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指導和帶人哪裡不同?厲害的主管都懂3招培養戰將 部屬A工作表現普通,但你平時工作繁忙,從沒明確指出過他的問題。一晃眼一年過去了,年底績效考核時,你給他打了「及格」。本以為他應該對自己的表現心中有數,沒想到他壓根不覺得自己表現不好,還生氣的要求你給他一個合理的理由。你一時記不起所有的問題,舉了最近一次他沒有做好的例子,但他並不服氣。 部屬C的情況有所不同。雖然他同樣工作表現一般,但你給過他多次回饋。你給的回饋包括「C,你下次還需要再盡力一些」、「你做的跟我的期待還是有差距」、「你需要為自己設定更高一點的標準」等,可是一年下來,你並沒有看到C有什麼進步。 部屬F是令你最盡心盡力,卻又最失望的。你幾乎抓住了一切時機給他回饋。包括:不夠仔細、沒有耐心、溝通不夠有效率、PPT做得不夠簡潔大方、想法太片面、跟同事相處時不夠有親和力等。你給了這麼多回饋,F不但沒積極改正,反而變得萎靡不振了。 以上3個場景,分別對應了在給部屬工作回饋時的3個誤區:不夠即時、不夠具體、不夠聚焦。下面我們來依次說明。 回饋要即時、具體、聚焦 即時性 作為主管,你並不希望部屬的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最後難以收拾;作為部屬,他也不希望完成任務的過程看似風平浪靜,之後突然得到表現不佳的判定。 所以,當發現部屬的表現有改進空間時,最好的方法是趁事件還在進行中,彼此記憶還清晰,你的判斷沒有因時間長而失真時,盡快找機會給對方回饋。 大多數部屬對自己的表現狀況是有盲區的,尤其是在值得改進的行為上,這受到自我認知和觀察的侷限。希望部屬能客觀且準確的自我評估,這其實代表著你對他有很高的期待。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表揚部屬時,他很驚喜,因為他沒想到這個行為值得稱讚;當你指出問題時,對方也沒想到這個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即時回饋,既能立刻止損,又能給部屬改進的機會。 具體性 如果你給部屬的回饋是一系列形容詞,那就需要小心了。諸如「態度要更積極」、「不夠有耐心」、「要更有效率」這些常見回饋用語,雖然挑不出錯來也通俗易懂,但往往是你覺得你說明白了,部屬也覺得他聽明白了,但回頭他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改。 給部屬回饋,最終目的並不是要他懂某個道理,而是讓真實的改變發生。這就需要把「更積極」、「不夠有耐心」、「要更有效率」轉換成具體的、能指導員工行為的表述。 比如,將「小李,你這次的報表有錯,下次要更仔細、更有耐心的檢查」轉換為「小李,你這次的報表中有2處不該犯的錯誤,上次也出現過。這種錯誤其實完全可以透過比對原始資料檢查出來。下次再做這項工作時,務必比對2回,沒問題再交。」 聚焦性 有時,你做到了前2點(即時性和具體性),但又做得過了一些:部屬準備一次演講,你洋洋灑灑給了20條改進建議;執行完一個專案,你從溝通能力、專案管理、時間管理、壓力管理、影響力各方面都提了意見,希望他全面提升;過去一個季度,你頻繁的提供回饋,且每次都是一個新的方向。 你能給出部屬如此即時和具體的回饋,說明你很認真觀察他的表現,但一股腦的回饋給部屬,他往往不會領情,也不會去改。原因在於,待改進點太多反而失去了重點。部屬既搞不清楚到底要從哪改起,也無法一次改這麼多。 那麼,在一段時間內給出的改進回饋,該如何遵循聚焦性原則?可以依據以下3點評估。 與部屬所處職位的關鍵勝任力相關。 與部屬為實現當下工作任務的關鍵目標,所需的能力相關。 在眾多改進點中先解決最關鍵項。 指導是你說我聽、你做我看 你是否經歷過這種情況:針對一個問題,為部屬講了不下3遍解決方法,部屬說你講得太好了,你也因此很有成就感,但回頭看對方交上來的東西,證明了他還是不會。