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麥肯錫:企業每3.7年將遇上一次斷鏈!除了疫情,還有什麼災難?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麥肯錫:企業每3.7年將遇上一次斷鏈!除了疫情,還有什麼災難?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麥肯錫:企業每3.7年將遇上一次斷鏈!除了疫情,還有什麼災難?

麥肯錫:企業每3.7年將遇上一次斷鏈!除了疫情,還有什麼災難?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張方毓 編譯
商周頭條 2020/08/11
摘要

1. 麥肯錫報告指出,除了疫情,天災、駭客攻擊、貿易糾紛讓各國企業每3.7年就會遇上長達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斷鏈,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單一產品供應商過度集中一地。

2. 麥肯錫模擬兩種嚴重程度不一的斷鏈結果:斷鏈百天後,企業將損失30%到50%的EBITDA,未來十年內,將損失將近45%的淨利。

3. 疫情促使國家提供企業誘因轉移供應鏈,未來5年,可能有16%到26%的全球貿易出口產品會轉移生產地,另外93%供應鏈主管也表示會使供應鏈更具韌性。

疫情造成史上最大的全球斷鏈,過去精細計算、層層外包的供應鏈生產網絡可以提高效率、節省成本,卻缺乏透明度和韌性,對像疫情這種大規模的斷鏈災難毫無抵抗力。

對此,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全球研究所在新一份報告中,研究了不同產業在面臨經濟危機、恐怖攻擊、極端氣候、全球傳染病等大型衝擊下,各自的風險暴露程度、經濟損失幅度,以及未來供應鏈洗牌的程度會多大。

企業將每3.7年遇上超過一個月的斷鏈

疫情揭露供應鏈的脆弱,但實際上有如疫情一般讓企業避之唯恐不及的「黑天鵝」已是現在進行式。麥肯錫指出,根據受調查者的回答,橫跨不同產業,企業平均每3.7年就會遇上長達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供應鏈斷裂,區間較短的斷鏈則更加頻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說,疫情只不過是放大鏡,讓所有企業看見這個早已存在的問題。麥肯錫區分了6種大型衝擊事件:區域型地理災害、極端熱危害、水災、大型駭客攻擊、貿易糾紛以及疫情,發現通訊設備、服裝、石油產品、運輸設備及採礦前5種最易暴露於這些衝擊的產業,年出口額總計4.4兆美元,等同全球貿易的1/4都會因此被波及。

麥肯錫提及,以半導體產業來說,雖然承受氣候變遷相關衝擊風險較小,但比其他產業來得更容易受到駭客攻擊和貿易糾紛影響。以駭客攻擊來說,從2018到2019年,駭客攻擊事件加倍;外媒《連線》(Wired)報導,過去兩年,台灣至少有7家半導體公司受到影響,被中國駭客竊取原始碼、軟體開發工具包、晶片設計等半導體機密,因此不可不慎。

口罩短缺指出問題:供應商過度集中一地

其中一個現行供應鏈最主要的問題是:供應商過度集中在特定一個地方。疫情中各國對此最有感,國內突然湧現大量醫藥用品需求,沒想到口罩、藥品原料幾乎全部在中國或印度生產,國際貿易受阻下供不應求。

麥肯錫解釋,供應商集中一地的確更好管理,但比較脆弱。前4名集中一地的產業有:手機與通訊裝置、電腦及周邊設備、家具、紡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算一個價值鏈的確有地理分散,只要成品完成前其中一個關鍵原料過度集中一地,就會造成供應鏈「卡住」。麥肯錫發現,各價值鏈中由一個國家佔據7成以上出口的,共有180個產品。

斷鏈100天,足以讓企業損失45%淨利

麥肯錫進一步指出,要讓企業下定決心投資多少於供應鏈風險管理,就要讓他們清楚知道斷鏈造成的損害有多大。

該顧問公司用橫跨不同產業的25家公司實際數據模擬兩種情況下的經濟損害:整整持續100天的製造端停擺,影響原料送達;以及更嚴重的另一種情況,不只原料輸入受影響,配送給消費端的渠道也斷裂。

他們發現,斷鏈百天後,不同產業公司30%到50%的EBITDA(息前、稅前、折舊攤提前淨利)將因此被抹除;在未來十年內,將損失將近45%的淨利,等同於平均每年下跌7個百分點。這甚至沒有計入其他難以估量的損害,包括市佔因此被對手搶走,以及修復實體資產等等。

麥肯錫特別強調,這個風險模型並不是遙遠的未來,因為使用的是2018年的實際數字做計算,因此這種程度的經濟損害是企業現在就可能會經歷到的。

約2成全球貿易產品可能轉移生產陣地

轉移、分散供應鏈並不是易事,以半導體這種資本、知識密集的產業來說,由於已經投注大量資本在一個地方,或是人才已經在特定地點形成聚落,短時間難以轉移。

不過,疫情促使國家基於國安、國家競爭力以及自給自足的原因,去提供誘因推動供應鏈轉移。例如日本政府一舉提供700億日幣(約合新台幣193億元),協助日企將口罩、消毒液和汽車零件等生產線自中國移回日本或東南亞國家,比一開始預計的2億日幣資金多上許多。

企業嚷嚷著供應鏈轉移很容易,真的會實際行動嗎?麥肯錫預計,未來5年,可能有16%到26%的全球貿易出口產品會轉移生產地,約占2018年全球貿易總價值約2.9兆至4.6兆美元。可能轉移、佔全球貿易份額前三大價值鏈為藥品、服裝和通訊設備,顯見疫情催化。

好消息是,麥肯錫調查發現,93%的供應鏈主管表示會做出具體行動、使供應鏈更具韌性,包括多重供應商、近岸外包、減少使用只由特定供應商生產的稀缺零件、以及在地生產。經歷這麼大的衝擊後,接下來就看各國企業能否吸收這一次風險管理課,好好平衡「及時生產」(just-in-time)以及「以防萬一」(just in case)。

(參考來源:McKinseyWired

核稿編輯:林易萱

斷鏈 供應鏈 企業 麥肯錫 報告 疫情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