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族群

共有 5252 則相關文章

生活

上週還情緒高漲、精力充沛,這週卻突然感到疲憊、無精打采。這對一般人來說或許只是一時情緒低潮,但對躁鬱症患者來說,卻是常態。躁鬱症以情緒的極端波動為特徵,常在無病識感的情況下,做出令自己後悔的行為,並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王仁邦醫師說明,躁鬱症每次發作,特別是須住院治療時,不僅使生活長時間停擺,更是對大腦的再次損害。因此,一旦發現早期徵兆,應立即就醫,才能穩定病情、減少復發。以下為口述紀要: {DS_BOX_38798} 躁鬱症是一種情緒失調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發病期間會處在情緒兩極的病態交替,反覆經歷情緒亢奮的躁期與低落的鬱期,因此又稱「雙相情緒障礙症」,發病高峰期約在二十至三十歲,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躁鬱症分躁期、鬱期十三種症狀解析 躁鬱症的成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生物因素如家族遺傳、腦部結構異常;心理因素如親人過世、感情不如意等重大壓力事件;社會環境如氣溫變化或高緯度生活,都會提高發病風險。此外,藥物、酒精與毒品濫用,亦可能導致次發性躁鬱症,進一步加重病情。 患者情緒表現分為躁期與鬱期,約半數患者會經歷鬱期。躁期症狀以情緒亢奮或易怒為主,表現為情緒高昂、思維跳躍、語速加快、活動力顯著提升,並伴隨睡眠需求減少。患者可能產生過度行為,如冒險投資、衝動購物、過度發展事業或建立複雜的感情關係,甚至出現暴力傾向,這些行為往往導致財務損失或人際問題,症狀持續至少一週。鬱期則以情緒低落為主,症狀包括憂鬱、疲憊、失眠、食欲減退、動作與思考遲緩,甚至記憶力減退,並伴隨負面想法。患者可能對未來感到無助、自覺毫無價值,嚴重時可能出現輕生念頭,鬱期症狀持續至少兩週。此外,男性躁期較長,女性則更易經歷憂鬱期,顯示性別間症狀表現有所差異。 躁鬱症可分為三種類型,包括第一型、第二型和循環型情緒障礙。第一型躁鬱症的患者會經歷狂躁期,但不一定伴隨憂鬱期,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曾出現憂鬱期。第二型躁鬱症的特徵是反覆出現輕躁和憂鬱發作,患者的憂鬱期占終生約五成的時間,且女性患者比例較高。第一型與第二型躁鬱症的單次病程通常持續數月。第三種類型為循環型情緒障礙,患者的情緒在輕鬱與輕躁之間擺盪,症狀雖未達急性躁症或重度憂鬱症標準,但病程常超過兩年。這類患者常承受較大的心理與社會壓力,由於症狀輕微且持續時間長,情緒起伏不易被察覺,病情容易被忽略。若情緒波動加劇,甚至出現自殘行為,可能與邊緣性人格障礙相關。 藥物與心理治療相輔相成 在藥物治療方面,情緒穩定劑是核心藥物,可有效緩解躁期與鬱期的情緒波動,但不會導致情緒過度轉換。對於首次發作的患者,通常建議至少服用一年;頻繁發作的患者,可能需要長期服藥。此外,抗精神病藥物也適用於躁鬱症,特別是頻繁發作的患者,建議使用長效針劑。急性憂鬱期可輔以抗憂鬱藥物,或短期使用鎮定藥物與安眠藥,緩解失眠、焦慮症狀。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心理衛生教育與支持性心理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在躁期,需要為患者設置適當的行為限制,同時避免過度批評,以穩定情緒;在鬱期,則透過陪伴與鼓勵,幫助患者減輕情緒低落帶來的壓力。並且在病情穩定後,盡量減少心理與環境壓力因子,以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二十多歲就得躁鬱症跨文化移民者注意 門診中一名二十多歲女性個案,具備家族病史,並擁有跨國求學經歷,曾在台灣、美國及中國大陸接受教育。她的躁鬱症首次發作於高中畢業後,前往美國求學期間。由於文化差異、生活環境轉變以及學業壓力等多重因素,成為躁鬱症的誘發原因。最終,她選擇回到台灣,專心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研究顯示,跨文化移民者通常面臨較高的精神疾病風險,他們在適應不同文化和生活過程中,容易受到心理壓力影響,進而危及心理健康。因此,家庭支持與專業協助至關重要,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有助於他們順利適應新環境,維持身心健康。 {DS_BOX_38797} ...