或為了帶好部屬,你帶著他跑業務、與客戶交談,以為接下來他能「依樣畫葫蘆」,結果還是錯誤百出。 你已經盡力了,但這種我說你聽、我做你看的方式,只適用於學知識、學理論的場合。在工作中,不僅要學會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夠實踐。透過以下2步驟,能讓部屬將知識轉化為經驗。 第一步:從「我說你聽」到「你說我聽」。 針對要輔導的話題,先跟部屬講解邏輯、流程、方法,隨後不是讓部屬馬上執行,而是請他回饋自己如何理解流程、方法,以及他打算怎麼做。 例如,你可以說:「小李,針對我說的內容,能告訴我你的理解嗎?你打算怎麼做?」 這樣做,一方面,你能夠驗證部屬是否聽懂你教的內容;另一方面,讓他帶著自己的理解複述,能使他好好思考過一次,這樣你傳授的知識和他之間才能產生連結。 第二步:從「我做你看」到「你做我看」。 「我做你看」比「我說你聽」又更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看你做比只聽你說更有畫面感,部屬能觀察到任務的全過程及個中細節。 不過,從「做給部屬看」到「部屬能獨立做」之間,還缺了一層——部屬自己試著做來得到主管的即時回饋,從而理解為什麼這樣做,哪些行為做得對、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會遇到何種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 也就是,你先做,為部屬樹立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然後讓部屬做,你在旁觀察。有你在,部屬心中有底,可以勇敢發揮,在試做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和形成反思。 勤復盤,引導他自發改進 經過了「你做我看」的過程後,你又收集到了新的可回饋內容。這時,你可以使用前文講的回饋方法即時指導部屬,或者使用更有效的方式——復盤法,引導部屬自發改進。 「復盤」原是圍棋用語,指對弈者下完一盤棋後,重新在棋盤上把對弈過程擺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下得不夠好、哪些地方可以下得更好。 同樣的,應用在輔導中的復盤,就是請部屬將執行任務的過程回顧一遍,看有哪些關鍵動作,每個動作背後和之間是否有需要考慮的地方,什麼動作和思考方式能推進任務,什麼會扯後腿。我們可以透過以下4個步驟,配合相關問題,啟發部屬做好復盤。 第一步:比對目標與結果。 「對於這項任務,你一開始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什麼?」 「跟自己的預期相比,你如何評價任務的結果?」 第二步:敘述過程。 「你是如何一步步展開行動、完成任務的?」 「你做了哪些關鍵行動?」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你考量到了什麼要素?」 第三步:識別優勢與機會。 「你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對結果起了推進作用?當時這麼做,你是怎麼想的?」 「有什麼地方不利於任務的達成?當時你是如何考慮的?為何那樣做?」 「如果再來一次,你會保留哪些做法?會對哪些進行調整?如何改變?」 第四步:確認下一步。 「你的自我觀察與反思很深入,如果先選一個地方改進,你打算從哪著手?」 雖然你沒有直接給出自己的觀察和回饋意見,但是你透過有效的提問,協助部屬自主的復盤了整個過程,找到做得好的地方和改進之處。這比直接提供建議,更能讓部屬形成自我經驗,並能更積極、主動的投入自我提升中去。 *本文摘選自大是文化《帶人高手》 {DS_BOX_3903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12
