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現場3》十里洋場變十里墳場!晶片戰下的犧牲者:落寞上海 但這位台籍高幹不敢說出口的是,正因為中國並非民主國家,所以民眾始終都只有陪共產黨走下去的唯一選項,因此就算被犧牲... 2024.11.07
職場 不討好不犧牲,3種回話法,讓你自然有好人緣 不擅長聊天的人往往只注重「要說什麼」,但「要以什麼態度傾聽」其實也同樣重要。請記住,你的任務是「讓每個人都能聊得開開心心的」。那要用什麼態度傾聽是最好的呢? 保持笑容看著說話的人 就算話題聽起來沒那麼有趣,但營造出一種「我很享受現在這個場合」的氛圍是很重要的。這麼一來,周圍的人自然會察覺到「這個人是想參與對話的」,你也就更容易被小圈圈所接納。 聊天時的基本臉部表情是「笑容」。不過,老是笑咪咪的似乎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所以嘴角微微上揚的微笑就夠了。 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針對「在人際溝通中,當們表達情緒和感受時,別人會根據哪些資訊來決定印象」進行研究。 結果如下: 視覺訊息(外表、動作、表情、眼神)7% 聽覺訊息(音量、語速、語氣)38% 語言訊息(說話的內容)55% 換句話說,外表給人的印象影響最大。 什麼樣的人算是好聽眾呢? 不擅長說話的人是不是都曾經想過「要努力當個好聽眾」呢?但實際挑戰過後,發現一對一對話的時候對方沒有聊得很開心,人數一多又只能當個旁聽者。 「想要討人喜歡,果然還是只能成為說話有趣的人。」我想很多人都會受困於這個既定印象。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誤解了「好聽眾」的意思。 在我開設的「傾聽技巧課程」開頭,我通常會做一個小測驗,其中有道問題將近9成的學生都會答錯。「用一句話來形容善於傾聽的人,就是能夠傾聽並理解對方說話內容的人。O還是X?」 答案是X。 理解對方說話的內容當然是必要的,但只要是用同一種語言交談,幾乎不會碰到語意不通的情況。如果有這樣的情況,那也是說話者的問題。 換句話說,光是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是不夠的。重要的是你的反應。無論你有多麼專注的傾聽對方說話,如果沒有把這份誠意傳達給對方,那就沒有意義。努力成為一個能透過反應傳達出「我有認真在聽你說話喔」、「我現在的感受是這樣的」善意訊息的人吧。 所以即使是同樣的事,如果你可以在傾聽時饒有興致的做出反應,例如:「是喔!」「這樣啊!」聊起天來會更有趣。每個人在開心的時候都會變得很健談。 做反應的訣竅在於消除他人的不安 想成為好聽眾,做反應很重要,但問題在於「該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訣竅就是「消除說話者的不安」。 人們在談論自己的事情時通常會感到愉悅,但如果處於某種不安的狀態,就很難放鬆說話。而所謂的不安有以下3種: 別人會不會假裝沒聽到? 別人會不會覺得很無聊? 我的想法會不會被否定? 果想成為一個討喜的聽眾,建議將以下幾種消除不安的回應方式牢記起來,並付諸行動。接下來我會按照順序一一解說。 催促型反應的訣竅 催促型反應的代表性範例 1.表達自己有認真在聽的附和 例:「是啊」、「對啊」、「嗯」、「是喔」、「這樣啊」等。 【使用範例】 說話者:「對了,昨天啊。」你:「嗯嗯。」說話者:「我去了附近的購物中心。」你:「是喔。」說話者:「然後啊⋯⋯」 2.催促對方繼續往下說的附和 例:「然後呢?」「怎麼樣?」「比如說?」等。 【使用範例】 說話者:「今年夏天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你:「這樣啊。比如說什麼樣的事呢?」 3.用疑問句重複對方說的話 例:「你是說OO嗎?」 【使用範例】 說話者:「昨天發生了一件非常令人震驚的事⋯⋯」你:「什麼!你是說令人震驚的事嗎?」 催促話題繼續往下說的效果 催促對方的話題繼續往下說的行為能傳達出令人放心的訊息,「我有在聽,接著往下說吧。」這種反應和假裝沒聽見完全相反,因此說話者可以放心的接著講自己的事。 從性質上來說,在話題開頭或鋪陳笑點的過程中,這是應該率先使用的反應。 對話的開頭尤其重要。