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華為公開鴻蒙OS》NOKIA、微軟都沒做到...自產作業系統能取代Android嗎?

每天3分鐘,看一則時事、長一個知識。
8月9日,華為自家開發的作業系統鴻蒙 OS(Harmony OS)終於正式亮相,隔天,第一款搭載鴻蒙OS的產品、由華為旗下榮耀負責的智慧螢幕也登場。華為CEO余承東說,如果華為手機內的Android系統哪天沒辦法用了,將 Android 切換到鴻蒙只需要「一夜之間」。
外界原先認為,鴻蒙系統是以取代Android為目標,但7月中旬,華為董事會成員、高級副總裁陳黎芳在新華社採訪中澄清,打造鴻蒙的初衷不是為了手機,是為工業用途和物聯網開發,華為的行動平台首選,目前仍是Android系統。
鴻蒙OS的真實面貌,從「1+8+N」的全場景戰略來看更清晰,也就是:
■1個太陽:智慧型手機
■8個行星:華為的平板、穿戴型裝置、電視、PC、耳機、VR、AI音箱、車載裝置等
■N個衛星:圍繞8大核心業務的,還有合作夥伴的「N個衛星」,包括移動辦公、智慧家居、運動健康、影音娛樂及智慧出行(地圖、車輛信息)等。
華為的長期戰略,是要讓硬體無縫接軌,在「跨設備間實現真正的共享生態」。鴻蒙OS的推出,其實就是直指物聯網時代,每一個裝置上的作業系統。
被美國直接出手扼殺的日本作業系統
Android、iOS、Windows主宰市場前,日本在上個世紀就出現過本土的作業系統。
長期居住日本的台灣創業者、作家老侯曾提及,1984年,日本東京大學理學部助教坂村健公開自行研發的「TRON」。當時,Windows與麥金塔的視窗系統都誕生不久,「圖形操作介面」還處於各家爭鳴,而日本竟然有了國產的作業系統,立刻成為當年度的熱門新聞。
TRON之所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首先,這是完全開放的系統,歡迎各家廠商加入開發,在當時絕對算是創舉;第二,這個系統自設計當初,就不只限於電腦,還包含了家電,企圖以網路將所有計算機連接起來,當時還僅限於概念;第三,TRON支援多語言。
一個超前時代甚遠的作業系統,卻被美國扼殺於萌芽階段,導火線就是美日貿易赤字。
當年,日本的經濟實力如日中天,半導體、汽車、光電、通信…無不攻城掠地。1989年,美國面對日本的凌厲攻勢招架無力,於是祭出《超級301條款》,並且列出「人造衛星、超級電腦、木材、TRON」等項目,被視為對日本設下貿易障礙。
代表美國軟體業界的律師哈威爾曾直言:「一旦TRON成為標準,日本資訊業將擺脫對美國軟體工業的依附,美國再打入日本市場,將難如登天。」TRON就這樣被攔胡,鮮少有人記得。
對照如今中美貿易戰火,場景似曾相識。鴻蒙 OS 也會步上TRON的後塵嗎?
市場和硬體,是鴻蒙最大的籌碼
根據中國網信辦公佈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中國目前約有1677萬的互聯網從業人員,其中技術崗位(並非全部都是工程師)佔總人數的45%,約為750萬人。知名統計機構IDC的調查也顯示,2014年全球約有1850萬名工程師,中國就佔了10%;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和比例沒有意外的話,應該都是更高的。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再加上近年培養的大量科技人才,提供了開發「國產作業系統」的條件基礎,鴻蒙 OS 擁有長期發展的優勢。另一個重大的意義在於,華為已從硬體製造,正式跨入最困難的環節之一。
鴻蒙 OS 有龐大的中國市場作為試驗所,亦有自家手機、電腦等設備能投入使用,站在建構生態系這個最大的障礙面前,相比前人的歷史敗局,華為的起跑點還佔了點優勢。
因此,中國媒體《五矩研究社》看待華為利用鴻蒙突圍,提出的反思是,「不如思考為何工業硬體上只有一個華為?」
NOKIA都做不到,鴻蒙最大的挑戰是?
面對制裁禁令,華為 7 月底公布的上半年成績並不俗——營收總額為人民幣 4013 億,同比增長 23.2%,消費者業務收入佔比達 55%。其中,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來到 1.18 億台,同比增加 24%。這樣的表現,或許也給了華為一些信心。
7月20日,華為公共及政府事務部公佈任正非的採訪實錄,包含今年1月至5月間接受所有媒體採訪的內容。《盒飯財經》統計發現,任正非提及的詞彙中,關於產品技術的關鍵字如「技術」、「5G」及「網絡安全」等,出現頻率達32%。由此可知,任正非在談論孟晚舟事件及禁令的外殼裡,包裹了華為技術與業務理念,也正是他未來看重的主力。
鴻蒙的前車之鑑,除了諾基亞(Nokia)的 Symbian、微軟的 Windows Phone,三星的 Tizen目前也只在智慧手錶勉強找到一席生存之地。鴻蒙 OS 做為只有一間公司使用的獨立系統,要怎麼拉攏開發者加入「太陽系」?身為市場後進者,能否利用5G扭轉劣勢,會是最大的挑戰。
台灣時間8月18日,也就是華為禁令的90天大限,已經開始倒數。鴻蒙 OS 是在美國步步進逼下,推上前線的「備胎」,即使未臻成熟,但代表的是,華為欲爭取更強的獨立性、並鎖定物聯網時代的決心與執行力。
核稿編輯:陳慶徽
每天3分鐘,看一則時事、長一個知識。
全世界每天發生的新聞那麼多,但你能閱讀的時間卻剩下那麼少。如果每天只看「一則新聞」,哪一則最值得你關注?
商業周刊編輯團隊,推出「3分鐘頭條」專欄,每週一到週五,天天為你挑選一則重大新聞,並用3~5個問題,帶你看懂背後的來龍去脈,學會新的知識。
每天3分鐘,把你對世界的理解,每天往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