財經 慘賠3次後他才懂:真正厲害的投資人,不靠賭運,而是靠「穿越低潮的能力」 我投資生涯中經歷過3次大低潮,現在回想起來,每一次失敗的理由都大同小異:在資產高峰時太過飄飄然,失去了平常心,不久後就嘗到樂極生悲的後果。 第一次低潮是投資腰斬,發生在我念書時期,當時某位教授在課堂上提到一檔股票,我聽了之後決定拿出自己存下的一些零用錢。想不到短短幾天,這檔股票就漲了8%。初嘗甜頭的我,開始一股腦兒投入股市和基金。 但不久之後,金融海嘯來了,一年內就蒸發50%以上的資產,我自己存下的錢、家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全都被浪頭捲走。 第二次低潮則是破產。出社會後我進到大型金融機構工作,自認為投資能力已經大幅進步,於是嘗試投資海外波動較大的個股。在運氣加成下,有幾年投資年報酬率都超過100%,但也因為如此不小心走上偏路。那時買下一籃子新藥股的選擇權,想賭哪間公司可以取得藥證,然後大賺一筆。 結果,我持有的公司沒有一家順利取得藥證,我和朋友共虧了近2000萬,先前以倍數賺來的財富,在一夕之間快速消失。若算上背負數百萬的貸款,說是破產也不為過。 第三次低潮是前2年發生的,就在2022年到2023年這段時間,我花很多時間投入總體經濟的研究。恰好時逢全球通膨,美國開始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升息政策,因此我決定投資債券期貨,想藉由期貨放大獲利,也是一種槓桿工具。 一開始,我在幾天內就把200萬變成260萬,我心想「這太好賺了!」於是又投入500萬,壓的資金越重,我的心情就越高漲,每天都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投資能力到了下一個里程碑。 但就在某一天,震撼教育悄悄來到。那時我大約持有600萬的債券期貨,市場原本預期要開始停止升息,於是債券價格在盤前就一路上漲,轉眼我又賺到200萬。沒想到的是,當天央行不按牌理出牌,竟然決定繼續加碼升息,我就從賺200萬,立刻變成賠200萬。 我為了想把賠掉的錢賺回來,頻繁的在債券期貨、那指期貨、道瓊期貨等高槓桿的投資項目中來來回回,有時賺錢、然後又虧錢。最終不僅是白忙一場,還是慘賠超過1000萬元。 賠了夫人又折兵,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自信和自傲是一丘之貉。投資有自信能不受市場氣氛影響,做出好的投資決策,但偏偏自信不小心多了一分,就成了自傲。自傲容易自我膨脹,膨脹到心裡容不下一丁點風險意識,也讓原本有紀律的投資偏離正軌,悲劇就隨之而來。 說了這麼多不堪回首的血淚史,我也從每次低潮中慢慢走出財富低谷,透過反省與等待再次攀上財富的高峰。 你也許會好奇我在低潮中到底體悟到什麼?那就是必須認淸自己究竟賭的是運氣,還是眞正的實力;是算過風險後而做的決策,還是完全被驕傲蒙蔽了雙眼? 槓桿運用不好,只會讓好投資活得不久、爛投資死得更快 雖然3次慘賠都與槓桿有關,但這並不代表槓桿不好,我對它更多時候的情緒是:又愛又恨。還是要看如何正確的使用這項工具。 槓桿像是一個功率放大儀,它無法幫你加分,只能幫你相乘。你給它+1,它可以幫你放大為+100,但你給它-1,它也會幫你放大為-100。 如果我們回顧那斯達克過去1年的走勢,就會發現,雖然全年指數上漲了26%,然而,幾乎每3個月就會發生一次10%左右可觀的拉回。這對沒有槓桿的投資人來說,或許是一個投資路上的小陣痛。 如果是用3倍的槓桿來看,一年4次遭遇資金蒸發20%到30%的回檔,那可笑不出來;而如果是以10倍槓桿來看,那麼不只是笑不出來,而是有可能4次破產! 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槓桿的風險極大,並不適合投資新手,或是沒做功課的人。