2024.12.26

財經

今天跟幾個醫師讀者朋友聊天,大家聊到看見一些名人突然離世的新聞很感慨,有時會擔心沒有及時享樂。 我跟一位女醫師說:「及時享樂當然可以,只是一般人這麼做的話,要怕的是50、60歲就把錢用盡,人卻還沒死,後半輩子的生活就很難過了。工作當然要有限度,不知不覺犧牲掉家庭生活肯定不對。人過中年,我們都要知道投入工作的極限在哪,不要已經賺得差不多了,還繼續把重心放在賺錢上。」 高收入不代表能輕易退休,被動收入才是關鍵指標 能不能退休的標準,要用資產能創造多少現金流而定。例如,每月家庭開銷約12萬元,被動收入有12萬元,退休當然沒問題。 但有些人是主動收入很不錯,也許一個月有20萬元,可是家庭開銷也大,例如高達18萬元,每月可投資的錢就只剩下2萬元。這種人往往會過得很辛苦,因為工作已經很勞累,但一想到不上班,又會擔心沒月開銷怎麼辦? 這類型高所得者的心事,幾乎10個人有8個中。 對於較低所得的人來說,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哇哇叫的?一個月有20萬元的收入,開銷減低一些不就好了? 相當有道理,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每個月家庭開銷已經到18萬元的時候,硬要壓到12萬元,往往讓人覺得「怎麼越過越不好了」。這是人之常情,因為18萬元和12萬元的月開銷,能享受到的生活必然有差異。 提升收入也是一條路,但這是一條不好走的路,可能要轉往創業、扛更多風險,而不是繼續當受薪階級。 這道理大家都知道,也因此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輕易把生活水準上調得太快。因為,一旦這條線變高,要調低就很不舒服了。 加薪不該立刻提高消費,儲蓄理財才有機會財務自由 以一般小資族、上班族來看,一個每月賺5萬元的人,被加薪後變成6萬元,真的很開心,會想偶爾犒賞自己。例如每個月多吃幾次大餐,或者換一台新車等,卻在不知不覺中每個月也多花1萬元。 這個舉動就是危險的理財行為,因為加薪不等於可以「上調生活水準」,建議最多調高一半就好。例如,月收入多了1萬元,那月開銷最多就是調高5000元,甚至可以騙自己根本沒調薪,這樣才能把錢存下來去投資理財,要不然只是消費娛樂費變多而已。 更別說要買良好資產、創造更多被動收入,那都已經是很後面的事情,光理財前段的基本功——降低欲望、累積銀彈,就讓絕大多數人舉了白旗。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看別人光鮮亮麗,也不需要太過羨慕的原因。現代人利用信貸、信用卡分期、分期循環,確實可以在表面上人人稱羨。只是,享受消費的樂趣3、4年後,差不多也到了要還債的時候。 這時就算收入有增加,一樣會喘不過氣,覺得生活壓力怎麼這麼大,都在還銀行債務。 財務自由掌握人生主控權,自由比財富更重要 長期來說,經濟必然成長,大家都希望日子過更好,科技發達也是為了讓我們過得舒服。景氣好的時候什麼都好,景氣不好的時候,富人只是少幾個帳面數字,但中下階層的人甚至沒錢開刀、沒錢買營養品、沒錢請看護、沒錢讓孩子上學,要面對賣掉代步工具、家庭保險要解約換錢等窘境。 說到底,家庭環境還可以的人,才較能盡情享樂,那份底氣跟氣質騙不了人。家庭環境較普通,甚至不佳的人,都不幫自己一把,還會有誰願意幫忙? 想要提早退休當然可以,計算一下被動收入是否可以打平基本家庭開銷。如果可以,又真覺得工作到了臨界值,壓力跟健康可能快要出問題時,離開也無妨。因為家庭開銷已經不愁,頂多就是每年出國2次改成2年出國1次,這同樣也能過上快活人生。 把人生主控權抓回來,快感遠比其他娛樂還痛快。總之,財務自由的重點不只是財務,自由才是重點。隨心自在,時間由己。祝大家都早日圓夢,事事順心。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4.03

