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台灣最後的荒野⋯「中級山」有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卻最難抵達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台灣最後的荒野⋯「中級山」有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卻最難抵達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生活 | 旅遊

台灣最後的荒野⋯「中級山」有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卻最難抵達

台灣最後的荒野⋯「中級山」有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卻最難抵達
層層疊疊的台灣山岳等著我們前去探索。 (來源:《島嶼裡的遠方》/行路出版)
撰文者:崔祖錫
精選書摘 2024/07/12
摘要
  1. 「中級山」海拔約1000~3000公尺,占台灣山區面積45%,有台灣山岳中最具代表性的風景。
  2. 中級山山高谷深、地形變化劇烈,擁有最珍貴的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孕育許多珍貴樹種如紅檜、台灣杉等,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3. 但由於中級山路況較差、路線不清晰,需具備良好的路感和技能,因而難以到達。

介於高山與郊山之間還有一種「中級山」,那裡森林蓊鬱、雲霧縹緲、生態資源豐富,號稱「台灣最後的祕境」,是許多山行之人嚮往,卻最難企及之地。

「中級山」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有人說中級山是台灣攀登起來最困難的山,卻冠以令人誤導的「中級」之名?又為什麼這本書說中級山是台灣真正的荒野?

若是對台灣山岳還很陌生的人,望文生義,也許會覺得「中級山」是比「初級登山」再困難一點的山。然而,對於在爬百岳或常常爬郊山的人來說,除了少數知名山岳,中級山就是那些又遠又不具特色、不高不低、沒展望、貌不驚人的冷門山岳…… 

雖然以上種種說法都成立,為什麼我在台灣可以爬了30年的中級山,至今卻有許多路線和地點仍未到過,而且一直吸引我前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

以我的觀點來看,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最壯麗的山岳溪谷、保留最盎然生意的生態,還有許多震撼人心的人文與自然歷史,都在中級山。

台灣的山岳類型:高山、中級山、郊山

台灣的山岳,涵蓋海拔數十公尺高的丘陵到近4000公尺的玉山,從地形表現、自然生態、人文史蹟與登山的角度來看,型態上都擁有了極大差異。而根據登山運動在台灣近百年的發展,若要對山岳做最粗略的劃分,則分成了「高山」、「中級山」、「郊山」3種類型。

台灣山岳類型比較
高山 中級山 郊山
高度範圍 3000公尺以上 約1000~3000公尺, 下限視離市區或交通遠近定義 海拔上限約在1000~ 1500公尺,視離人類活動區域遠近而定
山區面積比例 約1.7% 約45%(海拔1000~3000公尺) 約52%(海拔50~1000公尺)
地形景觀 等高線密、圖案單純,地形單純但險峻 等高線圖案單純;地 形變化次劇烈,山高谷深,山體巨大 等高線間隔疏,但線條非常扭曲,圖案複雜*;地形多丘陵狀,緩起伏,偶有險峻地形
所屬氣候區 屬冷溫帶到亞寒帶氣候,氣候變化劇烈、雨量次多 屬暖溫帶到冷溫帶氣候,海拔1700~2500公尺間經年雲霧環繞,又稱霧林帶 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接近熱帶氣候,氣候與平地接近
植被、生態 多為冷杉純林、亞箭竹草原、園柏杜鵑灌叢、高山寒原生態系 上層為鐵杉雲杉林帶,中間為櫟林帶,下層為楠櫧林帶;森林高大濃密,為台灣檜木與多種珍貴樹木原鄉 植被以楠櫧林帶到榕楠林帶的高歧異度林相為主,南部有熱帶季風林
人為設施 甚少大型人為開發與公路,僅有登山步道、山莊 大多距離人類聚集地較遠,山高谷深,但有多條林道深入;過去為山區原住民場域,有較多舊部落、古道、林業遺跡 鄰近城鄉,周邊多已開發,甚至有許多農業開墾區域與建築物鑲嵌於山區
登山步道狀況 高山(百岳)步道系統大多清楚 路線最不清楚,但偶有獵路或古道系統;路程遙遠,有些必須開路或披荊斬棘或用技術系統通過困難地形 大多清楚好走,但道路系統連同周圍交通非常複雜,一般民眾因此偶會在山上迷路
*此處的「複雜」、「單純」是指等高線扭曲的整體形勢,而非等高線密集度。高山與中級山的等高線雖然密集,但扭曲程度卻不像郊山那般複雜,這種狀況若是反映在視覺上,會讓一座山看起來是龐大、單純而壯觀的。而多數郊山的狀況則是相反,等高線不見得密集,但卻複雜扭曲,因而造成繁複、落差不大、不斷重複的地形景觀。

其實,這3種類型不僅僅是高度上的差別,還包含了氣候生態地理表徵人文影響登山路線攀登型態的綜合分類。

提到中級山,我會直截了當地說:「其實一點也不『中級』。」或許我們可以說:「理解了台灣山岳類型中的高山與郊山以後,剩下的部分就是中級山,感覺這就像是用剩、最不被關注的山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