但根據《金融研究快報》(Finance Reserch Letters)的一篇研究,作者針對1200位美國散戶進行調查分析後發現,反而是投資知識相對不足,以及具有過度自信傾向的人,使用槓桿工具的比例更多。 如果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開槓桿?我會說:勝率高的時候。很多人會把槓桿當成以小搏大的手段,但如果勝率低,馬上就會虧回去,甚至一次就直接被掃出市場。 假設不開槓桿時,選股的勝率達7成才算合格,那開槓桿時更要提高到8成才行。這個8成怎麼來?就是好股票掉到好的價位,而且基本面好轉,那也許就能考慮開槓桿。 心態穩定是為了克服心魔,資金彈性則是為了對抗波動。投資時一定要記得控制槓桿,適當保留現金,或是投資容易變現的個股或ETF,讓我們能在情況不如預期時,能更有彈性的調度資金,甚至還有資金可以加碼。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投資的底氣》 {DS_BOX_39349}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4.09
焦點 全球最厲害的惡意程式都瞄準台灣!AI模仿犯是什麼?3種AI新詐騙威脅是什麼? 全球最厲害詐騙和惡意程式都盯上台灣 3新形態威脅、千億級商機,好壞一次解析 根據Check Point... 2024.08.22
焦點 吉卜力風格熱》AI再厲害,也無法複製的3個宮﨑駿價值 ▌作者簡介:林啟維,創作者社群品牌一頁式工具「Portaly」創辦人。 想用AI畫一張宮﨑駿作品不是問題,但氾濫、廉價的吉卜力風格圖卻是無聊的開始。 前陣子看到一支討論奢侈品的影片,影片中提及構成「奢侈品」的3大元素: 高價(High price):為了創造高價值,催生出的價格。 工藝精神(Craftsmanship):高品質的製程,例如手工製。 文化傳承(Heritage):包含品牌故事與百年老店等文化意義。 奢侈品因為具備這些特質,因而與日常生活、用品產生區隔,展現了它的珍貴性與獨特感。 但因為奢侈品逐漸氾濫,全球的超級富豪轉而投入Quiet Luxury,沒有logo、非LV或Gucci頂級品牌的小眾系統。這樣的轉移,是為了確保身分的獨特性,也代表著自己「付得起」同樣花費、但不買logo的行為。 我們為什麼喜歡宮﨑駿? 用奢侈品的定義,來看看我們為什麼喜歡宮﨑駿: 高價:眾所皆知的超高成本產製。 工藝精神:宮﨑駿以細膩、刁鑽出名,對工藝的堅持無可否認。 文化傳承:我們喜歡每一格畫作,以及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宮﨑駿搭載著我們兒時感動的記憶。不難理解,我們喜愛宮﨑駿是對於「稀有、珍貴」的嚮往,還帶有記憶與情感的連結。 稀有性、故事性構成文化意義 在社群上看到有人說:「宮﨑駿花了15個月畫一個分鏡,為什麼我們要崇尚他的人力苦工?這就像是古代人用20年打造金字塔一樣沒意義。」 如果以「實用」的角度看這件事,我會認同。科學進步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人類利用保暖的衣服、營養的食物、防震的建築⋯⋯,用最有效率、最低成本的方式維持生計。 然而,當我們用文化或藝術的眼光看待時: 一座金字塔費時3年打造。 一張宮﨑駿作品用2分鐘產生。 當金字塔與宮﨑駿失去了故事性、也就不再具備「奢侈品」的稀有性,文化與藝術價值也蕩然無存。如果全球各地有琳瑯滿目的金字塔,就沒有任何參觀的意義。 看到這裡請不要誤解,並不是讓文化變成「富貴限定」才有價值。只是,人類的本質很奇妙,當生產維持在極高的門檻、產量稀有時,才會懂得欣賞與珍惜。 我在經營Portaly這幾年間,認識了不少台灣頂級的插畫家、繪師,當我知道他們作品背後的努力時,例如經歷了前、後幾十版稿件來回,才建立起角色設定或風格;從小學熱愛畫圖,不斷被否定,二十多歲成為國際大師⋯⋯,那就是令人動容的heritage。 