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返核」成潮流? 國際學者打破三大迷思 淨零趨勢下,開發低碳電力是各國兼顧經濟發展及永續的挑戰,近日卻有擁核團體倡議開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稱核能可安全且能快速滿足台灣的電力需求。2月18日,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辦「氣候危機,核去核從—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論壇,邀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拉瑪納博士(Dr. M.V. Ramana),以「核能、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與氣候變遷」為題,分析全球核能產業的問題及風險,並破解世界「返核」、科技業投資SMR技術、及台灣必須仰賴核能才能發展等三大迷思。 迷思一:核能發電增加、大家都在「返核」?全球升溫突破1.1度,為了減緩暖化速度,許多國家計畫在2035年前減少四至六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在這樣的前提下,拉瑪納直言核電並非最佳的解答,原因是核電廠興建過程常出現預算大幅追加及工期延誤等狀況,如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Vogtle電廠,一度是美國最大的核電計畫,原訂3年完工,實際建成超過10年,造價更高達370億美元,是原訂的七倍以上;許多擁核者常提的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廠(Hinkley Point C),原訂2017年商轉,如今則延到2029年才能完工,「解決氣候變遷時除了考慮低碳排,預算及時間也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有更低成本的選項如再生能源,為何需要核能?」 相較之下,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續下價,去年知名投行拉扎德(Lazard)發布均化能源成本(LCOE)報告,核電的發電每千度成本高達170美元,是能源價格之最,更是太陽光電與風電的四倍以上。拉瑪納指出,近年美國核電廠運轉成本高昂,價格不敵水力及再生能源,不少反應爐因此關閉,部分電廠則向政府爭取補助苦撐,以全球趨勢來看,全球核電總發電量2023年僅剩9.2%,遠低於再生能源的14.2%,即足以證明核電並非市場首選。 迷思二:科技巨頭投資SMR、新技術令人期待? 老舊核電廠因成本過高及安全疑慮逐漸退場之餘,研發SMR的風潮也逐漸興起,不少擁核者稱這些功率及設備規模較小的反應爐設計簡單、可縮短建廠時間。拉瑪納分析,無論是同樣採輕水反應爐的機組、或是快中子反應爐,都未真正解決核廢料及反應機制複雜導致的核安風險,且當反應爐規模較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的核廢料可能更多。此外,小型反應爐造價並未比一般核反應爐便宜,如5年前提出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計畫的Nuscale Energy,成本即從2018年的43億美元漲至93億美元。拉瑪納說,業者稱初期成本高昂僅是學習曲線、未來成本會隨大量製造開始下降,「但歷史經驗看來,核電廠的成本總是持續增加、不會減少⋯⋯,如果SMR一開始就太貴,更難大量生產建造。」 隨AI發展衍生大量用電需求,去年Google及亞馬遜提出與SMR開發商簽署購電協議,部分擁核者將此視為主流市場「反核」象徵。拉瑪納則認為,這些科技巨頭未公開簽約或投資條件,投資金額相較電廠實際建造成本也少之又少,如亞馬遜宣布投資4億美金推動SMR電廠,但Nuscale Energy光研究設計就花了18億,「這讓投資聽起來更像公關宣言…業者現在就在蓋資料中心或投資AI,已經有大量用電需求,卻宣布投資少少的金額開發未來的核能,對一般人來說沒什麼意義,更何況核災的風險也不是由這些大公司負責,電廠及核廢料也不會放在西雅圖或山景城(指亞馬遜及Google總公司所在地)。」 圖:美國Nuscale小型核能機組計畫成本倍增來源:拉瑪納博士演講簡報 迷思三:台灣要的穩定便宜電力 只有核電能給? 「核反應爐不管大或小,都有很多不確定性,沒有所謂絕對安全的核電廠。」