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智慧的人都懂!說話不出現3個詞,和人交談更順暢 盡可能不使用「每次」與「絕對」,這樣與人交談會更加順暢。 除了「應該」,也希望你盡可能不要使用的詞彙還有:「每次」、「絕對」、「百分之百」。舉例來說,你會不會說出如下的話語呢? 「這種時候我『每次』都會失敗。」「『絕對』不可能順利。」「『百分之百』是我的錯。」 明明只是發生過幾次的事,卻講得好像每一次都會發生,在心理學上這樣的認知,被稱為「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 事實上,或許下次就會成功,又或是換作其他事項就能順利,卻斷定絕對都不會順利的,這實在不能算是正確的認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認知扭曲。 失敗的時候,一旦認為「我每次都無法順利」,就是一種讓自己沮喪、貶低自己真是沒用的根源。 難道真的是「每次」嗎?其實也有順利完成的時候,不是嗎? 當你覺得每次都不順利的時候,請你試著反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然後試著去回想順利成功的經驗,即使只是小小的成功也完全沒關係。因為這麼一來,就不再是「每次」了。 斬釘截鐵的措辭,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與人相處時,最好也別使用「每次」或「絕對」的用詞。 例如,對伴侶說「你每次都這樣!」,其實並不妥當,因為可能並不是10次當中10次都這樣;就算是10次當中有10次是這樣,也許下一回的第11次會不一樣。 即使對方心裡也覺得很抱歉,但也可能因而想要反駁「不是每次吧?」,進而陷入爭吵的模式。 又例如,當你對朋友說了什麼,而朋友回你「我就知道你絕對會這麼說」,有時是不是會令你覺得很火大,「你又知道我什麼了?你怎麼能說絕對?」 總之,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希望你不是過度篤定「每次」、「絕對」、「百分之百」,而是針對每一次發生的狀況,各自獨立去判斷。 Point:記住順利、成功、正向的事件和經驗。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討好自己就夠了》 {DS_BOX_3750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5.22
職場 過年1招回話術,親戚團聚不冷場 特地回家團聚,卻不知道要和家人聊什麼,最後只好開始低頭滑手機⋯⋯,這樣的情景你熟悉嗎? 這種「沒話聊」的狀況,不只出現在本身不擅聊天的人身上,很多人平日和朋友都能談笑風生,但面對久未謀面、生活也不在同一個圈子的親友,卻不知該聊什麼;或者因為對親友們談的話題不感興趣,只好一頭埋進手機的虛擬世界裡。 然而,我們需要認清一個事實:在會面結束之後,人們日後記得的,往往並非具體的談話內容,而是當天的氣氛與感覺。 當家人們總是因為沒話聊,而各自縮在角落不互相交流,如此的疏遠感受讓家人間的情感難以凝聚。其實只要適度準備,加上非語言溝通技巧,就能輕鬆讓家人們的交流更自然、更融洽! 盤點一年亮點、準備「3好1壞」口袋話題 面對親友問「今年過得怎麼樣」,你常用「還好」、「馬馬虎虎」等話語回應嗎?大家之所以會用這種「句點式」的回答,其實不是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是因為突然被問到,不知道該講什麼。如果你也經常如此,不妨藉著這次過年改變一下! 首先,見面前先想一下今年發生的幾件重要或特別的事情,包含亮點或煩惱點。建議你想3個好的、1個不好的話題,例如最近剛搬家、最近去哪裡玩、做了哪些運動,或是看了一部很棒的電影等(「最近看了一部大爛片」也可能是很棒的話題)。 當你心中有了這幾件事做為口袋話題,當被問到「今年如何」時,只要視情況挑出能讓對方有回應空間的話題,就能讓交流自然展開。 特別提醒你,很多人習慣和親友「報喜不報憂」,然而,100%都是正向話題反而沒有親切感或難以產生共鳴。因此,坦率的分享一些人生中的小挑戰、小困難,反而讓對方容易與你產生連結,拉近彼此的距離。 此外,問候別人時,與其問「今年過得怎麼樣」,不如試試引導式的問題,例如「這一年有什麼特別的收穫或改變嗎?」、「你最近有沒有發現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地方?」,這類問題能讓對方更容易打開話匣子,促進雙向交流。 專注傾聽,開啟溝通之門 而除了準備話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傾聽。如同溝通大師卡內基曾說過的,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得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 我常在課程中帶領學員練習下方的傾聽技巧,學員們也總是回饋:當對方能用這樣的方式聽自己說話,不出多久就會有一種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 甚至有同學在課後驚喜的與我分享,過去他每次回家,家人總是會抓著他嘮叨碎念,動輒1、2小時也不想罷休。而某一次,他使用了傾聽技巧,沒想到對方居然只講了幾分鐘就心滿意足了! 