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太太堅持住貴鬆鬆的月子中心...荷蘭爸爸:一句話讓我從不理解到認同

「我們這側的房間都有落地窗讓媽咪們特別享受到山景」
「請問一下,這種房間一天多少錢?」
「有落地窗的一天8千元,有山景但是一般的窗戶7千元,另外一側的房間都因為風景比較沒那麼佳,就6千元。」
天啊,我是在看旅館還是在找月子中心啊?
在荷蘭出生長大,我一開始不太能理解為什麼生產後女生一定要坐月子。我從小看到剛生產完的媽媽們都像凱特王妃一樣,生了小孩沒多久,就抱著孩子走出醫院回家,無法理解為何女生生產後的第一個月會虛弱到不能洗頭髮或吹到風?再加上親眼見到月子中心的價格以及「五星級旅館式」的服務,更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太太很堅持一定要在月子中心坐月子。
不過,我有一個朋友也是住在台灣的阿兜仔爸爸,他只問了我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完全說服我了。
「岱思,你知道以後幫妳女兒洗澡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月子中心的好處之一在於會教育新手父母如何照顧新生兒,從簡單的換尿片、洗澡到如何觀察小孩對食物是否過敏,全都會仔細地教過一遍,因此,我的朋友倒認為在月子中心住上一個月,對我們這種新手爸媽來說,是個不能錯過的教育機會。
正當我們在挑選月子中心時,我那幾個月前才剛生了第二胎的哥哥,從荷蘭打電話來跟我聊天,話題剛好正是「荷蘭版的月子阿姨」。
「岱思你知道嗎?這個月子阿姨來我們家幫忙,卻一直抱怨我們家床太低,如果要幫小孩換尿片或者要照顧產婦,她的腰會受傷;阿姨叫我要嘛換床,要嘛想辦法提升床的高度!這個月子阿姨,會不會管太多了?」
我哥口中的月子阿姨,是政府單位指派到新生兒家庭服務的社工人員,在荷蘭,家中若有小孩出生,大概有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會有一位月子阿姨天天到新手爸媽家幫忙照顧小孩。她們工作主要的目的協助確認小孩健康情形、媽媽產後恢復狀況,並且教導新手爸爸媽媽如何照顧小寶寶,譬如教父母如何幫軟軟的新生兒洗澡、換尿片、餵奶等等。荷蘭這樣的月子阿姨服務,可以說跟台灣的月子中心差不多。
不過荷蘭月姨跟台灣的月子中心有一個很大不同的地方—就是荷蘭月姨的帳單是政府負責,而台灣的月子中心的天價帳單得靠父母自己想辦法。
換句話說,在台灣新生兒的照護完全是市場機制,經營月子中心的企業為了吸引客人,用五星級旅館服務等各式花招作為行銷賣點,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荷蘭,是由政府來負責新生兒的照護,這樣的照顧服務,並不是市場消費的觀念,而是政府體系的政策與執行。
看到荷蘭與台灣對於新生兒照護有著如此差異,也讓我開始思考,面對一個有小寶寶的家庭來說,究竟是政府體制好,還是市場機制好呢?
在荷蘭,因為政府負責月子阿姨的服務,所以每個人都會得到同樣的服務。不管你富有貧窮,都有月子阿姨來到你家五到七天,幫忙照顧小孩跟媽媽,所有人都可以學到照顧小孩的基本知識,相當公平。不過,跟所有政府體制一樣,荷蘭月子阿姨的服務相當官僚化,不見得能針對每個家庭環境差異而提供客製化服務。
在台灣,月子中心的市場競爭激烈,為了回應消費者的需求,做出好口碑,每個月子中心也需要保障照顧嬰兒品質,服務既好又全面。在我撒了大錢後的實地觀察,月子中心的護理師們專業能力高,房間環境舒服,月子餐都用有機健康的食材。
不過,因為月子中心不便宜,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這樣的照顧,對於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無法負擔這樣的服務,而沒辦法透過這樣的管道學得專業的照護知識,只能尋求傳統方式,請家中長輩或自己照顧,而這也是市場競爭不公平的地方。
做為一個在台灣的荷蘭爸爸,我確實擺盪在天平兩端,究竟是要選擇人人平等卻很官僚的公設月子阿姨制度,還是不公平但是客製化的高品質服務?
做為一個社會學家,我也面對一個自古以來的難題:要讓政府照顧到每個有小嬰兒的家庭,還是讓資源足夠的消費者享受好的服務並且忽略沒有經濟能力的人?
韋岱思,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在荷蘭出生長大,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
很享受觀察女兒長大的過程,把女兒的學習進度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不過,過程中發現荷蘭與台灣育兒文化大大不同,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也在思索台灣的教養方式。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並分享兩個文化之間的教養經驗。在2017年出版「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