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全世界小孩最愛看YouTube!迪士尼和其他串流媒體受到什麼衝擊? 據尼爾森調查,2024年4月,4到11歲的兒童,花在YouTube上的時間是Disney+的三倍。 根據最新數據,迪士尼頻道的觀眾數從2014年的每日200萬,2023年驟降至僅剩13.2萬。取而代之的是YouTube Kids。更令人意外的是,2022年Disney+訂閱者中,超過60%是家中沒有孩子的成年人。 這一趨勢不僅影響迪士尼的串流媒體業務,還可能對其主題樂園和商品等其他業務部門產生負面影響。 YouTube吸走小孩,為什麼是迪士尼的大威脅? 迪士尼的魔法王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它成功地將自己打造成全球兒童娛樂的代名詞,建立起一個價值185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兆元)的龐大帝國。但現在,孩子們似乎不再被米奇的笑容所吸引,轉而投入YouTube的懷抱。 Qustodio的報告進一步證實了此趨勢。該調查涵蓋全球超過40萬個家庭,包含4到18歲的未成年人。 結果發現,過去兩年,每年都有63%的孩子使用YouTube,而且2023年YouTube和YouTube Kids的觀看時間持續增加。 相比之下,付費串流平台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唯一使用率提升的Netflix,在觀看分鐘數上反而有所下滑。 為什麼兒童觀眾對Disney+、Netflix等付費串流媒體來說如此重要?前任迪士尼兒童節目的資深高管阿施伊姆(Tom Ascheim)曾告訴《華爾街日報》,因為每項數據都表明,有小朋友的家庭不僅觀看電視的時間更多,取消訂閱的比例也更低。 爭奪串流主導地位,輕忽兒童市場重要性 面對這一挑戰,迪士尼執行長艾格(Bob Iger)正在積極應對。他再度回歸領導人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與Epic Games合作,將迪士尼角色帶入《要塞英雄(Fortnite)》等熱門遊戲中,並在YouTube上發布短片系列以吸引年輕觀眾。然而,這些努力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數。 迪士尼的困境,反映了整個傳統媒體行業面臨的挑戰。在爭奪串流媒體主導地位的過程中,許多公司似乎輕忽了兒童市場的重要性。 反觀YouTube上,以童星為主角的節目如「Kids Diana Show」(1.23億訂閱者)和「Ryan's World」(3700萬訂閱者)正吸引著數百萬兒童的注意力。 「孩子們在這些平台上看到了自己的成長;他們看到像自己一樣的孩子在創作內容,」華納媒體前研究執行副總裁胡扎禮克(Liz Huszárik)告訴《商業內幕》。 但現實是,美國的兒童數量正在急劇減少,開發新IP所需的時間與投資,讓越來越多公司選擇認輸。如Netflix在2022年遇到成長趨緩時,也選擇縮減了兒童節目。從某種意義上,迪士尼也跟進了上述做法,該公司已將業務範圍從兒童領域擴展到體育、新聞和一般娛樂領域。 但它的特殊挑戰是,如何在追求成人觀眾和維持其兒童友好形象之間取得平衡。因為,追求成人觀眾可能有助於Disney+的盈利,但也會讓它面臨來自同業如Netflix等更強的競爭。 迪士尼帝國的根基正在動搖。如果無法重新贏得新一代的心,這個百年老店可能會失去下一代粉絲。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WSJ、cartoonbrew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7.16
職場 曾是中研院語言所所長,她為失智丈夫放棄輝煌生涯: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要記得你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DS_BOX... 2024.05.28