當說話者開始說「說到這個⋯⋯」時,要馬上給予「是」或「嗯嗯」等簡短的附和。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細節,但這種微小的差異就是被區分成「好聊的人」和「難聊的人」的關鍵分歧點。 驚訝型反應的訣竅 驚訝型反應的代表性範例 1.做出驚訝的附和 例:「咦!」「哇!」「真的嗎?」「真的假的!」 【使用範例】 說話者:「我昨天接受了街頭採訪。」你:「哇!」 2.用驚訝的語氣重複對方說的話 例:「你是說OO嗎!」「OO喔!」 【使用範例】 說話者:「這雙球鞋溢價定價注要3萬日圓耶。」你:「3萬日圓嗎!」 對話題感到驚訝的效果 驚訝的反應傳達的訊息是:「你的話題出乎意料且令人興奮!」這樣的反應也意味著「出乎意料有趣」,具有消除說話者對「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無聊⋯⋯」心中不安的效果。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動不動就大驚小怪感覺很遜耶。」無論我們說什麼,有些人的態度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嗯嗯,也是有這種事。」跟這種人聊天一點意思都沒有。 就算別人覺得自己很無知也沒關係呀。哪怕只是一點小事,聽眾做出驚訝的反應,能讓說話者感覺自己像是主角,可以更自在的說話。 話雖如此,也沒有必要做出過度誇張的反應。稍微驚訝的反應就能表達出你的感受了,只要自然不造作就好。 認同型反應的訣竅 認同型反應的代表性範例 1.做出肯定的附和 例:「我懂!」「你說得對!」「確實!」「不錯耶!」 【使用範例】 說話者:「這個時期都不知道衣服該穿多厚才好。」你:「對啊,太陽下山後又會突然變冷。」說話者:「週末我要和家人一起去泡溫泉。」你:「是喔,很棒耶!」 2.認同對方的人物性格 例:「你是個很OO的人呢。」 【使用範例】 說話者:「我每天都會用手機記帳。」你:「那你是很細心的人耶。」 3.替對方說出感受 例:「那也太OO了。」 【使用範例】 說話者:「部長昨天又逼我加班⋯⋯」你:「哇!那也太討人厭了吧。」 認同想法和感受的效果 每個人都害怕被否定。尤其是在初次見面的人或不熟的人(搞不懂的人)面前,不曉得對方是否會友善的對待自己,這會讓人變得焦慮,很難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越是這種情況,我們越要率先做出正面的反應給對方。認同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傳達出「我很尊重你」的訊息,跟否定是完全相反的反應,這種反應具有消除焦慮並讓對方更加健談的效果。 隨著認同的反應次數增加,對方更能意識到「這個人對我很友善」,就會比以往更加敞開心房。 *本文摘選自大牌出版《內向者的好人緣聊天術》 {DS_BOX_38866}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1.03
減碳ESG 吳道揆導讀》愈永續愈賺!Patagonia不用犧牲地球來獲利 今日推薦文章:Patagonia展示如何不必以犧牲地球為代價來賺取利潤 2016年,以Fulbright... 2024.05.15
職場 不做犧牲者,要當共享權力者!頂尖HR必備的9個能力 ▍作者簡介:盧世安。人資小週末社群創辦人,在資態 : HR Times自媒體擔任總編輯、「為你職引」職涯輔導媒合平台召集人、台灣人資研習塾規劃者。 如何成為組織中不可忽視「HR強者」?所謂的HR強者,不是要盛氣凌人、不是要佔據主導,更不是要攫取組織利益,而是要成為一個能夠有效營造自身專業發揮空間的人資工作者,成為一個實踐企業策略的關鍵角色。 想要成為HR強者,必須要掌握以下9個關鍵要素: 1.持續提升專業技能 HR強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基本的人事管理技能,更要能夠理解業務邏輯,為公司提供策略層面的建議,讓HR部門不再只是一個行政角色,而是成為公司決策的關鍵推動者。 HR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學會使用數據分析、績效評估工具,以及最新的人才管理系統,來展現HR如何直接影響公司的業績。