拉瑪納也再次強調核電廠的安全風險,直言即使機組變小,一旦發生意外,災害的複雜性及規模,仍難以預料及善後。同場與談的台大物理系教授林敏聰也說,科技理性、但應用科技需考量社會及地域條件,同樣技術並非美國可行、台灣就能用,如台灣核電廠距首都僅3、40公里,一旦發生核災,將影響貨品出口及全國經濟,「我們的條件,並不適合把國家發展放在核災發生機率低、但一旦發生就影響極大的核電廠上。」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日受訪時表示,電動車、AI運算、晶片製造都需要穩定、經濟以及不排碳的電力,若台灣電力成本過高、恐影響國力。林敏聰則表示,台灣住宅用電全球第五低,工業用電全球第八低,台灣沒有自產能源,低廉電價來自高度補貼,若產業想維持低電價,應思考量過去隱藏的外部成本接下來該由誰買單? 近期國民黨團再次提案修《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以既有電廠成本已攤提完畢、發電成本低廉為由,計畫延長核電廠使用年限,拉瑪納則指出,反應爐運轉越久,零件越容易因高壓高溫環境老化,發生風險的機率會更高,需要花更多成本改善,以位於加洲的美國魔鬼谷核電廠(Diablo Canyon Power Plant)為例,反應爐原訂在去年起陸續除役,州政府擔心大停電造成政治風險,規劃透過補貼維持電廠運轉,初估電廠安全及維修成本需要83億美元,顯示延役電廠並非划算投資。 面對童子賢進一步呼籲2050年台灣應增加核電佔比至三成,同樣與談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計算,2050年台灣總發電量將上升至約5700億度電,若核能比例要達到30%,相當於需新增19GW裝置容量,等同八座核四廠。要滿足這樣的發電目標,不僅每五年就要新建一座芬蘭花了18年才完工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2035年後更需每年新增兩座小型核能反應爐,粗估需投資10兆新台幣,「投資10兆會浪費我們選擇未來的機會,不該只因發展再生能源有副作用、就把核電當解方。」 趙家緯同時以地熱為例,與風力發電和光電相較,地熱能提供與核電相當的基載電力,而目前台灣規劃2028年發展1GW地熱、預計發出100億度電,相當於一個核四機組,「過去40年核四都沒有發電,地熱的可行性比核四還要高。」 林敏聰也不忘提醒,台灣目前仍未找到能深層掩埋核廢料的合適場址,即使尋得場址,也需在民主與公正的程序中取得居民同意。若連現存的核廢料都無處安置,未來新增的核電機組勢必產出更多核廢料,問題將更為嚴峻。他直言,能源的成本計算會隨國家與社會變遷而改變,如過去台電計畫將核廢料投海棄置、低估核廢處理成本,如今核電被證實不如想像中便宜,政府應偕同各專家提出能源成本分析,建立公眾討論能源議題的基礎背景知識,而非任由民間人士憑偏見及錯誤知識大力鼓吹核電。 論壇最後,與談三人皆同意,核電建造時間長、成本高、又有災害風險及核廢料問題,從近程的減碳到長程淨零,都難以作為有效的解方,而當鏡頭拉回台灣,老舊核電延役或尚未成熟的新核能技術,也無法解決產業當下所要求的低廉電力需求,若貿然「返核」,只會增加核廢料及核災風險,無法真正解決氣候問題。 台大物理系林敏聰特聘教授、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趙家緯總監擔任論壇與談,闡述拉瑪納博士觀點對台灣的意義。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管婺媛 圖、台大物理系林敏聰特聘教授、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趙家緯總監擔任論壇與談,闡述拉瑪納博士觀點對台灣的意義(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 2025.02.26
