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目前台灣大多關注確診人數、警戒級數等資訊,對COIVD-19病毒的認知、感染後發展,相對比較薄弱,作者透過一篇lancet期刊文章,探討患者痊癒出院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
2.此篇期刊文章共搜集1733位確診並出院患者,追蹤6個月以來,身體不適情況,主要的「新冠肺炎後症狀」包括:疲倦、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焦慮或憂鬱情緒等。
過去其實理當我們不需要去思考此題,因為那時台灣確診者少之又少。
然而坦白說,現在是時候好好關注這一題了,因為,不可諱言的是,現在我們隨時可能被感染。
目前台灣把主要對新冠肺炎的認知,放在每天確診個案、第3級還是4級、是否封城等,但對這個病毒的認知、感染後發展,相對薄弱,我今天分享一篇lancet(刺胳針)期刊文章,此文探討的主題,不是「如何預防、重症率多高」。而是「確診後,你可能面臨的未來是什麼?」
此篇期刊文章共搜集了1733位確診並出院患者,追蹤6個月以來,身體不適情況,主要的「新冠肺炎後症狀」包括:
1.疲倦或肌肉痠痛(63%)
2.睡眠障礙(26%)
3.焦慮或憂鬱情緒(23%)
統計結果,其實比我想像中的高,雖然單篇文章無法代表全面發展,但確實在不少疫區國家也有類似發現,另外被討論到的症狀,還有:1.肺功能恢復狀況。2.腦霧。3.運動時喘不過氣。
其實針對這些結果,並不算驚訝,上述的症狀以功能醫學觀察角度來講,就是身體進入發炎風暴後的情形,過去就發現,某些特殊感染有這種感染「後遺症」,最有名的叫做萊姆病(Lyme disease)。
它並非病毒感染,而是一種叫伯氏疏螺旋體,萊姆病除了感染時有症狀外,少數人感染後會持續的肌肉疼痛、疲勞,而且有些人會因為這些困擾,產生憂鬱,稱作後萊姆病症候群(Post-treatment Lyme disease syndrome)。
有一些名人像艾薇兒、小賈斯汀等據說都罹患過此病,說這個議題,只是給一般人一些不同的想法,新冠肺炎對年輕人,可能輕則像一場感冒,但對老人、慢性疾病者,卻可能有致命風險。
但你也可以就夾在中間,感染後長達一段時間內皆為此病而苦,目前的上策是待在家守好自己、守好家人,盡可能不被感染,那我剛剛說的整個內容,就是你永遠不需要遇到的問題。
陳欣湄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現職:現任中山醫院主治醫師—家醫科專科醫師、菁英診所—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暨主治醫師,同時為健康2.0社群節目主持人,曾出版《史上第一本!睡好覺:掌握黃金熟眠90分鐘》與《醫師合著—臨床隨行走出白色巨塔陰影》。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自: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日常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