職場 沒房、沒車、沒賺錢⋯他卻被冠上「全世界最快樂的人」封號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不賺錢。他沒有房子,也沒有汽車。冬天一到,他便與世隔絕,住在尼泊爾的一處靜修所,這裡沒有任何日常用品和家具,連可以禦寒的暖氣設備都沒有。 這個人就是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法國分子生物學家,後來成為藏傳佛教僧侶。 李卡德對於這個封號有點不好意思。這是十多年前一家英國報紙給他的封號,他說只是媒體炒作而已。不過,這個封號並非毫無根據。 憐憫的力量 李卡德當時參與了一項為期12年的冥想研究,期間經過多次腦部掃描,結果顯示出一些極不尋常的現象:在與正面情緒相關的區域,他的大腦活動程度是科學界從未見過的情況。換句話說,他非常滿足。 據說,李卡德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機構(Max Planck Institute)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時,研究人員讓他觀看一些別人遭受折磨的影像。他們要他專注自己的感受,靜靜的感受目睹他人受折磨的痛苦。(基本上,就是要他去感受自己的同理心。) 這樣進行了一段時間後,據說他乞求研究團隊:「能不能讓我改做憐憫練習?這太痛苦,我受不了。」 令人驚訝,在同理心的基礎上加入憐憫後,他發現自己可以繼續目睹他人的痛苦,情緒也不會超出負荷。 這就是憐憫的魔力──這是一種與同理心密切相關、卻又有微妙不同的特質。 惻隱之心改變大腦的力量 同理心意味著反映他人的情緒狀態、與他們一同經歷,而憐憫則是指一種對他人事務表達關心、關懷或溫暖的回應。 憐憫也意味著行動:同理心可能只是理解完某人的感受後繼續前進,但憐憫還包含幫助他們或替他們出面的渴望。因此,憐憫能使我們從壓力和不知所措的狀態,轉變為溫暖和愛的狀態。憐憫使我們主動而非被動,我們變成伸出援手,而不是只會吸收痛苦的海綿。 如何從同理心轉變成惻隱之心? 如何從同理心轉變成惻隱之心?答案來自神經科學,也來自冥想,端看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就這麼簡單。 注意力就像一道聚光燈,能照亮某些事物,讓其他事物顯得暗淡。它所照射到的事物,都在你的心中變得更加明亮,這些事物反過來又會成為你的內在體驗──你的思緒和情感。 舉例來說,回想上次你與主管進行績效評估的時候。關於你的工作表現,主管可能說了5個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只有1個!但如果你聚焦在這個負面評價,你人就會垂頭喪氣的離開會議。反之,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主管提到的許多正面評價上,你就會感到情緒更加冷靜和穩定。 因此,為了培養惻隱之心,必須重新調整我們的聚光燈──把焦點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和反應上。「如果沒有關懷和憐憫,同理心就是一種聚焦於自身的體驗,」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解釋說。 「我們這樣會感到痛苦,並試圖解決自己的反應。憐憫則恰恰相反,我們不會陷入自己的感受和反應中。我們的注意力,注入了關懷和幫助的動機,都放在別人身上。根據定義,憐憫總是以他人為中心。」憐憫的立場:「我現在的感覺並不重要。此刻,你才是最重要的。」 在當下轉換成憐憫心態可能很難,但透過練習,這種轉換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你甚至不需要強迫自己對他人產生溫暖、親切的感覺,只需要轉變你的態度或戴維森所說「傾向」(orientation),在能力範圍內提供幫助。 憐憫可以是一個小小的舉動,比如傳訊息關心朋友或替鄰居提重物。有時,憐憫意指挺身而出,對抗惡霸、反對不公,以及解決我們世界的大問題。 其他減輕同理之苦的方式 這裡還有一些你可以做的事情,強化你的惻隱之心,減輕同理心帶來的痛苦。 1.優先善待自己 事實上,照顧自己和善待自己是經過研究驗證的方法,確保你具備足夠的心理資源去憐憫他人。 當你開始被別人的情緒壓得喘不過氣時,要意識到這一點,允許自己休息一下。關掉新聞或放下手機,與那些不斷給你帶來壓力和消極情緒的人劃清界限。 設定界限並不表示你對他們的痛苦漠不關心或無動於衷,而是指先善待自己,並為自己的付出設定健康的界限。換句話說,要照顧別人,請先照顧好自己。 2.找到較小、可行的步驟 研究顯示,一個人若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就不太可能產生憐憫,而更有可能感到同理之苦。因此,找出一些做得到的小行動,對你自己和需要幫助的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當你覺得助人相當困難甚至不堪負荷時,不妨設法將需求分解成較小、較容易實現的部分。