學習企業財務知識和營運管理,也有助於在與高層對話時,更具影響力。 2.培養情商與抗壓能力 在面對同事、主管及員工的不同需求時,情商至關重要。HR強者懂得如何應對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保持冷靜和專業,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動搖。 無論是面對上級的高壓指令,還是員工的抱怨,保持理性與專業的溝通方式,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關鍵。 3.清楚劃分工作界限 一個強大的HR懂得設立工作邊界,避免被要求處理不合理的額外工作。你必須清楚自己的職責範圍,並在必要時婉轉拒絕不屬於HR職責的工作。這樣不僅能保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能讓公司內部了解HR的專業價值。 4.學會說「不」 許多HR因為害怕得罪人,往往無法拒絕來自不同部門的額外要求,導致工作量無限擴大。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堅定說「不」,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職業素養的體現。HR強者敢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並以理據支持自己的立場。... 2024.09.20
國際 美國大選波及大學校園!保守州反多元法,亞裔生成犧牲品 「在我看來,這背後是白人種族主義,而非真正考慮社區和人們需要什麼,」隸屬佛州州立大學(FSU)的佛羅里達新學院前多元長赫南德茲(Yoleidy Rosario-Hernandez)對CNN說。 去年起,佛州政府立下反多元法令,讓赫南德茲失去了工作。今年三月,就連全美公立大學中排名第六的佛羅里達大學(UFL),也取消了該校多元化辦公室首長職位。 原本美國大學校園,向來是DEI(意為多元、平等、包容)的實踐場域,但隨著美國總統選戰白熱化,數個共和黨主政的州政府,開始認為DEI計畫浪費公帑,更將大學化身左派的洗腦工廠。 美國九項法案通過反對提供學校資金推多元化 除了佛州政府外,《紐約時報》指出截至今年三月,美國各州已有超過三十項草案立法,反對提供學校DEI資金、推廣相關活動及課程,目前更有九項法案已成為法律。 這意味著,未來美國的大學校園不再如過去多元包容;更關鍵的是,恐將對非白人學生造成影響。一切彷彿又回到半個世紀之前,因種族、膚色形成的校園「潛規則」捲土重來。 圖表製作者:程莉茜 所謂的公平,是應該一視同仁,還是優惠少數族群?這才是保守派與自由派雙方,對於多元與否的爭議焦點。 其實,美國校園向來對白人學生多所庇護,差別只在於,保守派對白人的偏袒是否浮出水面。 當下的風向,是「一視同仁」占了上風。二○二三年六月,全球熱議的「哈佛案」及「北卡案」結果出爐,已經實施四十多年、保障傳統弱勢族群的大學入學平權措施,被聯邦最高法院正式推翻,表示大學不得再以「種族」,做為學生入學的資格審查標準之一。 兩起案件都是學生告學校,由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FFA)代表一群華裔學生,控訴哈佛大學及北卡羅萊納大學,出於種族條件而拒絕錄取他們,違反憲法保障的權利。最終最高法院裁定學生一方勝訴。 保守派對裁定結果大聲叫好,「會考試」的亞裔學生們更是狂喜,他們認為其他少數族群靠著平權措施擠掉亞裔在名校的名額。 問題在於,一視同仁的入學標準,真的能保障亞裔生的權益嗎?其實大學的入學標準只會更加模糊,更讓學校可以平等之名,行偏袒之實。 《經濟學人》直指,要做到真平權,比起禁止種族偏好,更應該鼓勵各大學放棄優先錄取校友子女或是富二代,不再讓富豪權貴幫孩子「買進名校」。 校園更封閉、同溫層更厚不利學生面對真實世界 《紐約時報》認為對於校方來說,出生率下降,面對學生短缺,DEI已是部分美國大學招生的重要手法之一,因為年輕人更喜歡多元活潑的校園氛圍。 反對多元融合,恐使校園更封閉、學生更不容易跳脫同溫層。政商名校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一名商學院教授表示,若多元融合觀念撤出校園,會損害學生未來面對真實世界的能力。 