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商業趨勢
戴在手腕上的智慧型手機?小米手錶亮相,跟Apple Watch差在哪?

1.小米發表了最新的智慧型手錶,創辦人雷軍稱它是「戴在手腕上的智慧型手機」
2.小米手錶擁有獨立的作業系統,可以脫離手機執行大部分的操作,是新機一大特點
3.即使智慧型手錶的功能越來越多,科技大廠在設計時,還是必須回歸使用情境做思考,才能做出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產品
「小米要做的不是一個大型手環,而是手腕上的小型智慧手機。」
早在小米手錶正式發布前,雷軍就通過微博,明確定義了它的產品目標,並希望和市面上其他Android智慧手錶劃分界限。
可以進行獨立通話、連網,並通過應用商店下載App;含有人工智慧語音系統「小愛同學」;也擁有各種常見的運動、健康監測功能,這些,基本上就是你在小米手錶上看到的核心賣點。
這也是小米第一次正式進軍智慧手錶市場。在推出了4代手環類產品,在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領先之後,它也有理由將手錶放在一個更關鍵的位置上。
似曾相識的外觀設計
打開產品包裝盒,將小米手錶戴在左腕上,你會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
關鍵不在於正方形的錶盤,因為像Fitbit Versa 2也採用了同樣的矩形螢幕,不選圓形,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螢幕空間,也方便用戶觸控操作」。
說白了,這是一個功能驅動的設計選擇,自然會與圓形錶盤這樣的傳統認知相違背。
但如果再加上右邊的旋轉鈕和按鍵,小米手錶的樣子就很難讓人不聯想到蘋果Apple Watch了。在應用頁面轉動這個旋鈕,你的手指就能感知非常熟悉的震動反饋。
對於這個設計,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這就像我們看到了一台正面和iPhone X長得很像的手機,有人說這就是「拿來主義」(編按:作家魯迅所提出,意味面對外來文化,應主動分析,並拿來做應用)
產品品類找到了它的最優解形態後,擁抱這種設計選擇,遠比另闢蹊徑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能肯定的是,小米不會是唯一一個「借鏡」這個設計的廠商。
深究細節,你還是能發現小米手錶的一些不同之處。比如它只是在螢幕玻璃部分採用了四個曲面的設計,而外圍一圈周圍則是平面的,不像Apple Watch存在圓潤的過度地帶,整體看起來更顯方正,硬朗。
將手錶翻到背面,將會看到一個正方形的凸起,除了正中央用於測量心率的傳感器外,還有4個連接充電器的金屬接頭。
這次小米手錶採用了專用的充電座,所以錶身上並不會有USB接頭。官方稱能做到34小時的綜合續航力。
不過,小米手錶的錶帶拆卸起來不算輕鬆,你需要用指甲掰開連接處的小卡扣,指甲較短
可能就得借助其他工具。其中標準版的錶帶替換了氟橡膠材質,觸感類似於Apple Watch的運動型錶帶,而小米手錶尊享版則是使用不銹鋼錶帶。
為了做獨立手錶,小米定制了一個MIUI手錶系統
如果說你戴著小米手錶,光看外觀,可能會誤以為是一支Apple Watch,那麼當你點亮螢幕後,兩者的差異就很明顯了。
長按右側按鈕開機後,你會在螢幕上看到「MI」的標誌,然後是「WearOS」字樣。這次小米手錶採用一個定制化的MIUI手錶系統,它基於Google的WearOS為底層架構,並對交互界面做了一些修改。

最開始配對時,我在一台小米MIX2下載了「小米穿戴」以及「WearOS」的App,然後與手錶進行藍牙連接,然後「小米穿戴」也會紀錄你的出生年月,身高和體重等訊息。
跟蘋果手錶一樣,小米手錶的不少初期設定還是離不開手機。我試著讓手錶連接Wi-Fi,但輸入密碼這一步就要切換到手機上操作(手錶上可以叫出九宮格鍵盤,但真的太小了)。
還有像第一次開啟米家,Keep和滴滴打車等App,也需要先切換到手機端做授權。