中級山的自然環境

地形特徵:山高谷深,大開大闔

中級山所表現的,就是在台灣山地地形特色中,起降最顯著、劇烈的地方。特別是東部地區,因為母岩多是古老堅硬的變質岩與少部分火成岩,使得龐大山勢與深切峽谷的現象更為顯著。

因此,中級山區域所展現的樣貌,是每個山體稜脈都很巨大;稜脈與稜脈之間,有時會隔著落差超過1000公尺,甚至2000公尺的深切溪谷;稜上的山岳之間也不像高山那樣擁擠密集,很多甚至隔著數公里距離, 山體之間更為獨立。

從海拔2449公尺的塔山到約一百多公尺的九曲洞,島嶼裡的遠方
從海拔2449公尺的塔山到約一百多公尺的九曲洞。 (來源:《島嶼裡的遠方》/行路出版)

許多中級山山體非常雄渾,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台灣最獨立、最巨大的山體。如果你能夠像一隻飛鳥或空拍機縱橫山區,可能最能感受到中級山區大開大闔、氣勢磅礡的樣貌。某方面來說,中級山完全展現了台灣山岳地形劇烈變化的特徵。

氣候特徵:溫帶與霧林帶

中級山位於海拔約1000到3000公尺間的山域,在森林生態氣候學的分區上,主要屬於暖溫帶到涼溫帶的範圍,年均溫約在13到20度之間 。

此外,海拔約莫1700到2500公尺之間,是台灣水氣容易聚積成雲海或雲霧的高度,我們在高山看到的雲海,大多都是在這個高度產生,也因此有了「霧林帶」之名。

除了春雨、梅雨、颱風和東北季風的滋潤,山岳與溪谷交錯的地形留住了水氣,氣候變動又不若高山劇烈。因此,雖然中級山山高谷深、地勢陡峭,卻因為身處溫帶又濕潤的氣候,孕育了整片高大連綿、蓊鬱浩瀚的森林植被,崩塌地也相對少見,使得大部分的中級山看上去都是青綠一片。

另外,由於中級山常常在雲霧層之中,攀爬時很可能全程都是在森林之下,毫無展望。因此,若是安排多日的中級山岳行程,除了少數溪谷和崩塌破空處,所見大多是密林之下的無盡樹海。

霧林帶林道兩側的茂密森林與迷霧
霧林帶林道兩側的茂密森林與迷霧。 (來源:《島嶼裡的遠方》/行路出版)

在如此潮濕鬱閉的環境中行進幾天,登頂後很可能連個對空展望也沒有,儘管森林之美同樣動人,但相比於高山通常展望無極、氣候相對乾燥舒爽、路徑好走的條件下,中級山的討喜程度和攀登人數也大大降低。

然而,我依舊覺得中級山擁有台灣最具代表性和最美的山林風景。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上述提到的環境條件所孕育出的溫帶森林林相,是台灣最珍貴的自然資源和國寶。

植被生態:交錯的櫟林帶與神木林

台灣中級山橫跨暖溫帶、溫帶、涼溫帶氣候,濕潤的環境孕育出浩繁的森林生態系。在海拔2500到3000公尺的雲霧帶之上,常是以鐵杉或雲杉為主的針葉森林;海拔1500到2500公尺之間,數十種闊葉樹成為森林主冠層,其中又以殼斗科樹種為優勢種,因此傳統上在稱呼這個高度的溫帶森林時,便以殼斗科中的大屬「櫟」命名,稱作「櫟林帶」。

在這種森林中常見的殼斗科植物有長尾柯、森氏櫟、錐果櫟、狹葉櫟等等,次冠層則常見到大葉石櫟、鬼櫟等等。此外,非殼斗科的昆欄樹,也可以說是霧林帶的指標樹種。

樹形美麗的昆欄樹是台灣霧林帶指標樹種
樹形美麗的昆欄樹是台灣霧林帶指標樹種。 (來源:《島嶼裡的遠方》/行路出版)

但是,這個海拔的溫帶森林也並非只有殼斗科等闊葉樹稱霸,這裡還有一批無法忽視的針葉樹種,包括最具代表性的樹種,如扁柏屬的紅檜、台灣扁柏(兩者統稱檜木),還有東亞最高的樹種之一——台灣杉,以及木材品質同樣優良的巒大杉(香杉)和台灣肖楠等。

其中,紅檜以其特殊的生命機制,占據了台灣神木的大量名額;台灣扁柏則以如廟堂巨柱般紮實筆直的主幹,成為在台灣木材市場中價值最高的樹種;台灣杉則是唯一以台灣為名,在分類上到「屬」層級的物種,常常在中海拔生長成突出森林冠層的超級巨人, 也是目前為止東亞最高的巨木之一。

海拔1500公尺以下,則進入了暖溫帶森林範圍,除了殼斗科諸多樹種,如苦櫧屬(栲屬)的樹種極優勢,樟科植物在此也成為森林中重要的冠層樹種。其中,屬於樟科的牛樟更是珍貴,也是台灣闊葉樹種中木材價值最高的樹種,近年來更因牛樟芝利益而屢遭盜伐。

