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負能量

共有 21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我們每個人都懂得負面情緒對我們是不好的,但為什麼總是沒有辦法擺脫它呢?明明知道打電動上癮不好、明明知道拖延不好、明明知道發脾氣不好、明明知道胡思亂想不好……,但為什麼克服不了呢? 我們必須看一看困擾著我們的情緒,它背後其實是有一定動機的,每個負面情緒其實都是在暗示我們。當我們沒有去發現、認知它背後的這些潛臺詞的時候,我們很難直接清理掉這個負面的情緒。 這些情緒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減少犯錯的風險,減少進一步挨罵的風險,所以每一種情緒都有它潛在的認知價值。 1.憤怒 憤怒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憤怒是集聚力量,以改變曾經無法改變的事情,所以憤怒是讓我們有力量說「不」,是讓我們拒絕的。 有的人經常發怒,是因為他覺得用這種方式可以讓對方順從他,能夠操控局面。容易發怒的人其實不太願意去接受不同的結果,他很想達到那種特定的、可控制的結果。 憤怒背後其實隱藏的是恐懼,是接受其他可能性的恐懼。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隨順命運的安排,他就沒有發怒的理由。 2.恐懼、害怕 恐懼和害怕背後的心理動機是去保護,防止傷害和失去的發生,也就是想要安全,想要自我保護,逃避失敗。如果說憤怒是動物的本性當中進攻的動力的話,那恐懼就是動物本性當中逃跑的動力。逃跑並不一定是壞事,是讓我們生存下去的方法。 3.焦慮 焦慮擔心背後的心理動機是想要完美的處理、防範風險,但是資源又不夠,所以產生了焦慮。你一方面想要控制結果,想要消除不確定性,想要唯一的答案;但是另一方面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對未來的保障不夠,沒有辦法避免這種可能性發生。你的意識和潛意識衝突了,所以,焦慮本身是想要帶給你足夠的安全感和足夠的完美和可控性。 4.內疚、後悔、慚愧 內疚、後悔、慚愧的心理動機都是想要彌補過去的不平衡。有可能你曾經犯了錯誤,曾經虧欠了一些人,想要改變這個結果。但是這個結果又不是自己想改就能改的,過去的事情又沒有辦法挽回。 那麼怎麼去平衡自己內在的這種動力呢?於是就用內疚的情緒來平衡。內疚、後悔會讓自我造成損失,讓自己增加負罪感。所以它是一種內在對自我的審判,也就是我曾經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沒有辦法去平衡它,沒有辦法去改變它、處理它,所以在內在的良知層面,用內疚來平衡。 內疚、慚愧、後悔是對過去不平衡的彌補。當然,這種情緒平衡的機制並不是最佳的方式,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去清理它。 5.失望 失望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不想接受這個結果,但又無能為力。所以對自己失望就是不接受自己,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沒有辦法。想要優秀、想要更好、想要不犯錯,但是沒辦法,現在已經不能回頭了。 也就是你想要去操控別人的企圖失敗了。你想要改變這個結果,但是沒有達成。所以失望的本身是想讓你能夠操控自己,操控人、事、物,但是沒有達到,無能為力。 6.委屈 委屈也就是你認為自己應該更好的被照顧,更好的被認同,這是一種託付的心態,是對父母的一些情感,一種投射而已。當一個人感覺到委屈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比較小,對方比較大,對方應該給你很多的東西,但是他沒有給,所以產生了委屈。因此委屈的正面意義,是表明你在乞求比你更大的角色的關愛、疼愛,想要一種單向的給予。 7.嫉妒 嫉妒就是你高我低,但是我不願意比你低,我想要比你更優秀、更好。 8.恨 恨也有心理動機嗎?恨也有。在戰場上,你需要看到你的敵人,恨就會讓你擁有摧毀的力量,無懼的力量。 但是如果你非常恨身邊的人,而不是恨一個戰場上的敵人的話,你會怎麼樣呢?所以恨往往就是你想讓別人不得好報,但最終卻是你吞下了毒藥。 曾經有一位學員向我提問,他說他對一個人一直有深深的怨恨,因為高三的時候和他發生了衝突導致休學。幾年過去了,一提起這個人還是充滿了恨。他不知道做些什麼才能化解。 我們需要留意到一點,當你怨恨別人的時候,你只是把責任推卸給了對方,你認為是他的原因造成了結局。但其實你忘了另外一點,並不是所有人在當時的情況下都會做和你一樣的選擇。 所發生的事件的對錯道理其實不大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未來有沒有變得更好。如果你抓住了一個所謂的道理、正義、理由,但是你現在和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差的話,不斷的指出這是誰的錯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這個結局你至少也需要承擔百分之五十的責任。因此,你可以想像你閉上眼睛看見這個人,你說:「在高三的時候,我們曾經有很多的衝突,我休學了,我很生氣,我很討厭你。但是現在我看見在這個事件當中,我也需要承擔我的責任。同時我已經攜帶著這個怨恨太久了,對我並沒有好處。出於這個原因,我願意放下怨恨,我願意選擇寬恕。因為我想要寬恕我自己,因此我也寬恕你。」然後做個深呼吸,想像著把這些怨恨用光,把它清理掉。 每種負面情緒背後都是在提醒我們,我們內在有一部分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在渴求一些什麼。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為什麼別人講一句就爆炸?》 {DS_BOX_37793}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7.12

