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工作態度

共有 417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根據yes123人力銀行2024年發布的調查指出,有高達63%想就業的新鮮人嚮往進入外商作為第一份工作,可見外商對於新鮮人來說是熱門選項。 進外商工作真的很好嗎? 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外商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我認為外商有優質的企業文化、薪資福利、完善的教育訓練資源,不僅能給新鮮人很好的舞台發揮,更能奠定職涯前期良好的基礎,因此很鼓勵Z世代新鮮人,將外商視為第一份工作選擇。 不過多數人對於外商的想像,只停留在較美好的部分,不為人知的真相是,外商的高薪其實多數是用責任制換來的。新鮮人在外商的編制上,也很難一開始就是正職員工,多數是約聘人員。 我有位Z世代學生,過去是一名外商藥廠業務,薪水雖然相當不錯,但高薪的代價是,工作與生活長期難以平衡。他長年來飽受業績壓力,下班後也沒有自己的時間,最終選擇去診所任職。 所以,要說外商完美嗎?還是得看你個人對工作的期待和價值觀是什麼。 另外,外商雖然在文化上,更尊重員工,但也奉行汰弱留強、精簡人事的經營策略,會定期的組織改革,資遣績效不彰的員工。因此偏好穩定待在一家公司的員工,不見得會適合歐美國家外商公司。 從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中也發現,現在多數Z世代嚮往的外商,也不純粹是在台灣的外商公司而已,許多人更嚮往的是去國外知名外商工作。 有海外經驗當然很不錯,但針對海外工作這個部分,我會建議有機會就要增強語言能力和國際觀;也可以透過交換學生的機會,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因為知名外商除了喜歡成績英文好的人,更偏好有出國留學經驗和國外研究所學歷的人。 態度消極,進外商小心會水土不服 我發現,Z世代給業界主管的印象,多半較被動,不會主動跳出來承擔責任或爭取機會,時常給主管一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更有許多主管表示,Z世代員工比起前些世代,更缺乏忠誠度和責任感。 因在外商非常看重員工的積極度,消極的性格或處事態度,其實會自毀前途。員工的積極度是如何定義、標準是什麼?我認為是在主管開口前,是否能多想或多做幾步。 舉例來說,在外商表現好的人,多半都會主動說什麼專案我來負責,直到專案做出結果為止,這樣才是積極進取的標準。如果Z世代員工只是被動的等待主管指派任務,那其實很難在外商公司中被看見。 Z世代想進外商,一定要增強的3能力 就我過來人的經驗來看,Z世代可以增強以下能力和軟實力,有助於進入外商。 1.訓練表達能力 外商面試時常要求人選製作中、英文簡報,也會以全英文的方式進行面試,我建議大家可以多聽Ted Talk的英文演講,會對英文簡報及公眾表達的能力很有幫助。...

