛,因為抄襲是嚴重違反學術倫理的事,但是那個學生並不是什麼壞學生,整個學期上課的態度也十分認真,也準備得滿好的,無法想像這個學生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
後來我請學生來我辦公室,學生跟我說,他大學念的是另外一間學校,那時候如果老師要求學生交類似研究計畫,其實是要求學生找出一篇學術論文,把這篇當作期末報告,學生以為我這門課的期末報告也是如此,才會如此的複製其他人寫過的東西。
學生的行為,讀者可能認為有一點天真,念到研究所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不過,抄襲這種事,在台灣社會很常見,像不少媒體會稍微調整其他的媒體刊登過的文章「引用」在自己的平台上,好像把作者的名字放上去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樣「省時省力省成本」的轉載,實在有違媒體精神。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上述台灣商店一致化的現象,也就是說老闆看到同行成功的模式,便趕快copy成功者的模式,彼此copy彼此,久而久之,每個廠商都大同小異。
更恐怖的是,在大家模仿彼此的環境裡,漸漸失去創新的動機,也不會花時間、心思與資源進行創新,改善自己的商業模式。
一個國家要創新,不只需要足夠的人才,也需要對創造有熱情的人,但是也許更需要的是,一個刺激大家的環境。當年輕人能夠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隨時隨刻碰上刺激他們創造力的問題,漸漸地,他們便可以想出獨一無二有自己風格的解決方式;同樣的,當我們每天在喊創新的重要性,也需要思考如何刺激各個產業內的不同環節,讓員工、老闆、投資人都把創新當作是「自己的事」,才能夠推動這個啟動創新能力的巨輪。
韋岱思,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在荷蘭出生長大,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
很享受觀察女兒長大的過程,把女兒的學習進度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不過,過程中發現荷蘭與台灣育兒文化大大不同,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也在思索台灣的教養方式。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並分享兩個文化之間的教養經驗。在2017年出版「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