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該做、能做的事到想做的事

當兵退伍那一年,我找了三個月的工作,始終沒有結果。一直到十一月中,一個在國泰人壽上班的同學告訴我,國泰人壽要招考一批外勤輔導專員,基本上有大學畢業都會錄取,尤其我念的是說得出口的大學更沒問題,問我要不要去試試看。

我想了一天,就下定決心去報考。理由很簡單,我媽媽辛苦供我讀完大學,就是指望我早日就業,有一份工作、有一份薪水,好讓她安心,也貼補家用,這是我當時最「該做」的事。雖然保險業並不是我喜歡的行業,也不是我「想做」的事,可是這份工作卻是當時我唯一找到「能做」的事,因此在「該做」與立即「能做」的考量下,我去當了壽險公司的輔導專員。這是我暫時的棲身之地。

做了半年多的輔導專員,遇到《工商時報》創刊,我就去報考記者,並順利考上,我終於做了「想做」的事。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