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女藝人露乳可以,媽媽哺乳不行?一個母乳媽媽的戰歌:台灣社會把哺乳當下流
(編按:以下為兩個媽媽的交換日記,諶淑婷曾任報社記者,現專職媽媽。林蔚昀曾翻譯辛波絲卡詩集,現居波蘭,專職媽媽 )
蔚昀:
這兩天兒子病了,連續兩、三天高燒不退,常常安安穩穩的睡下,一小時後全身滾燙、汗涔涔的嗚咽轉醒,這種狀態下,懶洋洋的兒子幾乎無時無刻只想黏在我身上,隨時都得抱著哄、站著搖,就連坐著也窩在我腿上,食慾也很差,他拒絕了所有的食物,包括軟綿綿的甜布丁,只願意慢慢吸吮我的乳頭,額頭逐漸冒汗,呼吸節奏慢慢平穩,進入夢鄉,此時我真慶幸自己還在哺餵母乳!
餵母乳對我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當兒子離開產道、剪斷臍帶,第一時間躺在我懷裡時,助產士捏了一下我的乳頭,多麼神奇,乳汁就那樣冒了出來,那生命的原始能力促使兒子快速的找到了乳頭,一口含住後,毫無困難的吸吮了起來,那一刻真是此生最美好的瞬間。
種種生產前關於餵母乳的擔憂都不見了,我非常幸運,沒有奶水不足問題,我相信母體能產生足夠餵養孩子的乳汁,兒子啼哭時我就餵奶,逐漸將育兒專家所說的「拉長餵乳時間間距」、「不奶睡」、「不夜奶」拋諸腦後,開始享受隨時隨地哺餵母乳的親密、快樂與方便,只要有一件設計適當的哺乳衣,或是一條哺乳巾,就能取代背包裡的奶瓶、奶粉與保溫瓶。
唯一讓我困擾的是,台灣缺乏對母乳媽媽友善的環境。對我來說,在餐廳、捷運車廂或公車上哺乳,比在人來人往的馬路上哺乳還困難,那是一種眾人圍繞下、有意或無意窺視的壓力,「不會吧?她要當眾餵奶嗎?」「這是公共空間,那樣太裸露了吧?」即便自己坦然自若,身旁的親友也可能表現得比誰都尷尬。
最近一位朋友也遇到類似狀況。她帶著兩歲的兒子與10個月大的女兒,和親友到一間親子餐廳聚餐,吃完飯後,她帶著孩子們到二樓遊戲間玩,當女兒想喝奶時,她直接將哺乳衣下掀哺餵,不料服務員屢屢來勸告移駕到哺乳室。
「我們這裡有男士喔!」服務員提醒她,但哺乳衣的設計不至於讓她裸露乳房,且她想看顧玩耍中的兒子,「我不在意。」她回答,沒想到服務員又說:「我們這邊是公共場所,妳這樣直接哺餵不好看!」而真正讓她難過的是,她的朋友也不贊同,還將「在大庭廣眾哺乳」相比成「在餐桌上讓小孩尿尿」,因為理由都是「孩子忍不住」、「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我明白不是每個媽媽都能接受公開哺乳,也有母乳媽媽告訴我,她必須在密閉空間才能安心餵奶,但我很介意「哺乳不好看」這句話。
原本哺乳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在農村社會裡,母親揹著嬰兒在田裡忙碌,當嬰兒啼哭時,立刻在天地之間解開衣襟哺乳,我想是上一輩都有的共同記憶,轉移到城市生活後,哺乳變成了一件必須掩蓋的行為,彷彿露出乳房十分低俗下流,但那麼多流行衣著低胸設計,天天有穿著露乳裝的藝人出現在傳媒報導上。是誰覺得媽媽的乳房必須遮掩,街頭女孩或藝人的乳房露越多越好?