國際

二○二四年已近尾聲,美股哪支股票漲幅最多?答案不是人工智慧龍頭輝達(Nvidia),而是維斯達(Vistra),這反映了「核電復興」。 至十月底止,它的股價漲了逾二.二倍,是標普五百指數(SP 500)成分股漲幅冠軍。這家美國德州企業,經營的是核電廠,事實上,在今年美股漲幅前十名裡,有三家都和核電相關。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例如今年九月,微軟和股價漲幅也居前十名的星座能源,簽署為期二十年的購電協議,恢復三哩島核電廠的一個機組,預計二○二八年上線。 這些核電概念股發威,乃是「AI淘金熱裡賣鏟子」2.0版。在第一波熱潮裡,賺錢者就是賣晶片給AI淘金客的人,因此輝達、台積電等一飛沖天。 AI驚人耗電量助長核電拜登法案、科技巨頭皆推手 如今一些有識之士已預見,就算有晶片,也要有電才能運算。「無論哪家公司使用這些晶片或開發最好的人工智慧軟體,它們都需要更多電。」彭博(Bloomberg)如是說。 人工智慧有多耗電?《紐約時報》引述研究人員數據, 用戶在ChatGPT上每查詢一次,就要耗掉點亮一顆燈泡約二十分鐘的電量。要知道全球每天有上億人都在ChatGPT上做無數次查詢。到二○三○年,全球人工智慧一年耗電量將超過整個印度年耗電量。 電力需求大增,火力發電不符減碳趨勢,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又不敷所需,因此,才有了這波核電復興。這是政策與企業合力推動的結果。 政策面部分,美國總統拜登今年七月已簽署《加速推動核能邁向清潔能源》法案(簡稱ADVANCE),助推核電。此外,《通膨減少法案》(IRA),也意味著核電廠可享有和太陽能和風電同樣的稅收優惠。 再來,傳統核電廠需要大量投資。未來美國聯準會預料將持續降息,這對投資者籌錢蓋新電廠也有利。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最後,像維斯達或星座能源,他們都是獨立電力生產商(IPP),這代表他們能以市場價格出售電力,不用像公用事業那樣受到政府監管。 在企業面,從微軟、亞馬遜、到Google等科技龍頭,最近也都開始擁核。不過,這些大企業支持的,並非傳統核電廠,而是新世代核電。 新世代電廠崛起效率更高,但核廢料仍無解 傳統核電廠建設週期長,須官方批准,從規畫到營運一般長達四到五年以上,因此近年來,廠商開發出第四代核電技術,也就是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MR)。SMR發電量雖比傳統核電廠小,但因為產生熱量也小,對冷卻系統需求低,甚至可免除外部冷卻設備,靠自然循環降溫。 當年日本福島核災,起因就是海嘯破壞冷卻系統,造成核電廠爆炸。這種傳統核電廠災難,在SMR出現的機率較低。 同時,SMR體積小,甚至還能用卡車運輸,因此零組件可在工廠大量生產,快速安裝。若某一核電廠發電量不足,還可以快速追加SMR,效率比起傳統核電廠大幅提升。 此外,SMR約每三到七年才須停機裝填和卸載燃料,有的甚至設計成可連續運轉三十年,這比傳統核電廠每一至兩年就要換燃料更方便。 目前全球只有兩處SMR在運作,一處是俄羅斯的「羅蒙諾索夫院士浮動核能發電廠」(Akademik Lomonosov),它是海上浮動式的SMR核電廠,另一處是中國山東石島灣項目。 由於SMR短小輕便,已有企業投入。例如奇異—日立核能(GE Hitachi Nuclear Energy),這是一家由奇異旗下子公司奇異維諾瓦(GE Vernova)與日本日立製作所的合營公司。它生產的SMR已獲加拿大及波蘭等訂單,今年以來股價漲幅也居美股前十名。 這波核電復興,在政策與企業加持下,可望延續一陣子。彭博引述一位投資經理圖美爾(Rob Thummel)的說法,市場正在尋找更便宜的方式來投資人工智慧,「電力讓投資者感到興奮,因為他們不用去買那些貴參參的科技股。」 但它仍有障礙要克服。 《信報》分析,SMR模組較小,廠商需要製造四十至七十個,生產成本才有競爭力;同時,SMR產生放射性核廢料,比傳統核電廠多二至三十倍,而目前人類還沒研究出有效解決核廢料的方法。 另一隱憂來自市場。這波核電復興,源自AI熱潮。不過目前投入AI的企業,除了輝達、台積電等靠賣晶片賺大錢以外,其他多數企業仍處於「本夢比」階段。 經濟學理論顯示:下游終端產品價值,決定了上游生產要素價值。如果企業無法開發出受歡迎的終端產品,則上游的相關生產要素需求──從晶片到電力,遲早也會下降。 事實上,如今標普五百成分股漲幅第一名的維斯達,在二○○八年曾淪落到被收購的命運。今年它雖趁著AI熱崛起,與其說該公司有什麼獨到的護城河,不如說是大環境順風。 因此,這波核電復興能否持續,取決於AI淘金客們,能否開發出受歡迎的終端產品。這也將是決定人工智慧是否會泡沫化的關鍵。 ...