AI創作趨勢不可逆,手工感與故事將更顯珍貴 AI創作是不可逆的現象。先不論未來智慧財產判定的變遷,我想像的未來會是這樣: 1.藝術、文化創作跟奢侈品一樣,透過價格、工藝與傳承維繫價值。其中,價格(人力成本) 與傳承(背景故事)將是最關鍵的核心。 2.就如同超級富豪開始轉向Quiet Luxury,當AI創作氾濫時,「手工感」與「故事」將顯得格外珍貴。 3.如同現代有大量的地下歌手,開始取代單一的大明星,未來,創作也可能走向代表不同價值的利基市場。 至於宮﨑駿和吉卜力呢? 正版的吉卜力商品還是會持續販售,甚至價格會上漲;但原本委託插畫家仿製的「工法」會被輕易取代。 只是,當「吉卜力風格」開始氾濫後,是不是會讓本來喜愛的人開始感到無趣、甚至厭惡?我希望不會。 *以下是吉卜力工作室作品《風起》中繪製了15個月的4秒鏡頭。 *本文獲「林啟維」授權轉載,原文 看更多林啟維文章》求職季看了無數履歷⋯公司CEO不藏了:雇主最想看的內容,其實很簡單最爛的決策叫「妥協」!一旦做出決定,就算不同意、好的管理者也會一起努力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4.02
管理 數據顯示一切正常,卻不斷被客訴⋯厲害的管理者會「這樣」揪出問題 數據無所不在,KPI也無時無刻在影響決策,轉換率、留存率、客服回應時間⋯⋯,每一個指標都告訴經理人該往哪個方向走。但有時候,經理人過度依賴數字,反而會忽略最重要的事——顧客真實的體驗。 有一個著名案例,美國鞋類零售商Zappos的一名客服人員與顧客通話超過10小時,只為了幫助他選到一雙最合適的鞋子。從數字來看,客服人員的效率極低,但對Zappos來說,這通電話實踐了品牌價值,並換來忠誠的顧客。 有一次,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在開會時質詢客服主管,客人一直抱怨客服電話很難打。客服主管看著報表,信誓旦旦的說:「數據顯示,平均每個客人只等60秒就會接通客服」。當下,貝佐斯拿起電話說:「我們來打看看。」結果,那通電話整整過了10分鐘才接通。 這2個案例都證明了:如果埋首於報表,沒有親自走一遍顧客旅程,會讓我們錯過業務成長的關鍵點。 拆解用戶體驗流程的方法 Airbnb是拆解用戶體驗的翹楚。當他們發現房源照片品質會影響訂房率時,他們沒有要求房東「拍好一點」,反而是主動派攝影師幫房東拍攝專業級的照片,讓訂房轉換率顯著上升。 有時候,掌握業績的秘密不在於「數字顯現出的表象」,而在於「問題背後的問題」。這裡介紹如何從宏觀、綜觀、微觀共3個層次,拆解用戶體驗。 1.宏觀:拼湊用戶旅程 入住傳統飯店的體驗較標準,通常是:透過訂房網站訂房、櫃檯辦理入住、進房間、使用設施、退房。但是,Airbnb的體驗早在訂房前就開始了,包含了搜尋房源、閱讀房東評價、與房東溝通。 入住的體驗也很不同,必須要約時間和房東拿鑰匙、記得房東吃晚餐的時間、知道怎麼用洗衣機設備等。 透過由始至終的用戶體驗,就能夠找到Airbnb獨特的價值主張與為什麼用戶想註冊。 流程/階段 傳統飯店 Airbnb 搜尋與選擇 透過飯店官網、訂房網站(如Agoda、Booking)搜尋飯店選項 透過Airbnb平台搜尋獨立房源,根據房東評價、房屋特色、自訂條件來挑選 預訂與付款 透過平台或飯店官網預訂,確認後立即付款或抵達時付款 向房東發送預訂請求,等待房東確認後才能付款(部分房源可即時預訂) 入住前準備 透過飯店官網或email收到入住資訊,如入住時間、地址 房東可能提供入住指南、門鎖密碼,或需要與房東協調進房方式 辦理入住 到飯店櫃檯出示身份證件,領取房卡 根據房東提供的方式進入(如自助入住、與房東約定取鑰匙) 住宿體驗 標準化房間設施、每日清潔服務、24小時客服支持 住宿體驗因房東而異,可能有個性化設計、在地特色,但服務水準不固定 問題處理 可聯繫飯店櫃檯或訂房平台客服,通常能即時處理 需透過Airbnb聯繫房東,房東回應速度影響問題解決時間 退房 依飯店規定辦理退房,部分提供快速退房選項 可能需按照房東指示完成特定退房流程,如歸還鑰匙、垃圾處理 評價與回饋 可在訂房網站留下評價,影響飯店整體評分 房客與房東可互評,影響未來預訂的信譽度 2.