再論法規面,依《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第四條規定:「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時,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且這項選擇母乳哺育場所的權利,不因該公共場所是否有設置哺乳室而受影響,違者可處6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
有些人說,動物隨時隨地哺乳是母愛流露,但人類是文明動物,不該有礙觀瞻。也有人覺得歐美國家女性直接在草地公園公開哺乳,那畫面真美,可是台灣太擁擠了,人與人之間距離太近,不小心就變成盯著哺乳的媽媽瞧,所以母乳媽媽還是躲一下好。但這些理由都無法說服我,我所渴望的友善哺乳環境,不只是公共空間、餐廳必設置哺乳室,在哺乳室外,也應有讓人安心直接哺乳的溫暖氛圍,畢竟餵養一個生命,只有愛與喜悅,沒存在任何羞恥。
回過頭來,我還是想知道,年幼時曾那麼渴求母乳慰藉的人們,為何在許多年後會對哺乳行為感到害羞或不悅呢?也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出了一些錯吧。
淑婷:
讀著妳的信,在擔心妳的孩子、心疼妳的辛苦之餘,嘴角不免浮現一抹笑意。是啊,我完全理解妳說的。想當初我還在哺乳時(也不是那麼久以前,畢竟,我餵到兒子兩歲九個月才斷奶呢!),也是在孩子病中塞一個奶給他,讓因為發燒而煩躁不安的他吸吮我的乳頭,慢慢平靜下來,沉沉睡去,在睡眠中消化具有免疫力和營養的母乳,再次獲得打倒病毒或細菌的力氣…
和妳一樣,我也很享受餵奶的時光。不過,我一開始的哺乳之路走得並不順遂。如妳所知,我是在波蘭生產的,而且是剖腹產。手術過後,我的身體很虛弱,孤單一人躺在加護病房觀察一晚後才轉到普通病房。第二天中午丈夫帶兒子來看我,我才真正仔細看清這在我肚子裡待了9個月的小子。
剛剖腹的我,乳房中根本沒有奶水。聽丈夫說,助產士晚一點會來教我如何哺乳,但是不確定什麼時候來。「在那之前,我們就先給他喝配方奶好了,護士早上也是給他喝這個。」「配方奶?可是我想給他餵全母乳啊,喝了配方奶不是就不想喝母乳了?」「但是妳昨天晚上在加護病房不能餵奶…」
雖然心裡不太舒坦,我還是接過了丈夫遞來的配方奶。「這怎麼是冷的?是不是要熱一下?哪裡可以熱?」「不用,護士說直接喝,室溫就好。」「室溫?現在是十二月啊!屋子裡也沒多暖!你確定新生兒可以喝這種東西嗎?」
抱著一肚子的疑惑和不滿,我終於等到了助產士,迫不及待詢問她關於哺乳的種種。得到的答案是:是的,配方奶不用加熱,直接打開包裝就可飲用。孩子要三小時餵一次,如果母乳不夠,就要喝配方奶,因為妳總不能讓小孩餓著吧?如果他餓,就會沒力氣哭,之後會越來越餓,就更沒力氣哭…
雖然不太同意助產士的說法,但是新手媽媽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問、其他人可以靠(我爸媽正在坐飛機來波蘭的途中),只好暫時接受了這樣的安排。三天後出院,附近診所的助產士來家裡教導我們新生兒照顧的大小事(波蘭有助產士居家照顧,去申請就有)。助產士人很不錯,也很專業,但是在哺乳方面,也是抱著「母乳不夠就要餵配方奶啊,不然體重怎麼增加」的觀念,甚至還拿出一個秤,告訴我們:「你們可以量量他一餐吃了多少母乳,不用每餐量啦,偶爾量就好…」
用肚臍想也知道,緊張兮兮的新手父母當然是每餐量、每餐崩潰、每餐口角不斷…活在高壓和睡眠不足中的媽媽(我們超白癡的,每天半夜還真的設鬧鐘,把一出生就睡過夜的兒子狠心挖起來每三個小時餵一次!),奶水依然不足,於是更加依賴配方奶,乳房缺乏刺激,製造的奶水就更少,如此無限惡性循環…一直要到兒子四五個月大,開始吃食物泥,我們才脫離了配方奶,走上母乳加食物泥的康莊大道。
和妳寫這些不是想抱怨,只是想說:在國外當母乳媽媽,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啊。波蘭這幾年雖然大力推廣母乳,但是仍有許多舊有的觀念和習慣要破除,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妳提到的在公共場合哺乳的問題也是其中之一。我很幸運,我在火車、公園、餐廳、飛機上餵奶,從來沒有人對我說過什麼。但是一個波蘭朋友告訴我,她的朋友在大賣場餵奶,保全竟然走過來叫她去廁所餵。
「年幼時曾那麼渴求母乳慰藉的人們,為何在許多年後會對哺乳行為感到害羞或不悅呢?」妳的問題我也百思不解。幾年前,波蘭一個推廣母乳的基金會Mleko Mamy(這名字一語雙關,同時有「我們有母乳」及「媽媽的乳汁」的意思)辦了一個攝影徵稿的活動,打算在華沙地鐵展出母親哺乳的照片。展覽開幕前一周,地鐵通知主辦單位要撤展,因為不想傷害宗教情感。這件事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媽媽們帶著小孩到地鐵哺乳,以示抗議,後來,這個展覽轉到華沙大學圖書館展出。
我看過那些華沙地鐵不願展覽的照片,每張都很美、很自然,照片裡的媽媽和寶寶都看起來好幸福,我也相信他們真的很幸福。希望,有一天這樣的幸福可以公開攤在陽光下,不需要受到任何人的質疑和指責,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編按:您是不是對Mleko Mamy的哺乳攝影徵稿產生興趣了呢?這個網頁下方,就是得獎作品:http://mlekomamy.pl/index.php?page=alias-7
商周大調查
比生成式AI更猛…你開口,AI代理人幫你開會、訂機票的時代登場!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