雖然中級山曾是原住民的遊獵與生活領域,也曾是伐木的主戰場,但大多數的中級山區在人類活動大量撤離後的數十年裡,成為森林發育最完整、最難抵達,同時也是最原始自然、真正的荒野。(原住民族在日治時期陸續被迫遷出山區。)

生態健康的森林與較少人類干擾的環境,使中級山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除了台灣黑熊與仰賴低海拔環境的物種,極度仰賴環境的大型哺乳類在中級山均有數量上升的趨勢,例如在高海拔能夠更常見到的台灣水鹿,或是在低海拔氾濫的野豬,皆可印證。

中級山的攀登環境

除了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色,中級山在攀登的特性上,也與高山、郊山有著很大的差異。

1.路線相對不清楚,需優良路感與技能

多數中級山的路況在整體來說,是較不清楚、路況較差、路程較遠、山徑支援體系較弱的。

攀登人數少,路況就差;路況差,攀登就困難,則又更少人願意造訪,然後路況更不容易改善,如此惡性循環,造成除了熱門路線外,中級山平均路況是遠差於高山與郊山的。

想要獨力攀登中級山的人,需要較好的「路感」與更多行走技巧和體能,畢竟,好的路況本身就可以降低登山難度與體力損耗。

除了相對較原始的登山路徑外,中級山尚有獵路、獸徑、取水路、廢棄古道等路線穿插,且這些路線通常也無指標指示,加深了登山者對路系判別的複雜度,因此需要更好的經驗與路感。

2.全能應用探勘技巧

中級山區山高路遠,道路系統相對原始,更占據台灣山林45%的廣大面積,是真正擁有荒野的山域。

即使大部分區域都已有人踏查過,中級山仍有大量地形與障礙需要克服,例如通過無路或廢棄道路的茂密植被、通過或繞行危險的崩塌地、處理危險的斷稜、克服極度潮濕環境、如何在路線不清楚或無路狀態下,僅利用地形判讀抵達目的地、遇到溪谷如何渡過或溯行,還有面對野獸毒蟲的危害等。

這些困難都是在攀登百岳與郊山步道上很少遇到,也很難訓練到的,所以進入、深入多天的中級山領域,除了需要豐富的登山經驗和體能,也需要比傳統高山與郊山具備更多的技能。

3.技術攀登與多元型態登山新領域

台灣中級山是擁有最大片險峻地形的場域,也是最少人活動的荒野山林。

其中的山高谷深之間,不乏各種絕境與極端地形,成為技術型登山領域的新探索場域,例如落差1300公尺的最大岩壁——針山大岩壁,高度甚至大於世界知名攀岩聖地——酋長岩(El Capitan),其他如塔山岩壁、卓社大山南壁、劍山斷稜等,也都是頗具規模的岩場。

這片中海拔地區包夾了大量世界級的溪谷地形, 也成為溯溪與溪降活動的天堂,其密度與數量之多,讓最擅長溪谷技術活動的日本人都為之稱羨而頻頻造訪,早年也創造多次首溯的壯舉。

雖然,近年來這些純技術型登山人士已經逐漸發掘並將這些堪稱世界級的地形公諸於世,但我相信在廣大的中海拔山域裡, 仍有大量的技術型攀登地點值得開發與深入探索。

*本文摘自行路出版《島嶼裡的遠方》 

書籍簡介

《島嶼裡的遠方:探索台灣中級山,尋找荒野裡的最後一片祕境》

作者:崔祖錫
出版社:行路
出版日期:2024/07/03

作者簡介

崔祖錫

山岳探險與旅遊攝影玩家與作家,中央物理系、台大森林所畢業。登山與攝影資歷超過30年,並從事山野寫作與教育15年。專長為台灣無人區中級山探勘、高山百岳領域、深度旅遊、海外登山健行、自態與風景攝影等等,因本身個性閒散,百岳數永遠都是99座。

曾擔任《台灣山岳》、《台北文化快遞》、《孤獨星球》雜誌(Lonely Planet)專欄作家,同時亦是文山社大開設登山與戶外課程講師、中華山協體育署嚮導檢定訓練統籌,以及海外登山專業領隊等等。由於興趣廣泛加之不學無術,閒暇之餘也鑽研天文攝影、食蟲植物栽培、經典調酒等領域。

著有《登山,才看得見最美麗的台灣》(高寶)、《2013台灣平地望高山之美》(晨星)、《台灣小百岳》(台灣山岳/共同作者)。

FB:崔祖錫的山岳探險
IG:崔祖錫的山岳探險(icey.hiking)
PODCAST:崔大登山玩世界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2025大阪萬博會開幕!你最感興趣的亮點是?
1. 17公尺巨型鋼彈
2. 世界最大木造環形建築「大屋根環」
3. 台灣館「TECH WORLD」
4. 8大生命主題展館
5. 未來社會展區科技體驗
6. 沉靜式燈光秀、光雕秀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阪萬博全攻略》必逛展館、活動、門票、交通、美食景點推薦
登山 山岳 森林 中級山 高山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相關文章
廣告
廣告
AD
熱門快訊
廣告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