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 綠色能源
航空公司不減碳不能飛!這個用餿水做的「救命油」,將決定你未來機票錢

1. 歐盟規定,2026年開始,航空業排放的二氧化碳若超標,將逐步取消豁免,要跟其他企業一樣被課徵「碳稅」。換句話說,2026之後,飛往歐洲的航班若未能有效減碳,就得繳碳稅,若航空公司不願吸收就可能轉嫁旅客,使機票變貴。
2. 歐盟這些重大政策,可能造成機票大漲而使赴歐旅客人次減少。不僅歐洲市場營收比重佔一成多的華航、長榮要面對衝擊,連經營歐洲市場的旅行社,也恐遭波及。
3. 歐盟也規定,未來航班需添加一定比例的「永續航空燃油 」(SAF),其原料來自廚房產生的有機廢棄物。航空業使用SAF已是大勢所趨,一名航空業高層表示,如果台灣沒有提供,外國飛機來台灣無法加油,「人家就不來了」。
今年出國的民眾都很有感——機票變貴了!但這可能只是序曲,原因不是出國的人愈來愈多,而是:歐盟的減碳作為,變得愈來愈「激進」了。
5月22日,華航一個台北飛往新加坡的航班,5小時的旅程,旅客吃完飯小憩一下,他們蓋著的毛毯,觸感似乎沒有不同,但它的材質很特別,是用咖啡渣製成的。
咖啡渣一般會被視為廢物,會直接被丟棄,如果是咖啡工廠還要付費處理,華航則把它回收利用,變成毛毯、桌巾等機上備品。

快降落前,飛機尾端一直傳來咔嗒、咔嗒的鋁罐碰撞聲,原來是空服員徒手將乘客喝完的鋁罐、保特瓶等,井然有序的分門別類。
過去在機上,為了追求作業效率,垃圾多集中在一個垃圾袋裡,但間接傷害了環境。這個航班帶頭示範,機上垃圾也可以做分類。

更特別是的,該航班在回程時,其燃油的10%,是增添一種被稱為「永續航空燃油 」(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簡稱SAF ) 。相較傳統航空燃油是從石化提煉,SAF的原料來自一般廚房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像是餿水、甚至是地溝油,可以比傳統燃油減少8至9成的二氧化碳排放。
很難想像,飛機使用的燃油,來源竟是餿水和地溝油。但華航不是特例,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統計,全球有超過45家航空公司、超過40萬個航班,正在使用這種非石化燃油作為飛行動力,而華航是第一家使用該燃油的台灣航空公司。