但在這之後,你基本不需要再打開手機了,這也是小米手錶反覆強調的「獨立性」。
首先,小米手錶將大部分設置項都放在手錶端上,比如螢幕的顯示模式,錶盤模塊,調整字體大小,以及各種連接操作等,這些你都無法在手機端應用中找到。
還有「小米穿戴」的作用,則更多用於查看運動統計數據,管理e-SIM和交通門禁卡,初期設置完後,平時操作的機會並不多。
得益於高通最新一代的驍龍Wear 3100 4G晶片,這次小米手錶可以在完全分開手機的情況下進行通話和連網的功能,但要先開通對應電信商的e-SIM服務。
目前,小米手錶支持兩種號碼綁定方式,其中「一號雙端」是手機端和手錶端共用一個號碼,共享同一個電信方案;你也可以為手錶申請獨立的號碼,讓它完全成為你的「備用手機」。
這顆晶片也讓小米手錶獲得了獨立連接WiFi和藍牙,還有打電話的功能,如果你不想在通話時被迫抬起手腕,把手錶放到嘴邊,也建議配合藍牙耳機使用。
獨立性的另一項特點,展現在應用程式商店上。在Android陣營,小米手錶應該是第一個引入App商店的設備,這讓用戶可以在手錶端直接下載安裝App,啟動時也很少會出現加載過慢的問題。
但這些第三方App在手錶上的體驗就有些不敢恭維了。類似滴滴打車,我每次開啟後都需要先等待幾秒鐘來獲取定位,速度遠比手機上要慢;還有像微信和QQ,其手錶端的應用也做得十分粗糙,只能使用最基礎的文字,語音聊天和付款條碼的功能。
反而是小米自家的應用都做得不錯,米家便是其中一個。
在手錶端的米家App上,您可以瀏覽自己的全部智能家居設備,其中一部分還支持完整功能,設置開關空調伴侶(編按:小米智能家居系列產品之一),使用旋鈕調節燈泡亮度,或者切換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的運行模式等,這種一次性的開關操作,體驗就要比點開一個手機App還要好。
同時,小米手錶也內置了全功能的語音助手小愛同學,只要長按旋鈕即可立即呼出,可解決日常查詢天氣,播放歌曲或設置鬧鐘的需求。
智能手錶能做的事越來越多,但不是所有任務都適合它
在發布會前,小米團隊曾演示過一個「用手錶看網路影片」的功能,讓很多人感到不解。
畢竟,大部分手錶只擁有一塊不到2英寸的螢幕,看小說,玩遊戲,看影片,這些平日里我們經常會碰上的休閒娛樂功能,大部分都無法在手錶上獲得一個良好的體驗。
在「手錶該做什麼事」這個問題上,蘋果已經有了前車之鑑。從最初的時尚奢侈品定位,到之後偏重至運動健康領域,過去4年裡,Apple Watch的發展路徑給了新加入市場的品牌許多啟示。
然而,在晶片性能進一步提升的今天,智慧手錶還能在接收通知,以及運動健康監測之外,找到哪些高頻率的使用場景?
這對廠商來說就成了一個取捨問題。

你能看到的是,目前蘋果手錶端App Store商店展示的大部分應用,基本都與健康,運動相關,要不就是計算機,喝水提醒,翻譯和待辦清單等工具型應用。
而蘋果會開發一個手錶端的應用商店,除了有獨立性的考慮,更多是為了讓手錶不必再與手機進行替換的數據互傳,進一步提高應用的流暢度。
而在小米手錶的應用商店中,你也會看到健身類的Keep,咕咚,社交類的QQ,微信,還有搜狗地圖,喜馬拉雅,QQ音樂,支付寶,航旅縱橫和滴答清單等近20款App,它們同樣沒有脫離這個範圍。
所以,哪怕是小米有意要開發手錶新的使用場景,如果第三方App開發商不作為,終究還是離不開通知接收器,或者運動健康配件的定位,自然也無法成為一台真正的智慧手機。
搞清楚智慧手錶應該做什麼,比讓他什麼都做還要重要。從這點來說,未來小米在帶入新手錶應用時,也不應該忽略實用性和使用場景的問題。
從手環到手錶,小米手錶是小米生態鏈的一次補足
今天小米正式宣布了小米手錶的價格,其中標準版為人民幣1299元(約合新台幣5585元),尊享版為人民幣1999元(約合新台幣8595元)。
這仍然遵循著小米最擅長的性價比戰略,即「提供與旗艦產品幾乎同等的功能,再定一個更具競爭力的銷售價格」。
從最初的手環,到現在的手錶,小米選擇進軍一個新的品類市場,也是在補全自己的可穿戴設備產品線。
在此之前,小米手環系列已經出了4代,累計銷量達到6200萬支,基本每樣產品都擁有千萬量級的用戶。
但手環市場的成長空間也在縮小。按照研究機構IDC的說法,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成熟,手環向手錶的過渡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對小米而言,如何讓這些老用戶能繼續留在小米生態圈內?功能性更強的小米手錶會是一個不錯的理由。
另外,和Apple Watch不同的是,小米手錶對於手機端沒有強制需求,一定程度也代表它能覆蓋大部分的Android手機用戶。
作為與用戶「最貼身」的設備,一塊內置了小愛同學,米家等核心服務的智慧手錶,將作為小米生態鏈的入口,吸引其他品牌的潛在人群。察覺到這點的三星、華為等廠商 ,顯然不會坐以待斃。
在競爭愈發激烈的手機市場裡鏖戰之餘,小米一頭扎進它熟悉而又陌生的手錶市場,仍然不會太輕鬆。
*本文由「愛範兒」授權,原文:小米想將智能手錶製成一台腕上手機,它能成功嗎?
責任編輯:陳慶徽
核稿編輯:洪婉恬
愛範兒連接全球創新者及消費者,跨界技術、文化、消費及創新,致力消費科技領域的產業評論、產品報導及社群連接,創造高品質的消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