減碳ESG 「還在溫水煮青蛙!」學者痛批政府政策遲緩 正拖累台企轉型腳步 全球邁向淨零碳排,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關鍵,但根據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的調查卻發現,台灣上市企業在減碳作為上表現不錯,但大企業的供應鏈——中小企業,卻出現「永續斷鏈」危機!主因,就出在政策引導力不足! 台大風險中心公開獨家分析 台灣有157萬家中小企業,其中有16萬間製造業。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認為,這16萬製造業肩負著全球供應鏈中重要的角色,他們的碳排放量,就是跨國企業的範疇三碳排*註1。「若不進行供應鏈的輔導與盤查,就會影響到品牌方的碳含量,」周桂田表示。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執行的2023年碳競爭力調查,從382間上市企業,回收了194份問卷。同時,台大風險中心也調查了,資本額1億元以上的中小企業體對TCFD認知的程度,共抽樣調查900間企業。 TCFD(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揭露)是一種財務報告框架,可幫助企業評估應對氣候變遷時,可能遇到的狀況並進行風險管理。簡而言之,對TCFD有所認知、甚至執行,可提升企業的氣候治理能力。周主任觀察兩份報告發現,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呈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出現認知「斷鏈」 商周所調查的上市企業中,包含了台灣前30大的製造業,他們包辦了全台碳排放量的4成3,可說是排碳大戶。這30家中有28家都已經撰寫了TCFD報告。 然而,在台大風險中心的調查卻顯示,資本額20億元以上的企業中,知道TCFD的只有65%,資本額5億元以上的企業中,聽過TCFD的掉到52%,1億元以上的企業更只剩下23%,已經不到20億元組的一半。 台大風險中心分析調查結果,發現中小企業對TCFD的認知與大企業有明顯差距。來源:台大風險中心提供簡報。 「這是一個重要的警訊,」周桂田表示,這顯示出台灣企業對TCFD的認知出現嚴重落差。大企業或說有國際貿易需求的企業,因應國際法遵需求與供應鏈減排壓力,必須執行溫室氣體盤查、必須寫TCFD報告;然而中小企業卻還沒認知到氣候風險,遑論於對應。 此外,在企業對旗下供應鏈碳盤查部分,商周碳競爭力調查顯示,以電子業近7成為最高,其次是高碳排製造業、佔5成,而金融業中,會對投融資組合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盤點的比例則只有7成5。... 2023.12.05
焦點 張忠謀大推的哈佛學者艾利森:科技成美中「修昔底德」競技場 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曾著有《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精準描繪美中兩大強權緊張關係,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也多次大力推薦這本經典著作。以下是他對美中對抗的看法: {DS_BOX_36653} 中美貿易衝突是明年重要的議題之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美國試圖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包圍和壓制」。 不過,觀察美國技術出口管制會注意到,美國政策「威脅」(即對先進半導體出口的約束),與實際「制裁」(即自美國宣布出口管制以來向中國交付的先進芯片數量)之間,存在顯著差距。 儘管美國宣布了限制措施,但輝達(Nvidia)已能夠出口比過去更多的先進半導體,自宣布出口管制以來,輝達在中國的收入不減反增;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的情況如出一轍:在美國宣布出口管制後,中國的銷售量可能還是持續增長,影響有限。 未來,美國政府將更加巧妙的限制前端科技出口,而中國將更具創意的規避美國的控制,並發展本土替代方案。科技將成為這場古典的修昔底德競爭中的競技場。 這次在美國選舉的這個「愚蠢季節」裡,中國成為一個主要目標,每位候選人——無論黨派——都需要展示自己在對抗中國、維護美國比對手更強硬。政治競爭對手口中的言辭,與現實之間的關聯,將變得遙遠。 我(給台灣總統候選人)的建議是:保持戰略模糊的框架,這個框架在過去50年裡為台灣兩岸公民,帶來了更大的收入、健康和福祉增長。今天,中、美、台三方,都不希望發生戰爭,而我們需要明智的政治智慧防止它(指戰爭)發生。 ... 2023.12.21
焦點 立法院吵什麼?選罷法、財劃法、憲法訴訟法三讀結果、爭議重點一次看 反對意見(民進黨及學者): 擔心大幅提高地方分配比例,可能削弱中央財政能力,影響國家整體發展和重大政策的推行...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