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在職場有所成就的白領菁英,卻有顆「驛動的心」,重拾書本,甚至轉換工作跑道? 為什麼有人到50歲時,決定放下工作進行一場艱困的旅行? 不甘於「人生只是如此」的現代哥倫布一次又一次的出航、冒險, 究竟什麼樣的人可以發現新大陸、 什麼樣的人將空手而

人到中年,當外在一切趨於穩定,內心反而希望生活和工作有所改變。 (攝影者. )
我欲遠離塵囂的欲望,源自於一項平淡無奇的覺悟︰我已經過了五十大關,如果我不趕緊行動,我永遠都不可能達成我答應自己要做的一些事情。……這可能是我這一生最後的機會了。」「如同釵h我這年紀的男人,我開始對資產階級生活有所不滿,……察覺到它的『小』和『平凡』。」這是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紐約時報》評論家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曾任《紐約時報》駐聯合國分社主任)在《究竟之旅(Ultimate Journey)》一書中所寫下的話。
伯恩斯坦在過了五十歲生日之後,放下工作,踏上了一趟全長一萬兩千哩的旅程,走的路線是西元六二九年唐朝名僧玄奘穿越亞洲的朝聖路線。他從西安穿越絲路,翻越重山到達印度再折返中國。對於這趟旅程,伯恩斯坦說,就像某些運動鞋的廣告詞「你就是非做不可」。
「非做不可」,這也是前華視新聞主播崔慈芬九月份到人民大學攻讀國際傳播博士學位的心情寫照。九月十二日,她到北京人民大學報到,成為第一位到人大拿博士學位的台灣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