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創新策略
想舀蜂蜜,手卻弄得黏糊糊...小麻煩藏大需求!一杯蜂蜜,讓我看到3個創業方向

今天早上,上海難得放晴了幾小時,第一縷陽光,溫柔地將我喚醒,心情大好。
早餐時,拿出杯子,倒入250 ml溫開水,想舀點蜂蜜,增添點幸福的能量。
只是這蜂蜜,太麻煩了……
蓋子早就黏住了,費了好大勁兒才能擰開,打開後,手還黏糊糊的……舀一勺倒入水裡,嗯,有點淡……想再來一勺,發現勺子在水裡涮過,不能用了,只好重新再拿一根……
如果吃蜂蜜的方法,能更簡單一些,那就好了。於是大開腦洞,也許能讓甜蜜更容易。
包裝腦洞:罐裝變管裝
大多數蜂蜜,是液體,濃厚而黏稠,好不容易才能倒出來。
小麻煩,可能隱藏著大需求。
你是從麻煩上踩過去?還是掀開它研究呢?
蜂蜜的麻煩,讓我想起一種很類似的東西——枇杷膏。
在香港,念慈庵的枇杷膏有很特殊的便利裝,不是一罐一罐的,而是一管一管的。
是的,你沒看錯,是「一管一管」的枇杷膏。

想像一下,對準、撕開,一個小口,只有一面流出液體,張開嘴對著直接喝就行。
不費勁,不沾手。
如果蜂蜜也是這樣的包裝,也許會方便許多。
不想直接喝蜂蜜的,也能擠出來,像擠牙膏一樣,很簡單,很乾淨。
可能以後買蜂蜜的消費習慣都因此改變了,不再買大包裝,而是買小包裝。
妻子會和丈夫說:「幫我去樓下買一筒蜂蜜吧,要20根包裝的那種。」
形態腦洞:液體變固體
改變了產品的包裝,不如再試著改改產品的形態?
比如說……把液體變成固體?
現在已經有專家能在不添加任何物質的情況下,通過控制水分和低溫誘導,把黏稠的蜂蜜結晶為固態。

我記得在私董會裡,就有同學是在東北做蜂蜜的。她家的蜂蜜,不是流出來的,是嚼出來的。
冬天,採蜜完窖藏在山洞裡,技術處理後放一段時間,蜂蜜上竟然覆蓋一層薄薄的「雪花」,很漂亮。
這層漂亮的「雪花」,就是結晶。這款蜂蜜,有一個更漂亮的名字——洞藏雪蜜。

能有用手抓著吃的蜂蜜,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變成幸福的小熊維尼?
場景腦洞:蜜糖功能化
這固體的蜂蜜,有的人還是不喜歡,放在瓶子裡,還是要用勺子舀,還是黏……
好吧,那我們再改改。
比如……改成「大白兔奶糖」那種怎麼樣?

把固體的蜂蜜,分成一塊一塊的,變成像方糖一樣的蜜塊,包上一層淺淺的、薄薄的糯米紙,蜂蜜就不會黏在一起了,吃起來更方便了。
不僅食用方便,攜帶也方便。
再給這些「大白兔蜜糖」,加上一個漂亮的硬紙盒,就變成禮品了。
送父母,送閨蜜,送朋友,送自己。
這顆小小的蜜糖,還能配合不同的消費場景和消費主張。
蜜糖比一般的糖果更好吃,更有營養,做成「能量蜜」,給小朋友吃吧。
媽媽買給孩子,每天放2顆在孩子的書包裡,上午10點,吃1顆,補充能量;下午3點半,再吃1顆,補充能量。
還有還有,能給孩子,那能給大人吃嗎?
嗯……也許可以試著做成「咖啡蜜」,給白領。
放在餐桌上、茶水間,不同口味的「咖啡蜜」,專為咖啡而生,替代方糖,更好吃,更健康。
再來再來,能做成「咖啡蜜」,能不能再拓展一個品類,變成「牛奶蜜」?
我看行!
一款蜂蜜,3種場景——
下午3點半補充能量的「能量蜜」,為白領而生的咖啡伴侶「咖啡蜜」,以及能讓牛奶甜到心裡的「牛奶蜜」。
「腦洞」可能就是創業方向
不知道這些腦洞,能不能讓吃蜂蜜變得簡單一些,有趣一些。
也許有些腦洞,能成為創業方向也說不定。
有一些改變,只需要像加減乘除一般,做點微小的創新,也許就有令人驚嘆的效果。
不需要上大規模機械,不需要翻天覆地改變生產流程,成本太高,負擔太重。
如果能很好地改變包裝和改變消費場景,哪怕是一杯小小的蜂蜜,都有許多新的方向。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在我起床之後,置入溫開水的,是擺放在桌邊一顆專門為我訂製的「能量蜜」,我看著蜜糖塊化在水裡,把這幸福的能量一飲而盡。
它不會黏在手裡,黏在勺裡;而是化在嘴裡,甜在心裡。甜蜜,會變得很容易。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一杯蜂蜜,让我看到3个创业方向
責任編輯:黃楸晴
核稿編輯:黃雅苓
劉潤
潤米諮詢董事長,網路轉型專家,擁有23萬以上用戶的私人商學院——「得到」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中國最貴的商業轉型諮詢師,前微軟戰略協作總監,海爾、百度、恆基、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工作、公益之外,愛好旅行,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珠峰大本營,登上南極大陸,抵達北極點,探訪達爾文島,登頂非洲吉力馬扎羅。
著有《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從微軟到北極點》《互聯網+》、《互聯網+戰略篇: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趨勢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