2024.10.17

職場

▌作者簡介:MH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年到新加坡當地公司做PM。 我在還沒到新加坡工作之前,常聽人說新加坡人現實、勢利,但就個人目前經驗來看,這部分的感受倒是不明確。而且,如果真的要說現實或勢利,這種人在各國職場應該都少不了,雷包到哪裡都是雷包、拖油瓶或便車仔到哪裡也都一樣,似乎跟國籍無關。 這半年「跟新加坡人共事」到底是怎樣的體驗呢?整體來說,我目前合作的同事幾乎都很不錯。我推測是因為大家多半都是海外遊子,是經過「過濾」才能夠到國外工作的,所以相較之下,遇到雷包的機率也比較低。 註:即使台灣本土公司一定也有過濾門檻,但畢竟台灣求職市場相對較小、競爭者主要都是台灣人,所以跟新加坡的求職情形還是有點不同。 上面說的「過濾」主要有3種: 1.學歷 就像在台灣工作時,發現周圍同事都來自台清交一樣。雖然高學歷並不一定跟工作能力成正相關,但以個人經驗來說,有時候還是有些微相關的。 2.工作經驗/能力 若沒有本地學歷或身份,要到新加坡工作,就得和世界各國的求職者競爭,要從中脫穎而出,工作經驗和能力,想必是決定性因素之一。比如,有沒有相關產業的工作經驗、有沒有該職能要求的能力,以及英語溝通程度等。 以我現職公司為例,若撇除新加坡本地畢業生,其他同事多半是從其他一線網路公司跳槽過來的。雖然大公司跟工作能力也沒有正相關,但畢竟有大公司品牌加持,或多或少暗示著這位同事應該學到了一些同業的工作流程與制度,並且能將此應用在新工作上。 3.動機 撇除「本地學歷」這個因素,其他海外同事(比如我這種)通常是有某些動機或目標,才會想要到海外求職。正因為有動機,不管是要賺外幣、累積跨國工作經驗、嘗試海外生活,通常就會更努力的爭取工作機會並好好表現。 回過頭來說,我目前遇到的同事,各自都經過這3種過濾,且據說公司稍有學歷迷思,所以新加坡同事清一色都是當地頂尖大學校友,不是來自NTU(南洋理工大學)就是NUS(新加坡國立大學)。 可能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殘忍指數」不輸台灣,一樣有學歷迷思和無盡的升學考試,所以這些被「過濾」出來的新加坡同事,某方面來說就是典型的模範生。 不確定他們的工作習慣是在校園就養成,還是新加坡人從小到大就是這樣被訓練,在和新加坡同事共事半年後,我觀察到他們都有以下3點特性: 急:急著端出成果。 快:說話快、打字快、動作快。 衝衝衝:樂於展現與分享、不分上下班時間。 稍微回溯新加坡這個島國的歷史,或許會更能理解新加坡人為什麼會有這些工作性格。 新加坡在1965年「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建國,靠著自身有限的資源,從一個沒什麼資源的小島,變成今天人均GDP將近6萬4000美元的東南亞第一富國(世界排名第8)。台灣人均GDP約為2萬5000美元,看似跟新加坡差很多,但也已位居世界第35。 之後又因為國家發展方向,奠定了菁英主義的升學制度。新加坡的苦命學子們從小學畢業後,馬上就得面臨第一次人生大考,依照成績高低會被分到不同的中學,之後再根據成績決定能唸哪所大學(或其他學制)。 可想而知,新加坡人從小到大就是面臨著競爭再競爭、考試再考試,或許正是因為這種高強度競爭的環境,連帶的讓新加坡人做事很急、很快,希望馬上就能看到對應的成果。 我的新加坡同事們,講話一個比一個快!倒不是說英文是他們母語,才讓我這個非母語人士覺得語速快,即使是跟其他英文母語人士相比,我仍覺得新加坡人講起英文好快!不管是同事、店員、透過電話接洽過的獵頭等,每個人說話都超快! 另外,新加坡同事工作時也極有效率。比如,在中午午休前和新加坡同事A討論某個文件,請他針對某些細節再做些調整,當天下午就能拿到修改後版本。即使當天下午來不及,同事也會主動說明早提供。然後隔天9:45一上班,就會看到通訊軟體裡已躺著該位同事9:00就傳來的檔案。 還有一次是跟新加坡同事B共同編輯某份簡報,在我的部分完成後,只是問同事B大約何時可完工,也強調沒有要催他,畢竟這份簡報的死線還有很多天。沒想到同事B居然說:「我明天休假,那我今天晚上加班趕給你。」我馬上說:「不用!我們下週還有時間做!你好好去休假。」同事才終於放棄加班念頭。 另外,我也常在奇怪的時間收到各種文件通知。比如,吃完晚餐出門運動回來後,會看到測試環境發來的通知(會顯示誰在何時測試了某項功能),就會知道新加坡同事C在「自主加班」了。會說自主加班,是因為身為PM,我不曾要求同事加班,也從不會無理的要大家在過短的時間內完成過多工作。 又或是,有時候我會在週一一早上班時,就在JIRA(專案管理系統)或Confluence(文件管理系統)看到一些異動通知,那就代表又有人在週末自行上班了。 上面這些例子,當事人都剛好是新加坡同事,不過這也不代表其他國家的人就很懶散,我們只是⋯⋯比較享受週末與下班時間。不過,若是真的碰到急事,大家不分國籍,還是都會在第一時間處理。上述例子,只是想要強調新加坡同事們到底有多主動和上進。 整體來說,如果是本身也超級上進、力求表現的人,跟新加坡人一起工作的話,應該會覺得「遇到對手了」;但如果是像我這種表現平平的人,碰到這些超積極的新加坡同事,的確常常備感壓力:一是覺得「拜託你下班好不好!不然顯得我們其他人很懶惰」,二是會很勢利的想,「你這麼努力,那年底的考核,我也只能墊底了」。 不過往好處想,當自己能跟這群超勤奮的新加坡人一起共事,其實也會覺得很安心可靠。因為他們夠上進認真,所以不會有那種「只動口、不動手」的同事,碰到雷包或懶散同事的機會也少很多,做起事來通常都會很順利。 前陣子適逢新加坡國慶日,當時剛好逛到國慶日網站,裡面有個調查是「What does Our Singapore Spirit mean to you?」(對你來說「新加坡精神」是什麼意思?)排名前3的答案是: Competitive Hardworking Caring 第一名的competitive可以被解釋為「好勝的、愛競爭的」,也可以是「有競爭力的」。第二名的hardworking則是「辛勤工作的」。綜合前兩名來看,應該很容易感受出新加坡人到底有多「積極」了吧! *本文獲「MH」授權轉載,原文:[星生活筆記] 新加坡人的工作性格:急、快、衝衝衝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4.19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