綜觀:找出客人痛點 縮小範圍檢視特定環節,就可以從用戶行為中找出痛點。假如要去Airbnb面試,我一定會親身使用他們家的服務,刻意模擬自己是一名新用戶,從下載App、註冊到使用主要功能⋯⋯,甚至故意出錯,測試產品的錯誤處理機制。 像是實際使用時,我發現有些房東會看旅客的社群來確定這個人安不安全,如果數位足跡很少的話,訂房體驗相對就比較困難,可能影響到用戶訂房的轉換率。 此外,我還會與客服互動,看看他們的回應效率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能讓我更貼近用戶,並找出改進的機會。 把自己置身於用戶體驗的環節中,放大檢視環節到環節的連貫性也是一種拆解問題的方法。 3.微觀:驗證商業價值 進一步檢視產品細節時,可看看客服專區的內容,是否能有效解決用戶問題?FAQ有沒有包含最常見的疑問? 也可以透過流量,反向推估哪些問題是最常被詢問的,進一步確認哪些問題對用戶體驗影響最大,從而判斷應最先優化的環節。 像是Airbnb的用戶支援頁面就把搜尋和預訂放在最上面,表示他們很注重客人的訂房流暢度。透過分層拆解方式,可以全面理解用戶的體驗,還能針對不同層級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提升客人的留存率。 將心比心,比客戶先想到問題 拆解用戶體驗的關鍵在於將心比心,從客人的角度想。這個方法能夠有效找出並解決那些最大或是最貴的問題,讓產品優化的資源投入發揮最大效益。 從宏觀層次,拼湊出完整的用戶旅程,找出用戶為什麼選擇這項服務。例如,透過分析Airbnb與傳統飯店的差異,可以理解Airbnb如何滿足預算有限、尋求在地體驗的需求,優化註冊與首次使用的體驗,確保更多新用戶順利進入系統。 從綜觀層次,觀察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痛點,發掘提升轉換率的機會。例如預訂流程、客服互動,甚至房東照片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能幫助產品團隊,優惠影響交易成功率的關鍵。 從微觀層次,透過數據驗證哪些問題影響用戶體驗,提升留存率與營業額。例如客服/問題專區的FAQ排序、客服的回應效率,找出影響用戶留存的因素,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 以上3階段的分析方式,可以讓企業更深入了解用戶需求,也能幫助產品、行銷與客服團隊對症下藥,將資源投入到真正影響業務成長的環節上。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13
國際 蘋果突襲推出iOS18.2!iPhone結合ChatGPT有多厲害?Siri直接幫你下指令 蘋果稍早宣布發表iOS 18.2、iPadOS 18.2和macOS Sequoia 15.2等新作業系統,並再同步釋出第二批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包括「影像樂園」、「Genmoji」、「書寫工具」強化功能、ChatGPT支援性,以及視覺智慧。 另一方面,Apple Intelligence原先僅支援美式英語,而現在官方進一步宣布,語言支援擴展到澳洲、加拿大、愛爾蘭、紐西蘭、南非和英國的本地化英語,首批語言支援將隨軟體更新於2025年4月發表。