「氛圍會讓你覺得安不安全,社會氛圍的塑造,對於學生來說很重要,」長期耕耘族群、歧視議題的台灣大學社工系副教授Ciwang Teyra強調,多元融合能塑造友善的校園氛圍,讓師生更接納、尊重彼此差異,營造安全的求學環境。 「政府對於學生的背景、需求、經驗多樣性視而不見,則教育者會無法替學生量身訂做學習體驗,」猶他大學(U of U)一名白人教授對《鹽湖論壇報》(The Salt Lake Tribune)哀嘆。 所幸的是,在民主黨主政的州,大部分學校仍支持多元融合計畫。 醫學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校長丹尼爾斯(Ron Daniels)表示,「最高法院的決定,對於我們一個代表美國多元性的大學社群來說,是重大挫折,」美國醫療人員是否具備多元文化的能力,將關係到病患的福祉。 公立名校密西根大學(UMich)也未受影響,更在去年實施了多元融合2.0計畫。事實上,早在最高法院的裁定前,密西根州就禁止以種族做為入學標準,但不影響DEI在校園的實踐。 明道中學國際部主任文義豪表示,從申請入學角度來看,不太會影響台灣學生的入學機會。但以目前狀況來說,未來嚮往海外升學的台灣學生,不一定只著眼於美國,而是可以考慮更廣泛的在全球的學校中選擇。 尤其對於亞裔族群而言,在目前保守派意識高漲之下,校風及學校對於弱勢族群的照顧,將成為選校時不可輕忽的考量因素。 ... 2024.05.16
焦點 巧虎不敵短影音⋯35年《巧連智月刊》停刊,業者嘆:3C育兒恐犧牲陪伴 擁有35年歷史的「巧連智月刊」宣布將停刊轉型,「科學人」發行人王榮文表示,出版人都必須去尋找跟讀者溝通的新方式;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趙政岷則說,紙本擁有主動閱讀及陪伴的優勢,不要輕言放棄。 近年包括「牛頓雜誌」、「幼獅文藝」等紙本雜誌停刊,以及「科學人」轉型復刊,都凸顯閱讀習慣朝數位及影音方向的不可逆,紙本雜誌及出版經營愈來愈不容易。 王榮文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科學人」雜誌中文版2022年7月宣布停刊,復刊後經過一年的實驗及努力,證明紙本雜誌辦得再好還是賠錢,真正的轉型還是要靠其他的數位科學知識吸收方式來吸引讀者及訂戶。 王榮文表示,不只科普雜誌、兒童繪本,包括一般成人閱讀的書籍,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出版人就必須跟著這個情況去尋找適當的跟小朋友及一般讀者溝通的方式。 趙政岷表示,出版從紙本、文字變成數位、影音的趨勢擋不了,但他認為不能有了新歡就忘了舊愛,舊愛指的就是紙本書,因為它才是主動閱讀的東西,或讀者可以決定要翻不翻、做筆記思考一下,看影片的人則會被影片帶著走,或被限制時間,或不得不點。趙政岷特別強調紙本的必要,尤其對小孩子來說更應該保留,因為它有手感、觸覺的部分,對大腦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有很大幫助,閱讀紙本書跟看影音或電子書,大腦活化的區域不太一樣。 趙政岷告訴中央社記者,紙本書較容易讓家長陪伴著小孩,陪伴這件事很重要,人們愈來愈少機會陪伴孩子成長,慢慢變成家長跟小孩一起孤獨,各自滑各自的手機、平板,其實對成長是很不利的。 中華民國出版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吳政鴻則表示,近年政府推「生生用平板」政策,更多童書出版社跟相關雜誌投入數位及影音領域,也成為出版轉型考慮的重點,未來閱讀器使用E ink更普及之後,在對孩童視力影響更小的情況下,對紙本書的市場影響會更大。 吳政鴻觀察,在這樣的趨勢下,大型出版集團可能以自身媒體雜誌及讀者資料庫的優勢,可以完成獨立銷售,其他出版社則必須依靠平台業者,向學校推廣及販售。 吳政鴻表示,若出版品本身平面呈現、沒有影音或影像,就很容易被電子書取代,但如果它是本身有可操作性或觸控性,可以互動,或是做拉頁、立體書,也許這樣的產品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或將客單價拉高。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