以下就是我帶領學員練習的傾聽技巧,你一定要試試: 1.眼睛法則 交談時保持眼神交流,這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重視與專注。請避免四處張望、眼神飄移或低頭看手機,這會讓對方覺得被忽視。 2.肚臍法則 肚臍之所向,就是心之所向。聽對方說話時,請讓你的肚臍轉向朝著對方,這麼做能表達出「我全心全意在聽你說話」的訊號,有效傳遞出你的真誠態度。 3.適時點頭與回應 傾聽時,適當的點頭與接話,能激勵對方繼續講下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接話的目的是要讓對方繼續講,而非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 過年團聚的意義不僅在於形式,更是一次連結彼此的機會。或許我們和家人親戚平時沒有特別交集,既非屬相同生活圈,對彼此的生活也不那麼感興趣。 然而,人生有緣相聚,只要透過一點點準備再加上真心傾聽,就能讓對話多點溫度、讓團聚氣氛變得更好,何樂而不為呢?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1.24
職場 與同事、朋友吵架?史丹佛專家的對話術,把衝突變合作 麥爾坎跟達瑞斯從大學起就很要好,這很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實在有很大的不同——至少表面上看來是如此。麥爾坎一直品學兼優,不僅是畢業生代表,還直攻碩士;達瑞斯則差點沒念完大學,行事曆上塞滿了約會和派對。儘管旁人很難理解,但他們倆就是惺惺相惜,有難同當,有樂同享。 這幾年,達瑞斯的生意蒸蒸日上,員工超過百人,營業額達數千萬美元。如今兩人聯繫時,話題常圍繞著達瑞斯耕耘的豐碩成果:他打算買的新車,下一個度假島嶼,諸如此類。 這些談話讓擔任高中英文教師的麥爾坎覺得自己已不太認識這個老友,而且坦白說也讓他有點嫉妒。有一次他甚至氣得摔電話。儘管他思念老友,但他不確定這段情誼是否還有意義。 實際上,達瑞斯是過度補償以往的不安全感,並企圖向他眼中一直很優秀傑出的朋友證明,自己終於有所成就。在此同時,麥爾坎則開始質疑自己的職涯,下意識的將這些不確定感與不安全感歸咎於老友的成就。 達瑞斯與麥爾坎都需要相信他們關心著彼此,並且尊重對方的人生選擇,不會有意無意的羞辱對方所做的任何決定。與其嘗試「修正」達瑞斯,麥爾坎或許該邀他討論眼前的問題,包括他所看到的、那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可以做些什麼。這樣,兩人就能並肩找出彼此同意的解決辦法,而非企圖「解決」對方。 把問題當作第三方 碰到衝突時,我們常把對方當作問題,而非解決途徑。讓我們看看能否重新架構這種動態。下面這個練習,你要試著把問題當作第三方,讓你有機會邀請對方一起設法解決。 首先,努力完成這些句子。下面的例子是站在麥爾坎的立場。 行為:我不信賴或不喜歡的事情是⋯⋯ 例子:他談他賺了多少錢。 類型:定義這件事的類型會是⋯⋯ 例子:聊天話題。 感受:這件事讓我覺得⋯⋯ 例子:嫉妒和不安全感。 影響:那感受讓我想要⋯⋯ 例子:不再跟他講話。 解決辦法:如果跟對方合力解決此事,我會要求他們⋯⋯(越明確越好) 例子:別一直談他的公司、他要買什麼東西,可以多聊聊彼此的家庭及我的生活。 邀請對方一起解決問題 現在你已確認了「事件」為何,接下來我們就邀請對方一起並肩合作,不把對方視為問題,而是一起面對有如第三方的問題。整個談話可不斷強調這點。至於你的感受則可以不用提起,除非這段關係交情匪淺,你覺得可以觸及。 「__,你願意跟我共同解決一點問題嗎?最近我一直被(類型)困擾。問題不在你,純粹是我在留意到(行為)時的解讀。當我看到/聽到那些,我感到(感受)。你有察覺自己(行為)嗎?你覺得你能不能(解決辦法)?還是你有其他想法,覺得我能怎樣來處理這個狀況?」 麥爾坎的邀約可以像這樣:「達瑞斯,你願意跟我共同解決一點問題嗎?最近我一直被我們的談話主題困擾。問題不在你,純粹是我在聽你談你的公司和你賺了多少錢時的解讀。當我聽到那些話,老實說我有不安全感。你有這樣的自覺嗎?你覺得你能不能少談點公司,多聊點其他事情?還是你有其他想法,覺得我能怎樣來處理這個狀況?」 重點不在如法炮製這整個流程。然而當你能找出重點(行為、類型、感受、影響和解決辦法),就比較清楚造成衝突的因素,進而知道如何解決。 重點整理: 碰到衝突時,很容易把對方當作問題。但如果你能把問題看成是關係以外的獨立存在,就可為對方創造與你協力解決的空間。 一般而言,當你把衝突視為合作的契機,這種夥伴關係或「團隊心理」便會激發動能與同盟氛圍,這是化解衝突的重要關鍵。 要直面某人、邀他們一起解決問題,是需要勇氣的。避開他們或問題,相對簡單得多。所以自問一下:這段關係或目標是否值得你勇敢追求? 偶爾,你會碰到幾乎本身就是問題的人。儘量提醒自己,他們可能深陷痛苦、不安、恐懼當中,無法有不同的溝通模式。而儘管我們能賦予同情,卻也不是能與任何人都可並肩化解衝突的。 *本文摘選自橡實文化《化解衝突溝通法》 {DS_BOX_39350}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4.09
管理 成功或淘汰?2030前,CEO 必知的AI 流程策略 例如,家電銷售公司應用 AI 生成銷售話術,根據客戶反應即時優化溝通策略,並生成後續跟進計劃,顯著提升成交率與效率...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