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美食

玉米芯製茶、番茄皮做康普茶 米其林綠星餐廳實驗美味最大值

產地餐桌 主廚薩爾蒙在餐廳內水耕種植各式微型蔬菜,摘取後即送廚房,再端上餐桌。(攝影者.石吉弘)

我們造訪香港,進行一場永續美食之旅。一家端出法國菜的米其林二星餐廳,卻不用奶油、精製糖;另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廳,在地狹人稠之地打造微型菜園。這些摘下米其林綠星的頂級餐廳,如何掀起香港餐飲革命?

據《米其林指南》指出,米其林綠星標榜在永續做法領先的餐廳。他們減少食材浪費,並與注重永續的供應商、生產者合作,甚至不使用塑膠材料。得到米其林餐盤、必比登推介或得到米其林星的餐廳,都有機會摘下綠星。綠星在2020年首次登場,台灣今年有6家餐廳拿到綠星,香港有3家。

第一站,來到銅鑼灣的Roganic。它位於英國卡特梅爾的姊妹餐廳、由英國名廚西蒙・羅根(Simon Rogan)創立的L'Enclume具備一座超過十二英畝(約合四・八五公頃)的農場,農場即送餐桌。我們聽聞Roganic依循羅根的永續哲學,也擁有一座微型菜園。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