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領導馭人
客戶不悅抱怨、年輕同仁直接回嘴⋯主管可用3招培養職場同理心

1.面對缺乏同理心的年輕同仁,主管可以用3招培養。
2.主管在要求年輕人有同理心前,請做到用同理心、讓年輕人學會有同理心。不要總是用命令、指責的方式,要求年輕人換位思考。
3.可以在會議中讓年輕同仁分享「覺得別人沒有同理心的案例」,設法先讓同仁講出他們不舒服的感受,再引導他們推己及人。
在企業進行「跨世代領導」的課程中,和一群主管討論到「同理心」觀念時,一位主管立刻跳出來:「老師,為什麼現在的年輕同仁都這麼缺乏同理心?」說完之後,現場好幾位主管紛紛附和。
我的回答是「主管們別生氣,年輕人缺乏同理心,其實和我們也有關。」
「為什麼?」現場此起彼落的發問。
「大家別急,」我清了清嗓子説:「請聽我解釋。」
為什麼年輕人會被認為缺乏同理心?
真正有同理心需要「暫時把自己放到第二順位」,優先思考別人。我請教在現場同樣是父母的主管們,讓大家思考,年輕人什麼時候能夠學到「把自己放在第二順位?大家面面相覷、左顧右盼,都陷入了沉思⋯⋯
我們的小孩幾乎都是家庭的「第一順位」,不管吃什麼、玩什麼、做什麼,都以小孩為優先。這也養成了年輕人從小優先思考自己的權益,很少有機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因此,大多數年輕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少練習替他人著想和關心別人。
那麼,面對這群孩子長大、進入職場,主管可以怎麼做?
主管引導同仁培養「同理心」的3招
1.主管要先放下身段,用同理心培養年輕人的同理心
主管要求年輕人有同理心時,自己卻做不到「用同理心,讓年輕人學會同理心。」所以主管要先練習把自己放在第二順位,不要總在辦公室扮演「第一順位」,以命令和指責,要求年輕人同理他人。
這樣的態度只會讓年輕人覺得,「你都不知道我在想什麼了,有什麼資格要求我趕快去了解別人要什麼!」
2.用親身案例,讓年輕人有好的感受、願意執行
曾經有個剛畢業的年輕同仁,大家覺得他沒什麼同理心,因為他想說什麼就說,不太理會他人的感受,他也被客戶抱怨過這點。
有一天早上,他買了一份早餐加咖啡放在我桌上,我看到的時候超開心,不是因為免費的早餐,而是機會來了。我抽了個空檔把他叫到辦公室:「今天早上很感謝你請我吃早餐。」
我一邊拿出$100說:「這份早餐不便宜吧,加上咖啡至少超過$100 ,你們賺錢不容易,錢還是讓我自己出好嗎?」他很開心的答道:「不用啦,這點小錢我還出得起,何況你也請過我吃早餐。」看得出他很真誠,我收回錢說:「好,那下次還是要讓我請你吃東西喔。」
閒聊一下後,我接著問:「今天你請我吃了早餐,如果我的反應有3種:第一,吃完早餐,沒有任何表示;第二,吃完早餐,看到你點頭微笑一下;第三,吃完早餐,跟你說謝謝,並想把錢還給你。你覺得我的哪種反應會讓你最舒服?」
他回答:「當然是第三個,因為即使我覺得可以不用收錢,但看到你這樣做,我還是很開心。」
我再問:「哪種反應你會最不舒服?」他回答:「當然是第一種。」
我問:「為什麼?」他說:「即使是我該做的,你沒有任何反應,我當然會不開心。」
我説:「那就對了,你的觀察力非常敏銳。未來和客戶互動,如果你願意多做一點,客戶一定會非常感激。」我望著他,他一副正在思索的神情,然後抬起頭看我,回答:「我好像懂了。」
3.讓年輕人分享他人沒有同理心的案例
有個還不錯的有效方式——讓年輕同仁分享「覺得別人沒有同理心的案例」——我在公司開會時會用。在氣氛引導之下,設法先讓年輕人分享,講出他們不舒服的感受。
只是主管的引導非常重要,務必掌握下列3個原則:
● 先引導同仁描述自己的情境
我會設法引導同仁到「習慣的情境」中訓練思考。有一陣子公司碰到的客訴狀況升高,但處理結果不盡理想。我營造了一個話題:「平常你們自己客訴時,碰到什麼樣的服務人員最不開心?」
同仁的角色一旦轉換成客戶,抱怨火力就十分強大。一位同仁說:「我最討厭的是在我抱怨時,服務人員總是不聽完、就打斷我的話,而且他回答的根本不是我要的答案。」
此時主管最忌諱調侃回應:「你自己就是那種人,對方當然不想聽。」就算現場爆笑,當事人也只會覺得受傷,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不妨先認同「你說得很好,如果我是客戶,也一樣會生氣。」
● 引導而不打岔,讓同仁自己說出答案
引導的重點在於讓同仁說出想法,再慢慢調整到讓他接受,絕對不是直接的斥責或糾正。繼續上面的案例,主管運用引導的方式,可以說:「先辯解的服務人員,讓你非常不舒服,為什麼呢?」
同仁回答:「因為他至少該聽我把話說完,才知道我要抱怨什麼吧,而且讓我把話說完,我的氣也就會消一半!」
我接著說:「說的沒錯,所以這個時候身為客戶的你,心情和事情哪個重要?」同仁回答:「事情當然重要,可是必須先體會我的心情啊!」
● 最後收斂、整理,形成共識
如果同仁已經說出我想說的答案,我就會順水推舟的詢問大家:「這樣的結論,像不像我常說的一句話。」另一位同仁搶先回答:「要解決事情,先解決心情。」
「太棒了!」我走到大家面前,「所以同仁們應該很清楚,當我們接到電話的時候,回應前請把客戶想像成很生氣的我們,讓他耐心說完。」
一邊看著大家逐漸認同的眼神,「等到客戶氣消一半以上,我們是不是就更好處理了?更重要的是,各位公子、小姐,我們自己也有義務讓心情好過一些。」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台灣跨世代溝通千萬首席講師
博客來、誠品雙榜冠軍《別逼貓啃狗骨頭》作者
商周CEO學院《經營三學》王牌引導教練
台積電、鴻海、IBM、賓士、三星、SONY、華碩、中國五大銀行、台灣十六家金控指定金牌講師
澤鈺智庫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