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領導馭人
王牌業務拒升主管,怎麼處理?請打破選主管的3大迷思!

1.企業傳統的想法是,在一個部門中,當主管出缺時,若要從現有同仁挑選人選,應該是成績最好的人出線。
2.其實業務能力強的同仁,管理能力未必最強。公司要考量的是,選誰當主管能產生最大效益,同時也要考慮同仁是否有接任的意願。
3.企業選人的思考點應是:選「最適當」的人。
在企業上了一整天課後,業務部的王協理抽空來找我,他問:「河泉老師,請教一個小問題,最近公司對業績的要求變高,可是碰到很奇怪的狀況⋯⋯」
我問:「什麼樣的狀況?」
王協理接著說:「就是業務主管出缺時,按慣例,都挑業績最好的人升遷。最近這些業績好的人,卻不願意升遷,老師有什麼好方法嗎?」
我反問:「為什麼業績最好的人,就一定要升遷?」
王協理猶豫了一下說:「大多數公司不是一向如此嗎?」
為什麼業績最好的人一定要升遷?
企業傳統的想法是,在業務部門中,業務部門主管出缺時,要從現有同仁挑選接任主管,應該是業績最好的人出線。
因為升業績最好的人,不管是上級或同仁,都比較能認同他。不僅不容易有雜音,也較不會有爭議。
企業務必釐清的3種迷思
1.業務能力最好的同仁,也擁有最好的管理能力
其實業務能力強的同仁,未必管理能力也強。舉例來說,就像是小時候在班上的第一名,被老師挑選為班長。但是成績最好的同學,會不會是全班都願意聽他話的人?如果可以帶領全班同學共同提升是最好,不然就會淪為老師的傳聲筒。
許多企業都有「演而優則導」的習慣,可惜全世界都知道,真正優秀的電影導演,很少是最佳男女主角升任。
這樣的狀況在職業球隊中也看得出來, 無論是MLB或者NBA的球星,退休後能成為很優秀的教練是微乎其微。
2.這樣的選擇對公司來說,能夠產生最大效益
我們前面說過,選擇業績最好的同仁升遷,主要是能讓上下都接受。但這樣的做法,只考量了「以和為貴」,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假設公司有5個業務同仁甲、乙、丙、丁、戊,甲的業績最好,如下:
每個月的業績數字和獎金:
甲-業績1000萬元、獎金10萬元
乙-業績800萬元、獎金8萬元
丙-業績600萬元、獎金6萬元
丁-業績500萬元、獎金5萬元
戊-業績100萬元、獎金1萬元
所以每個月的業績總數為3000萬元,獎金30萬元。
一旦挑選甲升遷為主管後,不再作第一線業務員,每個月的業績就瞬間掉到2000萬元 、獎金發出20萬元。
有人會說不對啊,在甲的帶領之下,乙、丙、丁、戊會習得更多銷售技巧,整體應該會有進步。
但通常來說,即使這4個人真的有進步,也無法有這麼大的成長幅度。除非甲私下自己做,再將業績灌水給同事。
於是,4個人2000萬元的業績,遠遠落後於起初的3000萬元。若短期內沒有起色,公司會不斷要求甲想辦法,不但大幅增加甲的壓力,也可能重創甲的信心。最後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3.同仁被挑中,通常都會有出任主管的意願
為什麼越來越多像甲這樣的優秀同仁,打從心底不願意接主管?答案很簡單,如果接任只有壓力,還少了自己的獎金福利,那麼誰願意做?
如果你是甲,接任主管之後,感受上就先損失了原本的獎金10萬元,即使薪資有增加,幅度也不可能這麼大。整體業績又無法達標,還會不斷的受到壓力,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請問有多少同仁撐得過去?
那麼對企業而言,該怎麼辦呢?建議企業換個思考點。
不是挑「最沒有爭議」的人帶領,要選「最適當」的人
所謂最適當,指的是當事人要有個人意願或不產生太大反彈。建議高階主管可以把目標放在乙或丙身上,原因有二:
1.對乙、丙來說,他們的成績有被看到,並獲得超越甲、成為主管的機會,個人的爭取意願可能較高。
2.獎金雖然有損失,但是不會太大。
對公司來說,業績的損失也比較有機會填補,何況甲還在,他就能頂起半邊天。
選主管盡量讓大家有被尊重的感覺,不要獨斷獨行
建議上頭在選主管前,先跟每位員工聊一聊。可以參考這樣的步驟:
1.優先約談甲,先顧及他的感受。最好由甲說出自己的擔憂,同時讓他主動引薦乙、丙,這樣會更加水到渠成。
2.分別約談乙、丙,增加他們個人爭取的意願。也可以告知2人,甲願意支持他們,讓當事人更放心。
3.如果想做得更到位,不妨也找丙、丁聊聊,讓他們感覺被尊重。
4.最後召集甲、乙、丙、丁、戊5個人,說明和每個人聊的過程。現場聽聽看大家的想法,萬一有不同意見,可以直接協調。
接下來讓大家互相推選,形成「共同討論,連結共識」的過程,讓結果順利產生,也讓同仁的接受度達到最高。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台灣跨世代溝通千萬首席講師
博客來、誠品雙榜冠軍《別逼貓啃狗骨頭》作者
商周CEO學院《經營三學》王牌引導教練
台積電、鴻海、IBM、賓士、三星、SONY、華碩、中國五大銀行、台灣十六家金控指定金牌講師
澤鈺智庫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