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養生保健
不一定要吃蛋!營養師:這10種食物,也能補充優秀蛋白質

1.蛋價變貴,營養師提出不吃蛋,也能攝取到相同蛋白質的飲食建議。
2.1顆蛋的蛋白質=2格傳統豆腐=半盒嫩豆腐=1/3塊黑豆干=1又1/3片小方豆乾
=1杯豆漿(約180c.c)=5湯匙吻仔魚=3湯匙蚵仔=4尾劍蝦=39g納豆=1/3掌心大小魚肉、肉類。
3.營養師建議在蛋白質攝取上,以豆製品為優先選擇,再來是魚、海鮮,然後是蛋,最後才是肉類。
你知道嗎?我們身上的皮膚、指甲、毛髮等,都需要蛋白質的營養才能構成。而正常成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大約為每公斤體重X0.8克的蛋白質。(試算:以5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至少要吃到約40g的蛋白質才夠。)
1個手掌大小的份量,就有約3至5份蛋白質,且蛋白質含量為21~35克,每日則建議攝取3~8份蛋白質。
雞蛋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1顆雞蛋=1份蛋白質=7克蛋白質。但是,全台陷入蛋荒危機,農委會於2022也表示每天缺150萬顆雞蛋。
蛋價飆漲,吃不到蛋怎麼辦?
營養師奉上蛋白質攝取來源,吃不到蛋,吃這些補蛋白質就對了!
1顆蛋的蛋白質
=2格傳統豆腐=半盒嫩豆腐
=1/3塊黑豆干
=1又1/3片小方豆乾
=1杯豆漿(約180c.c)
=5湯匙吻仔魚
=3湯匙蚵仔
=4尾劍蝦
=39g納豆
=1/3掌心大小魚、肉類
有沒有發現,除了蛋以外,還是有很多食物富含蛋白質,而且不只是肉,其實植物性蛋白質的脂肪、膽固醇更低!建議蛋素食朋友,缺蛋期間可以多交替食用各種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豌豆搭配毛豆、黃豆搭配藜麥,讓胺基酸種類更完整。
除了注意蛋白質攝取來源,優先順序也很重要,建議以豆製品為優先選擇,再來是魚、海鮮,然後是蛋,最後才是肉類。
當蛋白質攝取不夠,就容易出現肌少症、傷口易感染、疲倦無力,甚至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等症狀。希望大家能更好的運用食物代換,做到真正的均衡營養。

高敏敏營養師
學歷: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國立臺北商業大學MBA主攻保養保健
經歷:創新生技營養諮詢中心院長、曾任北京瑞京糖尿病醫院臨床營養師,專長為健康減重及抗老美肌營養。
證照:高考營養師證書、妝品原料管理師、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證照、美國營養學會會員
責任編輯:鍾守沂
核稿編輯:李頤欣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