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浮誇的感謝跟卡片,不如讓老師放一天假吧!教師並不神聖,但需要被尊重專業

九月,是老師的月份。新的學年展開,新的學生與新的老師相遇,同時,九月有一個專屬於老師的節日。人人都說,這天要感謝老師-就是和「孔子誕辰」同一天的:教師節。
把教師節定在孔子的生日,可以想見,就是希望諸位老師能夠向「至聖先師」看齊吧?那麼,這個要讓人看齊的「至聖」到底長得怎樣?或許我們只能隱隱約約地聯想到,那大概是一種,高風亮節、聰明睿智、宛如再造父母、一句話就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這樣近乎不可能達到的人物形象…吧?
想得模糊,沒關係,在現今的網路時代,可以上網找。然而,輸入關鍵字「謝師」、「敬師」、「尊師重道」等等,搜尋到的教案,多半是設計遊戲、講故事,或奉茶倒水搥背,讓學生理解到教師節的意義,學會感恩。但是從這些活動當中,卻看不到老師的面貌,好像學生在感謝的是某種沒有具體形象的事物,而非活生生、每天都在和學生相處的「人」。然而,這樣的活動,相信我們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體驗過一些。
這讓人想起另外一個性質有點相似的節日,也就是在現代越來越多人檢討的「母親節」。
► 不在乎人,只在乎「神聖使命」的節日
「母親節」強調母親的辛勞與偉大,人們總說在這天要送上康乃馨、蛋糕和各種禮物,感謝媽媽一年來的辛勞。
然而對於母親節的批評這幾年開始出現,比如這節日強化媽媽在家就必須勤苦為家、忍辱負重的形象;不管世界上有多少不一樣的媽媽,在母親節會被歌頌的也只有這樣一種。我們很少在這天聽到「讓媽媽做自己,放她一天假」之類,鼓勵母親展露自我面貌的祝福。
某個程度上,母親節是要重新確認各位媽媽是否有走在由刻板印象所構成的「正途」之上。
而在教師節,我們高舉什麼樣子的教師典型呢?教師節運用了孔子的形象作為模範,以「謝師」之名,讓學生寫在卡片上、寫在作文上,但是這個形象真的是老師嗎?又或者說,老師真的喜歡這個形象嗎?(再或者,歷史上的孔子真是這個形象嗎?但這或許是另一個問題。)
母親節最常遭到的批評,就是為了那僅僅一天的感謝,卻要負擔包山包海的勞務,還要能不抱怨、不傷悲。要付出的那麼多、壓力那麼大、收穫卻那麼的少,大家也不是很在乎身為媽媽的這個「人」本身,只在乎她應該做到的神聖的事情。
教師節給人的感覺也很類似。
► 教師節所強調的「神聖價值」
在台灣,學校已不像古代私塾,只有一個老師和少少的學生,教些古文或做人的道理;現代學校多是分科教學,每個老師有各自的專業,能夠在不同的領域給予學生啟發。但我們的社會何曾鼓勵學生,乃至教導學生體會老師的專業?即使在教師節,這個老師專屬的節日,我們向學生強調的仍多半只是「要聽老師的話」、「要感謝老師平日的辛勞」;這當然是看到了老師的價值,但卻停留在老師為孩子做牛做馬、呵護憐惜的一面。從另一面來說,不正表示我們的社會只是期待老師必須如此,而不真的能看到老師的專業能力,不真的能欣賞老師的立身處世之道嗎?
以感謝之名,社會強調了老師「應該」做的事;然後,以教師節之名,社會把這份應該加在老師身上。
那麼,究竟教師節的意義何在?謝師的意義又何在?
這個節日似乎本該喚起教師的尊嚴,但各種人們習以為常的活動,仔細想來,卻只是提醒了他們該付出的心力很多,能得到的回饋很少。
能夠被當媽媽一般感謝確實是很誘人的事情-被需要、能夠對別人的生命做出關鍵影響,是很難抗拒的誘惑。然而人不可能只享受形象帶來的益處,而不負擔形象帶來的義務。人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老師抱怨自己必須為學生犧牲眾多,不正是因為,這社會透過「教師節」、透過「謝師」活動、透過各種「尊師重道」論述所傳遞的「老師的價值」,強化了老師們應該包山包海、承擔學生一切的形象嗎?
► 以感謝之名,扣老師帽子?
我們並不是說,老師不該呵護學生、不該為孩子付出。而是說,老師為學生做的一切,都不該是強加的、不該是被預先扣上的帽子。
我們認為,這一切都該回到老師們教育的專業、回到學校最初設立的目的──傳遞知識、研討事理。
具體的作法,也許是老師們與學生討論,自己在教學上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自己的教學是否帶給學生感動?藉由學生的反應,檢視自己是否有所不足,或從學生的反應當中,意識到自己其實做得很好。在實際回饋中建立師生互動,一旦老師發現自己真的影響了學生,就算學生沒有說出口,其「感謝老師」之意不也是溢於言表嗎?就算老師沒有對學生跟前跟後、為學生把屎把尿,其「照顧學生」之情不也是真心誠意嗎?
以此回頭來看教師節、看謝師活動,其意義便可以被重整-教師節可以被視為一個提醒,提醒世人應該看見老師們教育的專業,提醒老師們應該精進自己教育的專業。至於謝師––對一個專業人員來說,還有什麼感謝,比專業被看見、被彰顯更讓人高興的呢?
► 教師節,請老師們放假吧!
各位讀者在讀這篇文章的當下,身邊可能正在舉辦各種謝師活動。
許多這類活動總是提到,感謝要真誠。但若是變成了大規模、理應參與的活動,還能保有多少真誠?若活動只是在強加至聖「先師」形象到現代的老師身上,那謝師之心又怎麼會是真誠的?不過是要制約老師走在「道統」上罷了!
但話說回來,要超越至聖先師的形象,恐怕又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個人要怎麼對抗千百年的文化呢?
那也無妨。其實,不見得要對抗,只要回到教育的原點,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有人說母親應該適時放自己一天假,也許這句話也可以用在老師身上。老師也應該適時放自己一天假,不去想著照顧學生,不去想自己應該成為怎麼樣的至聖先師。在教師節這一天,重新省思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以及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老師,比起被浮誇的感謝活動或卡片制約,會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