2024.11.07

焦點

清明掃墓是華人重要的傳統習俗,既是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也是慎終追遠的重要儀式。在祭祖過程中有許多禁忌與講究,以尊重祖先,並避免觸犯禁忌而影響運勢。以下整理清明掃墓10大禁忌,帶你了解哪些行為在掃墓期間不適當。 1.4種人不宜掃墓 孕婦及身體較虛弱者(如剛生病、術後康復者)建議避免前往墓地,因為掃墓期間容易消耗陽氣,導致身體不適。 準備結婚或剛結婚的新人,去掃墓恐將沖煞。 6歲以下兒童,考量到掃墓現場的環境,應避免帶幼兒前往;根據民俗信仰說法,幼兒陽氣不足,比較容易在墓園看到靈異現象。 80歲以上長者,除了擔心舟車勞頓對年長者造成負擔外,民俗信仰也認為長者的磁場較弱,掃墓恐容易有身體不適的情形。 2.掃墓要在下午3點前 下午3點後陰氣漸重,靈體活動較頻繁,掃墓可能沾染陰氣,導致運勢受影響。最佳的掃墓時間在上午7點至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 若時間過晚,回家前可輕拍肩膀,確保不帶回墓地氣息。此外,掃墓時應避免逗留過久,墓地視線不佳,黃昏後易發生跌倒等意外。 3.掃墓的穿衣禁忌 掃墓服裝應以樸素的素色衣物為主,切勿穿著紅、紫等彩度高,或是過於暴露的衣服,以示對先人的尊重。另外特別提醒,掃墓時建議不要穿黑色衣服,以免被虎頭蜂攻擊。 鞋子的部分,記得不能穿新鞋,由於音同「邪」的緣故,容易招邪。 4.掃墓供品水果禁忌 準備掃墓供品時,應避免以下水果: 成串水果(龍眼、荔枝、葡萄) 這類水果因為成串,容易聯想到「厄運接連不斷」的不祥之意。此外,台語發音與「死成串」相近,象徵家中可能發生連續喪事,因此不宜當作掃墓供品。 香蕉、李子、梨子、鳳梨 這四種水果的名稱合起來,諧音近似「招你來旺」,在傳統習俗中,被認為有召喚無形靈體跟隨的意思。因此,在祭祀時應避免,以免招來不必要的影響。 多籽水果(番茄、芭樂、百香果) 多籽水果容易導致消化不順,因此傳統上被認為不夠潔淨,不適合祭祀。此外,「多籽」也有「多心」的意思,象徵拜拜不夠虔誠,可能影響祖先庇佑。 空心水果(蓮霧) 內部中空的水果,寓意「無心」祭拜,用來祭祀可能被解讀為對神明或祖先不敬。因此,祭拜時應選擇內部結實飽滿的水果,以示誠心。 氣味濃烈的水果(榴槤) 榴槤氣味濃烈,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在祭祀場合,這類氣味過於刺激的水果,被視為不尊敬神明,因此應避免使用。 釋迦 釋迦的外觀酷似佛像頭部,若用來祭祀,可能會被視為對神明不敬。 5.不能將香插在供品上 在清明節祭祖時,應避免將香直接插在供品上,因為這樣的做法象徵普渡亡靈,而非專門祭拜祖先。為了讓祖先順利接受子孫的敬意,應該將香統一插入香爐中,這樣才能表達對祖先的尊敬,確保祭拜的心意傳達到位。 6.掃墓過程不要拍照或錄影 墓地是靈體匯聚之地,拍照或錄影可能無意間捕捉到靈異影像,影響自身運勢。 若需記錄祭拜情況,可在墓區外合影,避免直接對墳墓拍攝。若不慎拍到異常畫面,建議立即刪除,並焚香告知祖先,請求庇佑,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7.勿直呼他人全名 避免在墓地直接喊出他人的姓名。這樣可能會讓對方被「好兄弟」盯上,甚至遭遇靈異事件。因此,在掃墓時,應盡量以綽號或小名稱呼親友,以降低不必要的風險。 8.不要大聲喧嘩或嬉戲 掃墓是慎終追遠的儀式,應保持莊重與敬意,不宜在墓區內大聲喧嘩、開玩笑或打鬧,以免驚擾祖靈或其他靈體。孩童應保持安靜,避免亂跑或踩踏墳墓,以免觸犯禁忌。 9.掃墓回家後要淨身 掃墓後可能沾染陰氣,建議不要直接回家,先去熱鬧的地方,將陰氣散去。到家時應先在門口拍去身上灰塵,或用艾草水、鹽水洗手洗臉。 10.不要去家裡放祖先牌位的朋友家 清明期間,有些人會將祖先排位接回家供奉。若探訪設有祖先牌位的朋友家,可能影響其家庭氣場,也可能讓自身運勢不穩。若必須前往,建議選擇白天,進門前默念「叨擾了」,離開時輕聲告別,以示尊重。 *以上說法皆為民間傳說信仰,不宜過度迷信。...

2025.04.0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