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人口比台灣少、不瘋棒球,卻打敗台灣》荷蘭爸爸:我們這樣做,讓小國變「運動強國」

前幾個禮拜,我跑到台中看2015年12強棒球賽台灣對荷蘭的比賽,全體觀眾中,大概只有我朋友和我兩個荷蘭人,其他都支持台灣隊。
棒球是台灣國家運動之一,只要看跑去台中洲際棒球場看比賽的人數,以及大家熱烈在FB轉貼棒球的新聞,就可以看出台灣人真的很迷棒球。
荷蘭棒球的狀況卻很不一樣, 12強棒球賽的訊息幾乎不會上新聞,比賽結果只會放在報紙很後面的頁數,相對其他運動,荷蘭人不太在乎國家棒球隊的表現。
「荷蘭皇家棒球與壘球協會」成員數一直沒有超過兩萬五千,甚至排不上前15,相較於成員數超過120萬的「荷蘭皇家足球協會」,棒球在荷蘭不是特別受歡迎的運動。
荷蘭國家隊在國際棒球賽事中打贏台灣,真讓我百思不解,一個充滿棒球狂熱、人口2300萬人口的國家,跟一個不在乎棒球、人口也只有1600萬人口的國家比,荷蘭是憑什麼贏呢?
其實,荷蘭不只在棒球成績很好,荷蘭在足球世界盃、夏季奧運以及冬季奧運都表現得相當不錯。「這麼小的國家,怎麼辦到的?」
在我看來,荷蘭在運動界雖然人口少,但卻是個「運動大國」,荷蘭政府年年都很願意投資運動,但是大部分的投資並不在於職業運動選手上,而是業餘運動,特別是未成年學生的業餘運動。
透過投資好的運動設備,支持舉辦業餘運動的志工,荷蘭政府希望鼓勵國小學生多多運動,希望幫他們找到一輩子可以熱愛的運動。根據荷蘭運動研究單位Mullier Institute的統計,荷蘭全國有大約兩萬四千個業餘運動俱樂部,平均來說每700個人就有一個運動俱樂部。
以我成長的小鎮來說,全鎮人口只有6000人,但是小時候我們小鎮有足球、網球、游泳、柔道、桌球、羽毛球、拍球、溜冰以及體操的俱樂部,小孩運動選擇非常多元。
政府要鼓勵小孩運動,是因為希望可以幫小孩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讓他們喜歡和習慣常常運動的生活,也希望小孩長大之後能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
政府的考量不只為人民好,也希望可以透過運動的政策來控制未來醫療的費用。政府的理想是讓小孩喜歡運動,讓運動成為他們生活的一個部分,維持運動的習慣,避免一些跟生活方式有關的慢性病,也預防這些小孩長大後大量的消耗醫療制度。
除了政府的支持,很多荷蘭父母也認為小孩可以透過運動學到一些學校無法學到的東西。打球的時候,隊友需要合作,搭配球隊的默契,才能在球場上取得好表現。小孩子透過運動不只可以學到合作,球賽像個小社會,也有輸有贏,在球場上小孩可以在一個他們熟悉的環境學習如何處理輸球的挫折,也可以學習雖然輸但是還是可以欣賞對方控球的能力,佩服彼此的體育精神。
那麼豐富的業餘運動環境,也必須搭配職業與半職業的運動環境,這樣有天分的人才能往上發展,不斷的進步到變成世界等級的運動選手。再加上,運動選手受到大眾的尊敬,可以變成小孩運動精神的榜樣,開啟一個正面循環:因為人人參與運動,使得職業運動變強,國家訓練優秀的選手,進而再鼓勵更多人投入運動。
台灣的體育界卻很不一樣,小孩因為準備上國中大概從國小五、六年級已經開始減少運動量,只能在童年享受到運動的快樂。運動選手也沒有受到政府的支持培養,長期以來消極投資的結果,使得台灣現在只有在少數的運動可以打出來不錯的成績。
這個真的很可惜,運動為小孩帶來很多快樂,以及很多學校沒教的學習機會。更有甚者,運動其實能打破不少國際間給台灣的困境,要是台灣足球隊能踢進世界盃而不像現在第二輪資格賽就被淘汰了,全球會有多少足球迷會想更進一步認識台灣呢?台灣要是能出一個像尤塞恩.博爾特(Usain Bolt)這樣的明星短跑球員,還會有人不認同台灣嗎?
韋岱思,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在荷蘭出生長大,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
很享受觀察女兒長大的過程,把女兒的學習進度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不過,過程中發現荷蘭與台灣育兒文化大大不同,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也在思索台灣的教養方式。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並分享兩個文化之間的教養經驗。在2017年出版「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