職場

對一般人來說,「加油」這個詞帶有鼓舞含意。 直人的母親不斷告訴直人「要加油!」,直人卻完全沒有感覺到受到母親鼓舞,反而覺得這句話是在「否定自己」。 這是因為直人從小聽母親批評父親,導致產生了一種「父親的身影與自己重疊」的錯覺,認為「加油」的背後是帶著否定的意思,進而解讀成「你是一個不長進的孩子」、「這麼沒出息,你得好好加油才行」。 雖然「加油」字面上的意思相當正面,但如果聆聽的孩子本身帶有強烈的「被害意識」或「疏離感」,它就會變成一句相當負面的話。 這樣的現象,經常出現在非行少年身上(編按:非行少年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觸犯刑法或有觸犯刑法之虞的青少年)。一個自暴自棄的孩子,會冷眼看待世間的一切。 同樣一句話聽在不同的人耳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 以直人的狀況為例,先撇開父親的問題不談,如果母親在平日能夠讓他確實感覺到「我非常關心你」,相信直人在聽到「加油」時的感受也會截然不同。 像直人這種非行少年的父母,大多認為自己從不曾對孩子惡言相向,反而經常諄諄教誨。然而,重點不在於父母怎麼想,而是孩子的「主觀現實」。 儘管「怎麼說」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關心「孩子聽了之後的感受」。例如,父母在對孩子說教時,或許說出來的話都很有道理,口氣也很溫柔,但往往都只是父母的自我感覺良好,孩子只覺得「你根本不瞭解我」。 只要觀察父母在少年鑑別所會見孩子時的對話,就可以很清楚看出這一點。 通常父母會說得頭頭是道,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遇上這種狀況,父母大多會向我們訴苦:「我這麼努力為孩子加油打氣,孩子卻完全不理我」。 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孩子根本不認為父母是在為自己「加油打氣」。 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情況下說出口,給孩子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可能會變成完全相反的意思。關於這一點父母一定要不斷警惕自己。 「加油」這句話,並沒有辦法提升孩子的動力 有些人在使用「加油」這句話時,意指「提升你(做事情)的動力」。以直人的例子來看,他從小就對學習及遊戲缺乏動力。可見動力並不是父母說「要提升」就可以提升,「拿出幹勁」之類的話也是大同小異。 不管是動力還是幹勁,都只能是發自內心,無法因他人的指令而提升。不過,我們可以透過誘導的方式使其發生,而這在心理學上稱作「激勵」(Motivation)。 直人的母親如果能順利激勵直人,相信他一定會變得更加努力。即便成績沒什麼改善,但稱讚孩子努力的過程,必能提升孩子的動力。 像這種時候,母親該說的話並不是「加油」,而是「我看得出來你很努力」或是「我知道你盡力了」。藉由承認其努力,可以表達對其行動的支持,藉此激勵出更大的動力。 孩子或許只是「看起來沒上進心」 有些孩子其實很努力,只是外表看起來沒什麼上進心。尤其在非行少年的身上,經常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 有時孩子只是故意裝出沒上進心的樣子,因為心中認定「被人看見自己努力的樣子是很丟臉的事」。 像這樣的孩子通常對大人抱持不信任感,導致心態有些扭曲。這時如果對孩子們說出「提起幹勁」、「加油」之類的話,很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甚至會頂嘴一句「少囉嗦!」而從此不再努力。 就算看起來沒什麼上進心的孩子,私底下還是可能會嘗試做出一些努力。若想要給予激勵,最好的做法,就是在看見孩子採取行動的當下,立刻加以讚許。 「噢!其實你挺認真的呢!」其實只要隨口一句這樣的話就行了。 許多非行少年平常會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嘴裡總是說著:「反正努力也只是白費力氣。」然則大人只要趁他採取行動時趕緊予以表揚,少年往往會在某一天突然變得多話,進而對大人吐露所有心聲。 那種感覺有點像是矯正了少年的扭曲心態,使其恢復原本的純真性情。 要矯正大人的心理扭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若是矯正孩子就簡單得多。想想看,關在少年鑑別所裡的少年,心態幾乎都已經徹底扭曲了,對吧?但就算是那樣的少年,也有很大的機會能恢復真誠。 因此,就算孩子表現出一副沒有上進心的樣子,甚至是對父母及周圍的大人展現反抗的態度,父母也不應該輕易放棄。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DS_BOX_38770}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2.24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