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創新策略
做決策前就假設會失敗,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劉潤:要知道自己會死在哪

1.人總是會在不知不覺間做出非理性的判斷。坦白來說,人不可能做到絕對理性,但是養成一些好的習慣,相信還是能避免大部分的「理性盲區」。
2.做判斷時慢一點,不要太快下結論。做決策之前緩一緩,不要太快做決定。讓自己的思維越過直覺和衝動,慢下來。
3.做決策之前,不要假設自己是理性的,也不要假設做了這個決策就能成功,而是要假設我在做完這個決策之後,會一敗塗地。
「要是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了,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乍聽,這句話像是某種「廢話文學」。其實這句話是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在1986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送給學生們的建議。
蒙格是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他們2人在過去的46年裡,聯手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波克夏公司股票帳面價值,以年均20.3%的複合年化報酬率創造了投資神話,每股股票價格從19美元升至8萬4487美元。
為什麼這位超級投資家會說出這樣一席話呢?
因為投資也好,創業也好,生活也好,我們的一生中總是在面臨大大小小的決策。而在做決策之前,我們的心裡總是有一些小假設:假設已知的訊息是全面的、假設決策的結果是成功的、假設思維的邏輯是理性的。
銀行會計和女權主義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2002年,因為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與「在不確定下制定決策」相關的研究,康納曼因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和他的搭檔阿莫斯(Amos Tversky),曾在20世紀80年代,做過一個頗具爭議的測試——琳達問題。
琳達是一位虛擬的31歲單身女性,她是一位直率又聰明的女士,主修哲學。在學生時代,她就關心歧視問題和社會正義,還曾經參加過反核示威遊行。根據事件發生的機率大小,下列關於琳達的身份描述,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可能性最高?
A.琳達是小學老師。
B.琳達在書店工作,她還在學瑜伽。
C.琳達積極參與女權運動。
D.琳達是婦女選民聯盟成員。
E.琳達是銀行會計。
F. 琳達是保險推銷員。
G.琳達是銀行會計,還積極參與女權運動。
這⋯⋯怎麼猜得到啊?
每個選項的可能性看起來都差不多,琳達可以是小學老師、可以是銀行會計,也可以是保險推銷員。如果,我們把選項縮減到只剩2個呢?
A.琳達是銀行會計。
B.琳達是銀行會計,還積極參與女權運動。
這個問題,被卡尼曼的助手整理成若干份問卷調查,送往10個不同的目標群族。最終,有80%的大學生、89%的研究生、85%的博士生選擇了B:琳達是銀行會計,還積極參加女權運動。
然後,最具爭議的部分來了。琳達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琳達是銀行會計。
因為這個問題,選的是「機率大小」。除非所有銀行會計都參加了女權運動,否則「銀行會計+女權運動」的發生概率,一定會小於2者單獨發生的概率。放在前面那個「7選1」的問題中,也是這個邏輯。
換句話說,既然琳達是一個虛擬出來的人物,那麼哪個選項在統計上的人數樣本最多,客觀上的機率就最高,也就應該是正確答案。
難道琳達問題就是個文字游戲?並不是。琳達問題作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經典問題,被心理學家研究了幾十年,甚至被視為許多心理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當然,我們今天不展開說琳達問題,也不討論到底哪個選項才應該是正確答案。
我們要討論的是,為什麼大部分接受測試的人,都選擇相信琳達不是一個普通的銀行會計?
快思考和慢思考
琳達問題被記錄在康納曼的著作《快思慢想》中,同樣在這本書內,卡尼曼開創性的將人類的思考模式,分成「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指的是人類下意識的思考、判斷、決定,反應迅速、仰賴直覺,幾乎不怎麼需要花費腦力。所以也被稱為「快思考」。
系統2指的是人類需要花費腦力、提高專注度去做的思考,耗時也更長。所以系統2也被稱為「慢思考」。系統1和系統2,就這樣同時出現在我們的大腦裡,並且每天來回切換。
比如,看到老闆一臉苦相的走進辦公室,你就知道他今天有很高機率心情不好。工作匯報、月度小結都先放一旁,過幾天再說。這就是系統1在工作,你不怎麼費力就能得到答案。
或者,現在突然給你一題算術題,請算317乘以1211等於多少?這時候,大多數人不太可能靠直覺得出答案,系統2就會開始工作了。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大腦在遇到問題時,會優先採用系統1解決問題。只有發現問題太復雜,系統1解決不了時,才會請出系統2。
說到這兒,你可能已經明白,為什麼大部分接受測試的人,都選擇相信琳達不是一個普通的銀行會計,因為干擾資訊太多了。
關心歧視問題、關心社會正義問題,還參加了反核示威遊行。這些干擾資訊引導著系統1盡快做出判斷,可實際上這個問題需要用到系統2。而大部分人在沒有請出系統2的情況下,就已經做出了選擇。
像「琳達問題」這樣的現象,其實很普遍。系統1讓我們時常會得出一個非理性的答案,也導致我們做出很多不必要的判斷。
舉個例子,坐飛機。我正準備出差,可就在我訂機票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則新聞:一架載有大量乘客的客機,墜毀在群山中,目前情況還在調查。天哪,我得改坐火車、客運,反正我不坐飛機了。