例如,棄養動物被安樂死的數量讓你感到痛心,你也許可以捐錢給動物收容所,或是在毛小孩找到家之前暫時收養。又或者,你可以在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這些動物的資料,鼓勵朋友和熟人去領養。 3.專注於感受正面情緒 研究顯示,慶祝他人的好運時,自己大腦的獎勵系統也會啟動;這種啟動會提高我們的幸福感,並與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相互影響。你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感受他人的快樂,分享他們的勝利和里程碑,認可並稱讚他們的個性優點,如善良或幽默,或者觀看孩子或動物玩耍。 另一種方式是專注於你的努力所帶來的積極效果。例如,難過不已時,別老是想著仍然需要幫助的人,請回想一下你已經改變的生活。 4.正念練習 布魯克·妮爾森(Brooke Nielsen)是一位治療師,也是高敏感族群治療中心(Therapeutic Center for Highly Sensitive People)的創始人,她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正念練習,幫助你找出情緒傳染。 她建議,花點時間問自己:「這種感覺是我的,還是別人的?」答案可能很明顯,也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去釐清你的情緒。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與某人互動後感受到某種情緒,那麼這種情緒可能來自那個人。要注意那些看似是你的、但實際來自他人的潛在情感。例如,和朋友喝完咖啡後,你感覺心情沉重。其實這種情緒是別人的──你的朋友因為分手而心情沮喪,而你吸收了那種感覺。如果這種情緒不是你的,那就要貼上標籤註明。 5.保持好奇心 我們很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感受,並以為自己瞭解他們。然而,我們的觀察未必總是正確,也看不到事情的全貌,因為沒有人能真的準確明白別人心中在想什麼。看似散發憤怒氣息的人,實際上可能並沒有生氣,也許只是沒睡飽或因為其他毫無相關的問題而心情低落。 所以,要保持好奇心,詢問他們怎麼回事。如果對方表達出非常強烈的情緒,應注意觀察這些情緒但不要吸收進來。其中一種方法是想像你和對方之間有一道玻璃牆,這道牆使你能夠看到對方的感受,但這些感受無法穿過玻璃,而是反彈到對方身上。 *本文摘自堡壘文化《高敏力:你對事物的敏感,正是與生俱來的超能力》 {DS_BOX_37694}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6.29
職場 負債3億、員工出走搶客戶…全球羽絨大王的逆襲:合隆做不到,全世界也沒人能做到 1989年,我擔任台灣合隆的副董事長,隔年,父親被診斷出罹患肺癌,只剩下不到一年的壽命。 父親知道罹癌時,已打算將財產細分好,他叫我到跟前說:「有件事情希望你明白,分股份時你會比哥哥少一點,因為股份早在你祖父過世時就分好了。你堂哥和大哥各一份,而你和哥哥同一份,但因為哥哥早出社會,打拚比你久,所以哥哥的股份較多。反正你還年輕,還有十幾年的機會,資源比較多,你應該了解。」 1990年10月,父親覺得他不行了,要求變更台灣合隆的董事長。那時候,我們在家裡的圓桌,兩大體系各坐一邊,一邊是新加坡合隆的堂哥,一邊是台灣合隆的陳家和葉家,最後選我當台灣合隆董事長,因為行政業務都是我在做,我便以13年的資歷,接任台灣合隆董事長。原本我想去香港發展,壓根不想留在台灣跟家族的人競爭,沒想到我這個在別人眼裡「名不正言不順」的二房兒子,走進家族核心,擔任台灣合隆董事長。 父親臨終前最掛念的就是不可分家,他認為我們還沒有大到可以分家,甚至在昏迷中三次清醒,還一再交代「陳家不能分家」。 然而人心難測,父親還在昏迷中,我就被兄長緊急召到新加坡說要分家。1991年,父親過世,後續分家的危機、股東求現等財務問題紛紛浮上檯面,全落在我一人頭上。 1990-1996年:合隆的黑暗期 成為台灣合隆董事長後,家族分家,我分到的產業都是別人沒信心、不想要的和不值錢的不動產。 當時家族企業合隆毛廠的主要營業額來自於東南亞,新加坡合隆便占了一半以上。一分家,台灣合隆資源變少,股東急著脫手變現台灣合隆的股份。而深圳廠當初建廠只建了四分之一,不知道客人、訂單在哪裡,股東感到十分不安,也不想要,我都概括承受,接受了這些不動產和生產設備。 