至於中文、英文(印度)、英文(新加坡)、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日文、韓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和越南文等更多語言支援將在未來一年陸續推出。 影像樂園 蘋果指出,「影像樂園」體驗讓使用者能夠根據主題、服飾、配件和地點等概念輕鬆建立獨特的趣味圖像。使用者可自行新增文字描述,還可依據照片圖庫中的照片打造與家人或朋友面容相似的人物圖像。 「影像樂園」可產生多種風格獨特的影像,包括「動畫」和「插畫」,前者是現代風格的3D動態圖像,後者則以簡單的圖形、清晰的線條和色塊產生圖像。 這一體驗直接整合在「訊息」App中,供使用者更輕鬆地建立圖像,從而在對話中應用,此外也將內建於「無邊記」、Keynote等眾多App中。「影像樂園」也將作為全新獨立App推出。 Genmoji 透過Apple Intelligence,Genmoji使表情符號邁入全新境界,讓使用者與親友的對話更加活潑有趣,開啟交流溝通的全新方式。 使用者在更新最新版本後,只要在表情符號鍵盤中輸入描述,即可叫出多種選項的Genmoji。使用者還可利用自己照片圖庫中的圖像,建立與親友面容相似的Genmoji。 個人化Genmoji可透過配件進行自訂,比如帽子或墨鏡,還可表現各種主題或活動,讓它們更加獨特且與眾不同。就像表情符號一樣,Genmoji可以穿插在文字訊息裡、作為貼圖分享,或用作「點按回應」。 影像魔杖 「備忘錄」App未來將可更加具有生產力。用戶透過工具面板中的「影像魔杖」,使用者可在筆記中根據已有的文字或視覺資訊快速建立圖像。 使用者未來只要圍著草圖畫一個圈,「影像魔杖」就能把它變成精緻的圖像。使用者還可以圈出筆記中的一塊空白區域,「影像魔杖」就能利用裝置端生成式模型分析周圍的手寫或鍵入文字,提取出資訊產生合適的圖像,讓筆記更充實生動。使用者可以用「影像魔杖」建立動畫、插畫以及素描風格的圖像。 書寫工具強化功能 「書寫工具」在現有的改寫、校對和摘要基礎上加入新功能,透過新的「Describe Your Change」選項,供使用者具體說明想要做的更改。 「Describe Your Change」選項賦予使用者更高的靈活性和控制權,使他們得以讓文字更生動,例如,他們可在簡歷中加入更多展現執行力的動詞,或者將晚宴邀請函改寫成詩歌等。與「書寫工具」的所有功能相同,新的「Describe Your Change」選項在Apple全系統中皆可使用,且支援大量第三方App。 視覺智慧 新視覺智慧體驗以Apple Intelligence為基礎,幫助使用者利用iPhone 16系列機型配備的新「相機控制」按鈕,快速了解身邊的事物和地點。視覺智慧還可總結和複製文本、翻譯不同語言、辨識手機號碼或電子郵件位址以讓使用者加入聯絡人資訊等。 「相機控制」還可讓使用者進行Google搜尋,以知道可以在哪裡購買物品,或者利用ChatGPT的問題解決技能來分析解釋複雜的圖表,如解讀課堂筆記等。使用者可以掌控何時使用第三方工具,以及共享哪些資訊。 整合ChatGPT 蘋果在iOS、iPadOS和macOS中的Siri和「書寫工具」體驗中提供ChatGPT整合功能,讓使用者無須切換工具,即可運用其專業技術,以及圖像與文件的理解能力。透過ChatGPT整合,Siri可以建議使用者針對某些指令運用ChatGPT,且Siri可以直接提供回應。 透過「編寫」功能,使用者可以從全系統的「書寫工具」要求ChatGPT針對他們撰寫的題材任何生成內容。他們還可以用ChatGPT的圖像生成功能在其書寫內容旁邊增添圖像。 使用者可以選擇是否啟用ChatGPT整合,並完全控制何時使用它,以及與ChatGPT分享哪些資訊。 預設情況下,使用此整合功能不需要ChatGPT帳號。當沒有帳號使用ChatGPT時,OpenAI不會儲存指令,也不會用這些資料進行模型訓練。此外,使用者的IP位址會被隱藏,以防止他們的會話連結在一起。選擇連結帳號的使用者則須遵守OpenAI的資料使用條款。... 2024.12.12
