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小五生超修完國中三年的課》一個母親的心聲:我不是神經病,只是希望小孩上建中

我曾有一個經驗,為一個即將升上國小五年級的小朋友超修社會科,規劃在升上國中前三個暑假的時間,把國中三年的社會科上完。
第一次去學生的家裡,載我上山的路上,張媽媽已經講了許多關於小孩的事情:「我的孩子即將升上五年級,他下學期的課本我已經幫他準備好了,也找老師來上課。看過他的社會課本後,我發現跟國中的東西很像,所以希望能直接找國中老師來教,讓他在升上國中前,能把國中三年的課程超修完,老師,你盡量上,加課也沒有關係。」
張媽媽小心地觀察我的表情,想從裡面找到一種常見的「不贊同」,一種揠苗助長的質疑,她已經準備好她的說辭:「我有些朋友覺得我這樣...很神經病,可是老師,我們就是希望他未來可以上建中。」
張媽媽幫小孩請了各種各樣的家教,剛要升上小五的他,已經在補習班名師的指導下,練習小六的數學習題了,最驚人的,是他的家裡有基本的實驗器材,媽媽還找了一個還在準備教甄的理化代課老師,每個禮拜帶著小孩做一個科學實驗。
我跟孩子的課程進行地非常順利而愉快,由於他實在太聰明了,即使直接教他國中的知識,給他國中生做的作業,也能迅速準確地完成。我們的上課時間也非常地充裕,我甚至可以在每堂課上進行一些比較「不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每個禮拜帶當期的「大誌」雜誌,翻開後面的世界專題,問小孩有沒有想要看的議題,然後讀他有興趣的報導,我會拿出一張世界立體地形圖,請他找出這個議題發生的地點,順便講解這個地方的地形氣候。
又或者,國一的歷史課快要結束的章節裡,當我們談論台灣的民主化運動,我用平板電腦跟他一起看了「台灣演義」節目的專題報導,我還記得最後一次看的是鄭南榕的影片,本來只打算帶著他看其中的20分鐘,可是小孩被故事吸引,欲罷不能,變成每次上課的前20分鐘,我們都會一起看相關的學習影片。
我在國中上課的時候,即使有課外影片,我也會盡量把每段影片的時間控制在3分鐘左右,因為只要播放超過3分鐘的影片,就會有學生不專心,開始感到無聊。可是這個孩子才五年級,不只專注力夠,甚至能夠跟我討論影片的內容,他的媽媽也很感謝我,帶給他的小孩這麼多課外知識。
國中的課業對他來說,並不是一種強求,可是他才10歲。我陷入一種矛盾的情緒中。
張媽媽的鄰居朋友都取笑她是神經病,可是張媽媽很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我問小孩:「你以後的夢想是想要做什麼呢?」小孩回答:「我想上建中。」第二年的暑假,小孩到美國遊學,我們的課在那個暑假後結束。直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到底我所做的這些「越級」教學,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裡,有沒有投下一點點思考的種子?當他有興趣地看著影片的時候,是因為影片裡的內容觸動了他,還是因為,能夠暫時逃離大量紙本練習的課程安排,是他短暫的休息時間?
有次下課後,小孩飛奔到客廳打開電視,只為了趕上他最愛的卡通「數碼寶貝」最後20分鐘。他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連我跟他說再見,他都捨不得移開視線,他媽媽送我離開前,叮嚀他:「等等電視看完記得做數學作業,知道嗎?」小孩不理他。媽媽又再叮嚀了一次:「知道嗎?」
為了上建中而出生的孩子,你真的快樂嗎?
本名高子壹。上大學以前,以為自己會是穿著套裝踏著高跟鞋,進出商業大樓的經理人,沒想到變成弄髒雙腳踩入田野,永遠只能背運動書包的學術魯蛇;曾經以為成功就是要賺大錢,誰知道現在每天都在搞教育事業。教授稱呼我博士生,大學生喚我助教,國高中生叫我補習班老師、周妤、都督、正妹、女神。
自認為是雜揉讀書與教書,夢想與實際,理性與感性,學術與生活的文化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