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領導馭人
不是月薪、時薪...這家塗裝板公司改用「分薪」制,讓員工績效飆高,做到台灣最大!

兩個創業夥伴,一個高中、一個國中畢業,做的是再傳統不過的塗裝木皮板生意。
在台灣建材業中,根據一一一一人力銀行的人才招募資訊推估,這家公司整體員工年薪資水平高於市場行情1.33倍以上。
台灣最大塗裝木皮板廠——科定企業,一手創辦這家公司的搭檔,是科定董事長曹憲章與副董事長黃天化。這家公司的計薪方式很特別,不用時薪、不用月薪,而是用「分薪」,每分鐘計算薪資,目的是讓1300多位員工每個人都要熟知自己的「成本」。戰戰兢兢,才能創造最大的毛利,最後也反饋到每一個人的薪資上。
這兩位創業家今年同樣都是54歲,曹憲章是台北市立復興高中畢業,黃天化更只有屏東萬巒國中學歷,現在做的塗裝木皮板生意,其實就是賣上好漆的貼合木皮板,送到現場施工組裝做天花板或牆面,看起來平淡無奇。
然而攤開財報,同樣是兩岸布局的建材廠,而且同樣是牆面與地板裝潢建材,台灣瓷磚龍頭——冠軍磁磚去年營收逼近50億元,但營業毛利僅約14億元,只占營收約28%,而科定營收雖只有18億元,但營業毛利已超過10億元,占營收高達55%,兩家的營業毛利率落差竟高達27個百分點。這是科定有辦法發高薪的重要原因,究竟這兩位裝潢工是如何辦到?
到第3年才損益兩平
重買機器,省8成施工成本
這個行業最難的是要在木板上把油漆塗滿、塗均勻,但還要保留木頭紋路與深淺的觸感,這也是木皮板長年依賴人工現場上漆、難以自動化生產的原因。
科定找台中機械廠、砸上千萬元訂做的第一代設備,概念是讓油漆如同瀑布倒下來,再讓木皮板穿越瀑布來上色。想法很好,問題卻重重,木皮板太輕禁不起水流衝擊;速度過快或過慢,讓成色不夠均勻;溫度過高,讓產品有類似疹子的小突起物。產品不夠好,自然不會有訂單,結果第一年營收只有47萬元,根本入不敷出,這種「有時候還要拜拜,膜才會好」的情況,讓曹憲章焦慮的說,「這根本不行,公司倒定了!」
一路試到第3年,負責廠務的黃天化從印刷機找到靈感,棄瀑布式製程,重新買機器改成滾筒壓漆搭配細刷的模式,讓自動化生產的產品,也能有如同油漆師傅手工施做、深入紋路細縫的高品質。甚至還加裝集塵設備,降低表面研磨時的粉塵問題,這才讓製程穩定下來,創造出能被市場接受、可量產的塗裝木皮板商品,並終於在第3年達到損益兩平。
過去一個油漆工班施做至少需要5到8天,動員2到3個師傅才夠。但透過科定的新產品,施工現場只剩小面積修邊作業,由木工師傅直接施做就行,約只需要一天到兩天就能完成。除了能避免現場難聞的油漆味與粉塵問題,科定產品最大的優勢就是能省下約八成的現場油漆施工成本。完全顛覆了老師傅的傳統施工法。
高薪透明化制度
打造高競爭的良性環境
有了好產品,建立一個好制度和銷售團隊則是致勝的關鍵之一。各項的「考試」成為其特殊的企業文化。
為了賣得動,負責管理規畫的曹憲章採用高薪策略,但對應薪資的績效要求可不打折,不只連動每日業績等指標,同時各項成績都與每人「分薪」一樣全部公開透明,這形成一個高度競爭的企業環境。
曹憲章還設計了一些「考題」,例如將全公司超過400種商品建立起完整資料庫,還有自行開發的電腦考試出題系統,能讓不同員工有同樣難度的產品考題。然後每年藉由舉辦大小各兩次的內部人員考試,讓每位員工都有辦法介紹商品。在及格就有5000元獎金,不及格會影響歲末績效獎金多寡的規定下,「大考前,甚至有員工半夜兩點就主動到公司準備考試。」曹憲章說。
「分薪」被曹憲章列入每次考試的必考題,顯見他有多重視,原因就在於這能幫助員工建立成本概念。
「業務知道自己每分鐘值多少錢,拜訪客戶時就會知道怎樣的車程安排,能讓自己最省力、賺最多。而主管知道下屬的每分鐘價值時,分配工作就會更合理,不會簡單的事叫成本貴的人做。而下屬知道主管的每分鐘薪水,就有努力的目標。」曹憲章解釋說。
科定管理部協理曾瓊玉說,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很怪,生產單位不適應考試制度,業務單位則受不了龐大的內部競爭壓力,流動率很高,形成一種「只有越缺錢的人,才能待得越久」的狀況,但曹憲章仍堅持推動,之後有辦法留下的員工,反而開始拿每分鐘薪水做為一種對外炫耀的話題,資深的學長姐也開始發展出應付考試的各式口訣來幫助新人,人才招募也進入良性競爭。
大舉西進成考驗
高負債比恰是高薪制罩門
2010年,曹憲章進一步西進中國,他的策略是鎖定中國GDP前一百大城市。長達八年時間,科定已經在中國打出知名度,現在新設分公司幾乎一年就能回本,因此2017年,曹憲章一口氣增設20個據點。
本土券商研究員推估,在中國木皮板需求旺盛下,今年科定的中國營收有望從2017年的八億元,翻倍成長到16億元,帶動企業兩岸營收與獲利再創歷史新高。
不過近兩年投資大浦美新廠,已經讓科定的負債比逼近7成,財務體質的惡化成為一個新隱憂,曹憲章自言:「我知道已經逼近(負債比)紅線!」這對裝潢工搭檔寄望的是,今年第3季從興櫃轉上市後,採取增資策略,引進資本市場資金做改善。
這對裝潢工人的成功創業故事,讓我們在台灣薪資16年不漲的僵局中看見,當出身低微的創業家,都能靠高原創性的品牌商品,以及有效率的經營管理方式支撐高薪資,這段故事成為台灣企業陷入低薪循環迷思下的一個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