這個航班被華航視為「永續示範航班」,包括機上的環保備品,以及增添10%的SAF,合計比一般航班多出了近兩百萬元的成本。
「這不會是唯一一班(永續航班)。」華航企發室經營發展部經理鍾人傑表示,新加坡只是永續航班的第一站,未來會飛向更多航點,特別是飛歐洲航線。
華航要自討苦吃,徒增成本,難道只是為了環境永續這個崇高理想?
其實不然。因為,SAF將是全球航空業免於成本大漲、甚至旅客機票大漲的「救命燃油」。
餿水變燃油,能讓你的機票變便宜?
飛機添加SAF,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根據航空運輸行動組織(ATAG)調查, 2019年全球飛行產生了近9.2億噸的二氧化碳,大約佔人為總碳排放量的2%。
更令人吃驚的數字是,華航、長榮這兩家航空公司的碳排放量,竟相當於台灣一年總碳排放量的5%,比台塑、南亞、台泥等排碳大戶高。
因此近年,航空業也在減碳大潮下,成為積極被規範的對象。
2021年,歐盟發布了一個迫使航空業必須認真減碳的殺手鐧:「Fit for 55」氣候計畫
簡單講,它要求歐盟各機場所供應的航空燃油中,要有一定比例是SAF燃油,2025年為2%,到2050年需提高至63%。
而且,隨之而來的配套立法是,2026年開始,航空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如果超標,將逐步取消豁免,要跟其他企業一樣被課徵「碳稅」,簡單說就是歐盟對排碳大戶的罰款。到2034年,取消全部的免費碳配額。
歐盟尚未決定,上述取消免費碳配額的措施,是要僅限於歐盟內的航空公司,還是要擴及全部飛往歐盟的航空公司。
若最終結果是後者,代表2026年之後,所有飛往歐洲的航班,未能有效減碳,就得繳碳稅,進而使成本大增;若航空公司不願吸收,就可能轉嫁到旅客身上,使機票變貴。
市場分析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歐洲運輸分析師厄文(Alex Irving)在一份報告中估算,到2027年,歐盟前六大航空公司,如漢莎航空、法荷航空等,將因遵守歐盟的碳排放規定,營運成本從2019年的5億歐元暴增至50億歐元!
這份報告預估,屆時每名乘客可能每趟要多付10歐元、約新台幣330元的票價,而該數字還只是到2027年的估算。
國際機場協會(ACI)歐洲執行董事楊科維奇(Olivier Jankovec)在一次行業會議上示警,歐盟正在經歷重大政策調整,這將導致航空公司成本增加,機票價格上漲,甚至,可能造成赴歐洲的旅客人次減少。
這意味著,不僅歐洲市場營收比重佔一成多的華航、長榮要面對衝擊,連經營歐洲市場的旅行社,也恐遭波及。
SAF昂貴,要替代燃油得先找到量產契機
航空業的減碳,目前沒太多選擇,大多數的希望都押注在SAF之上。波音執行長凱爾洪(David Calhoun)曾直言:「我相信SAF是目前唯一的答案。」
鍾人傑指出,目前有機構正在研發利用電能、氫氣作為飛行動力來源,但這些都尚在起步階段,要到應用階段,尚有千里之遙。
雖然SAF目前產量有限,嚴重供不應求,僅佔全球航空燃油的不到1%,故價格是傳統航空燃油的2至5倍。
華航這一趟永續航班,只是加10%的SAF,成本就增加近新台幣30萬元;若全部加滿,就要多花新台幣300萬元。
燃油成本占航空公司的兩成多至4成,這樣的綠色代價,肯定讓航空公司虧損。
但只要生產的量夠大,形成規模經濟,SAF的價格就會大幅下降,降至目前傳統航空燃油的價格水準。
所以關鍵是,政府要如何去提高廠商生產意願。
美國總統拜登去年簽署的《降低通膨法案》,就以減稅方式,為生產SAF燃油的生產商提供大幅補貼,以鼓勵更多企業投入生產。
目前,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聯合航空,與加拿大航空、波音、奇異電子、摩根大通等等,共同出資一億美元,成立「永續飛行基金」,投資逾30億加侖的SAF燃油生產。
微軟的「氣候創新基金」也投資兩家再生能源公司,研發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及乙醇來生產SAF的技術。
歐美從官方到民間都投注資源,相較之下,台灣政府尚無應對措施。
台灣不做SAF的後果:外國飛機不再來?
一名台灣石化廠的高階主管表示,中油和台塑都尚未提供SAF,關鍵不在技術,而是經濟考量。
他解釋,產量夠大成本才會降低,否則會賠本生產,所以初期仍得仰賴政府的補貼,廠商才有生產意願。
這名高層也警告,航空業使用SAF已是大勢所趨,「如果你(台灣)沒有提供,外國飛機來台灣無法加油,人家就不來了。」
如果國內不盡快建立SAF的生產鏈,為大量生產打好基礎,到了2026年,歐盟法規上路,屆時沒有足夠的SAF供應,這個綠色成本,不只是航空公司要肩負,全民都可能要承擔。
鍾人傑強調,今年長榮終於有一班航班添加SAF,雖然是非載客航班,但代表不再只是華航在這個議題上孤軍奮戰,同業也開始正視。
比爾蓋茲曾說,先過「綠色溢價」這關,再來談氣候問題。這是指,當要用更低碳的技術取代舊有的高碳排技術時,必然會衍生出額外的成本。
如何確保SAF穩定供應、且價格合理,將是全球航空業要克服的綠色議價難題。
「對航空公司而言,永續不再是單純環保的議題,而是生存的議題,沒有人可以迴避了。」鍾人傑說。
核稿編輯:吳中傑
責任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