財經 複製體能之巔!Netflix正試圖透過更厲害的配音,讓你迷上韓國真人秀 在觀看韓劇或日劇時,你是原聲派還是配音派?現在Netflix正在努力讓配音節目,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性格與文化內涵。 據Netflix統計,韓國真人秀節目的觀看量中,其中外語的配音版就貢獻了40%以上,通常是海外用戶觀看。 為了讓深受韓國本土喜愛的真人秀成功登上國際舞台,《華爾街日報》報導,這間串流巨頭正在推行一個全新的策略:為全球配音演員提供90分鐘的韓國文化速成課程。 這些課程內容豐富,包含介紹韓文字母、正確發音,以及內容中常見的感嘆詞。例如,대박(Dae-bak)用來表達驚喜,而아휴(Aish)則用於表達失望。 此策略已經在《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上取得了顯著成功。該韓國節目,是第一個登上Netflix全球十大榜單的非英語真人秀,更在多國排名第一,包括美國、法國等。 Netflix非英語節目攻佔全球觀眾的秘訣:高品質配音 然而,非英語節目要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並非易事。還記得2021年風靡全球的《魷魚遊戲》嗎?雖然它在2021年開播後迅速獲得了全球觀眾的喜愛,但其翻譯品質很快成為了廣泛討論的話題。 許多觀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如果你聽不懂韓語,那麼你就看不到同一部節目。」「翻譯太糟糕了。對話寫得非常好,但被保存下來的卻是零。」這些評論在Reddit和TikTok等平台上引發了熱烈討論。 現在,Netflix更重視配音與翻譯,它們把韓國當成實驗場,並將這種配音員先上文化課,才開始配音的嘗試,擴展到了日本、印度、法國和巴西的影視作品。 配音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這不僅需要語言能力,還要求配音演員具備跨文化理解能力,能夠準確把握原始人物的個性和文化背景。 Netflix英語配音製作負責人戴米塔(John DeMita)強調,理想的配音應該像變魔術一樣,讓觀眾能夠放鬆並完全沈浸其中。 例如,《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的洛杉磯配音員國吉(Austin Kuniyoshi),就不得不仔細研究一位韓國消防員參賽者的身體語言和說話方式,以便更忠實呈現角色的個性。 真人秀為什麼在串流平台崛起? 近年來,串流媒體平台的內容策略出現了明顯的轉變。根據倫敦市場研究公司Ampere Analysis的數據,5年前,Netflix上只有約30%的節目屬於真人秀類別。然而現在,這個比例已經攀升至接近50%,與有腳本的戲劇節目幾乎平分秋色。 這種轉變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是成本效益。一般來說,無腳本的真人秀每小時的製作成本,通常只有高預算影集的五分之一。對於串流媒體平台而言,相比於用高成本戲劇吸引新訂戶,真人秀成本相對低,又能有效留住會員。 目前,Netflix支持30多種語言,其中非英語內容佔總觀看量的近三分之一。在這些非英語內容中,韓國節目的比例最高。 不只《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成功,2024年推出的《激讚網紅》也擠進非英語節目Netflix全球前十榜單。比起電影明星高昂的片酬、影劇節目激增的製作費,甚至會罷工的編劇,「為真人秀製作更好的配音」竟被Netflix玩成了一個CP值更高的奇招! 資料來源:WSJ、衛報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