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慣老闆

共有 86 則相關文章

國際

疫情期間流行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指的是為保住飯碗,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 如今,這群上班族不再沉默!取而代之的是「大聲離職」(Loud quitting),離職時把自己的不滿全盤托出。 從疫情前就在科技業工作的Z世代網紅佳琪(Gabrielle Judge)曾擔任顧問、客戶成功經理。她告訴BBC,每週工作至少50小時,「既不正常也不永續」,決定在去年3月離職,投入影片拍攝。 離職一年後,她在TikTok公布離職前的視訊面談影片,上線不到一個月,就累積150萬次觀看。 佳琪在片中向人資反映,公司政策希望她能主動撥打電話給客戶,並不適合她,但對方只是回應「績效矩陣」、「如何與公司目標保持一致」等話題。 於是鏡頭一轉,她告訴觀眾,「我開始感到緊張,因為我意識到自己真的得離職了。」 近兩成員工正遠離工作 「員工感覺到社會契約已經被打破,」美國外送平台DoorDash前人資主管喬奇(Nolan Church)表示。尤其全球科技業從2023年初迄今,已裁員逾30萬人,加劇員工的不信任。 職場匿名論壇Glassdoor、Blind等崛起,讓員工可以在上頭盡情討論薪資和工作環境,加上全遠距的「懶人工作」成為離職的後盾,也造就了大聲離職潮。 蓋洛普(Gallup)曾在去年中針對全球12萬員工進行調查,發現有18%處於大聲離職,或至少積極遠離工作,其中又以女性、Z世代為主。《金融時報》認為,這反映Z世代對當前經濟危機、朝九晚五制的懷疑。 相對於上個世代重視與企業保持長期關係,也較尊重階層結構;但Z世代公開離職影片,甚至不怕雇主會提起法律訴訟。 《富比世》認為,企業必須重視大聲離職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員工表現良好時,企業應該在公開場合表達感謝;反之,當員工「有毒」,損害士氣和生產力,也必須積極做出處置。 ...

2024.03.28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