我全照他們的期望價格支付,同時面臨日本景氣衰退,連帶讓合隆面對庫存和資源運用的問題,結果連住家、辦公室都得變賣,甚至把台南廠都賣了。 當初我拿下深圳廠時,台灣合隆的股東不能理解,他們並不了解當時台灣合隆已經連續虧損,原料和加工成本提高,而且分家後客戶都嚇跑了,都以為台灣合隆會倒,當時我身上有三億負債,就像駛入漆黑的隧道,看不到出口的亮光,只能咬緊牙關、勇往直前。 父親罹癌、分家、父親過世、合隆進入黑暗時代。還有外部環境的變化,包括大陸開放、全球競爭,台灣傳統產業魅力不再。加上公司內部的人事鬥爭、財務虧損,兩年內發生這麼多事。 1990年我進入政大企家班就讀,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吸收,自己大概了解,大環境一直在變,從市場的外部面來看,合隆面臨日本市場的萎縮,接下來到底要往何處走? 荒謬的是,1993年,我當選中華民國優良商人,台灣區羽毛輸出業同業公會在推薦函中指出:「1992年合隆的進出口實績達四千四百萬美元,比前一年度成長超過50%以上,而其出口國以日本為主,對縮減中、日兩國貿易逆差有具體貢獻。」當時還跟總統李登輝合照,看起來真是我的高光時刻。然而心裡其實有點哭笑不得,因為內心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黑暗和慘澹。營業額雖然成長超過50%,背後卻有更大的虧損漏洞,好比大園廠原料庫存高達兩億,總庫存高達四億,銀行貸款高達三億多。 公司開始虧損,接著就是離職潮,每個月都有人離開,業務主管陸續出走、自立門戶。自立門戶還不打緊,他們去找合隆的客戶報價,比我的報價少5%,乾脆用削價競爭,把合隆的客戶一起帶走。 我在日本羽毛界頗有名氣,如果一起加入殺價競爭,對產業、對合隆都沒好處,而且日本人會笑我,我也不願意被人家笑,於是決定退出最熟悉的舞台。 人員流失,營業額一直降,為了繼續經營,必須在其他方面及地區投資,因此需要大量資金。偏偏又遇上房地產不景氣,我開始賣工廠,賣不出去就租出去,台灣七個廠收到剩下一個大園廠,以籌措資金。 深圳廠剛投資,客戶被搶走,我沒臉回日本找回客戶,業界蜚短流長,很多謠言。當時台灣景氣很差,報紙一天到晚都是自殺新聞,公司附近的大樓每天都有人跳樓。 我也不例外。那幾年我晚上要吃比平常高四至六倍劑量的安眠藥才睡得著,壓力大到夜裡盜汗4、5次,活得很痛苦。我也曾經私下偷偷買了一把螺絲起子,磨利前端,打算用來結束兩個孩子及太太Cherry的性命後再自我了結,一了百了。我跟Cherry說了這瘋狂的想法,她答應我了。但當時彥誠已經14歲,一定會反抗,會讓事情變麻煩,我才打消念頭。 既然如此,我不想家庭因此受到影響,決定讓太太帶著兩個小孩到紐西蘭定居,安全單純地過生活,沒想到公司開始傳出我要處理台灣資產,然後全家落跑的言論。事實上,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我可以專注,全心投入在工作上。 背水一戰的曙光 當時合隆的病癥有四:一、資產過大,負債過重,且自有資金過低;二、庫存嚴重,品質不穩;三、進貨、銷貨、存貨有問題;四、溝通不良導致管理失靈。 大園廠首要任務是重新檢討出最有利的生產規模,首先開始進行人事縮編。1996年起,大園廠開始裁撤第一批員工,一年內共裁撤三批員工。人事縮編後,機器開始拆解,當場報廢或賤價拋售,六成以上資產都報廢,剩下四成資產運到深圳或賣給同業,沒想到造成軍心渙散,紛紛謠傳合隆要棄守台灣。 我決定原地加蓋廠房來破除謠言,背水一戰。節流持續進行,並且提高機器產能,定期用數字來討論,確認成本是否有降低、利潤是否確實存在,結果大園廠的產量反而提升四倍。當時設廠的目的,有些有達到、有些沒有達到,對的事情趕快去做,錯的事情趕快修正,不論哪裡都要這麼做,企業才有辦法停止失血。不要失血,企業才有生命。 當初若是沒有精簡,就沒有爾後2008年的合隆百年慶,以及到目前的116年慶。經營一家公司跟種樹一樣,必須要定期修剪與施肥,看它到底長得對不對、有沒有蟲,要除蟲,才能維持健康,而不是放任它自由生長,就算長得很大,如果沒有養分也未必健康。 《追求榮耀,超越極限:合隆總裁陳焜耀不停歇的人生挑戰與傳承智慧》☛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8354}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10.25