可是只要用系統2思考一下,其實能立刻知道,這則新聞其實改變不了飛機的安全性,但系統1快了一步,就做了錯誤決定。
你可能會說,我覺得不坐飛機才是正確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系統1和系統2不僅會來回切換,還會互相干擾。
例如,比起「添加了xx%的防腐劑」,「不添加額外的防腐劑」更容易讓人接受。比起「術後有10%的死亡率」,「術後有90%的存活率」更容易讓人安心。
過去我們學習過很多傳統經濟學,傳統的經濟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假設。那就是,假設人是絕對理性的。但是不僅是康納曼,很多誤判心理學、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學者,都在用他們的研究表明,人總是會在不知不覺間做出非理性的判斷。
坦白來說,人是不可能做到絕對理性的,也就自然做不到完全避免。但是養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相信還是能避免大部分的「理性盲區」。我個人有4個小建議,供您參考。
提前驗屍和不為清單
1.自我提醒
做判斷時慢一點,不要太快下結論。做決策之前緩一緩,不要太快做決定。通用汽車的前總裁斯隆(Alfred Sloan)曾說,面對重大的人事問題,他從來不在第一時間做決定。他會用盡可能的慢速度,做一個初步判斷,然後把這個問題拋在一邊。等個幾天,甚至幾周、幾個月,再拿出來重新考慮。
雖然斯隆不一定知道快思考和慢思考,也不一定知道蒙格的25種決策傾向。但他的做法,本質上就是讓自己的思維越過直覺和衝動,慢下來。
2.外部提醒
前段時間,我和公司的幾位編輯同學一起,開了一個事關我們這個公眾號未來的會。會議持續了很久,在會議開始後長達3個小時的時間裡,我沒有發表一個觀點,也沒有分享看法,我只做一件事。
蕉皮,你有什麼想說的嗎?鐘卉,你有什麼思考?萬青、艷芳、二蔓,你們呢?大家都說了一輪後。那⋯⋯蕉皮,他們說了這麼久,你現在有什麼新觀點嗎?
為什麼我要這樣做?
因為沒有人能從所有視角出發,也沒有人能在決策前掌握絕對全面的資訊。我能做的,是盡可能的多搜集一些資訊,避免閉門造車。
3.提前驗屍
聽上去,有點怪。但簡單來說,就是做決策之前,不要假設自己是理性的,也不要假設做了這個決策就能成功,而是要假設在做完這個決策之後,會一敗塗地。
不要渾水摸魚,也不要看大家都不說話就安靜下來。我們現在就假設,從今天起,我們就開始實施新計劃了。可是1年之後,我們慘敗得體無完膚。那麼,導致這次慘敗的原因,會是什麼呢?這個時候,就可以群策群力,每個人都可以提出一個失敗的原因,也都可以根據敗因調整行動方案。
產品品質不行,怎麼把產品再往上拉一個層次?對用戶瞭解太少,要找的用戶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這樣,你才能知道,登峰失敗,不一定是因為體能不足、氧氣不夠、食物短缺,也很可能是因為海關問題、後勤問題、疾病問題,甚至是航班問題。
4.不為清單
步步高集團總裁段永平在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時,曾經提到過這4個字。
他說,這一路走來,OPPO和vivo有一些原則、一些不能犯的原則。比如說,不單獨和客戶談價錢,所有客戶都是同個價格;因為代工產品做不出差異性,所以,不做代工;因為太多公司倒在資金鏈上,所以,不進行任何有息貸款。
不僅是給公司,段永平也擬定了幾個通自己用的「不為清單」。比如說,不要盲目的擴大自己的能力圈,人能做的事有限,你說什麼、能說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要一年做20個決策。一年做20個決策必定會出錯,那不是價值投資,一輩子做20個投資決策,足夠了;不懂不做,不熟不投,只抓住你能抓住的機會;不要走捷徑,不要相信彎道超車,彎道超車是不開車和不坐車的人說的,彎道超車總是會被反超。
最後的話
你大概聽過,不戰而屈人之兵,謀定而後動。但你注意過嗎?像是《孫子兵法》這樣的經典,其中的大多數問題,都是以失敗為前提來考慮的。你可能也看過,那些曾經風光無限,如今卻銷聲匿跡的「案例」。
在創作《大敗局》時,吳曉波大概也沒想到,這本專門講企業失敗的書,後來竟然成MBA教學的重要參考讀物。正如他所說,失敗是後來者的養份。我們要運用這養份,思考自己的路,灌溉自己的事業。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不僅要看前車,也要想想,自己可能會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成為前車。
「要是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了,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箴言,熠熠生輝。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提前驗屍:給決策者的4個小建議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商周大調查

北市新黃金商圈成形!不只中山站,這4站不分平假日消費力都強勁
劉潤
潤米諮詢董事長,網路轉型專家,擁有23萬以上用戶的私人商學院——「得到」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中國最貴的商業轉型諮詢師,前微軟戰略協作總監,海爾、百度、恆基、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工作、公益之外,愛好旅行,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珠峰大本營,登上南極大陸,抵達北極點,探訪達爾文島,登頂非洲吉力馬扎羅。
著有《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從微軟到北極點》《互聯網+》、《互聯網+戰略篇: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趨勢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