MIT-U企業探照燈 MIT機能紡織品牌怎甩關稅困境拓銷全世界?政大EMBA為她引領高成長之路 位在南港重陽路,一棟外觀匠心獨運、氣宇非凡的建築拔地而起。這裡是成功把台灣機能護具、健康織品推向全球的京麗國際,而帶領公司落實卓越經營的,則是2022年獲得第十一屆女性菁英創業奬肯定的總經理呂麗美。 要能把MIT機能護具、健康織品推向世界,其實並不容易。台灣機能紡織的布料、技術深受世界前五大品牌肯定,但台灣品牌要走向世界,往往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打進市場後,競爭者紛沓而至,卻因為台灣和主要經濟體並未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在關稅上相當吃虧。 「我是一個看不到困難的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只會一直努力想解決方法。」呂麗美深信,學習並不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是企業領導者該有的基本態度。 因此,她不只上了商周CEO學院等各大進修課程,更參與政大「創業主管理精修班」,一開始還擔心已經離開校園二十年,恐怕跟不上,但沒想到課越聽越有興趣,所以就進一步報名政大EMBA全球華商班,2022年入學。 最佳化決策分析,讓她因地制宜、打有把握的仗 令呂麗美印象最深刻的是,政大企管系特聘教授黃國峯所開設的課程。她回想,過去若要在國際市場攻城掠地,多半憑直覺,但該門課讓她學會針對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等市場所掌握的條件、資源,分別擬定「最佳化決策」。 京麗國際旗下產品,一直享有高口碑。呂麗美分享,曾有一位拇指外翻嚴重的駐外代表,穿了該公司機能襪後,情況大有改善,在昂首闊步為台灣拚外交時,足部不再感到疼痛。 在京麗國際總經理呂麗美(前排左二)帶領下,成功將台灣製機能護具、健康織品推向全球市場。 但如此優質產品,該怎麼擬定因地制宜的銷售策略?呂麗美分析,美國、加拿大本來是用京麗國際品牌在當地銷售,但當地品牌說服力更強,於是就用當地品牌行銷,果然快速站穩市場,讓她決定下一步要和該品牌在美國成立合資公司。 而在加拿大,經銷商對京麗國際的男士機能內褲品質讚不絕口,但卻告訴呂麗美,「內褲除了要舒適、不會孳生異味,還要美觀。」聽了以後,呂麗美隨即耐心根據客戶需求,從產品到外盒設計逐一優化。 至於東南亞,則是透過代理商進入市場。而日本因為市場較保守,仍以協助日本品牌代工為主,透過當地品牌搭配MIT機能護具、健康織品打進市場。 京麗國際產品擁有多項專利,也因為產品品質夠好,讓呂麗美在思考拓銷海外市場時更有底氣。 海外移地教學,親炙名師風采、深入了解各地市場脈動 不只是在國內課堂內汲取的知識奏效,移地授課也讓呂麗美得以站在學術巨人的肩膀上,從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英國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短期標竿課程,一探各國市場樣貌。 例如,她就發現,與新加坡只有一海之隔的印尼,不只經濟高速成長、政經情勢穩定,還具有人口紅利,但卻尚未成為台灣拓展經貿的重要據點,使她思考,未來也要把京麗國際的產品賣進印尼。 同窗相互砥礪,事業、學業、人生均教學相長 此外,一同在政大EMBA共學的夥伴們,也是呂麗美在事業、學業、人生不斷請益的對象。像是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第一副會長、啟昇國際機構董事長林淑敏,就像大姐一樣,一直鼓勵呂麗美不斷超越自我。 還有,在日本商辦大樓、學生宿舍、停車場、高爾夫球場租賃、開發投資領域深耕四十年,班上最資深的琵琶湖興業社長俞秀霞,縱使擔任第三十一屆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監事長,為人仍十分謙和,不只一手安排同窗赴日畢業旅行,也時常向呂麗美分享日本市場、民族性洞察。 2024年,呂麗美以《京美:改善您生命力的織品專家》為題的碩士論文通過口試,順利畢業。她告訴自己,一定要運用政大EMBA所學,讓京麗國際能改善人們生活品質的機能護具、健康織品,走進全球更多人的生命中,讓世界看見台灣,更要為台灣紡織產業找到新成長曲線,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給他們一個充滿機會的璀璨未來。 京麗國際總經理呂麗美的辦公室後方,有一座錄音室。她在此親自主持廣播節目,把關懷能量透過聲音傳播出去。 {DS_BOX_38168} {DS_BOX_38169} {DS_BOX_38170} ...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