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趨勢中國
台灣年輕人的通病:捨不得讓父母失望
編按:有物報告感謝田臨斌先生分享台灣人在大陸就業市場上,所擁有的優劣勢;以及台灣人如何發揮長處,突破自我框架。田先生曾是殼牌石油公司(Shell Oil)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他旅居大陸、穿梭兩岸二十多年,是資深的台幹前輩。這是六篇系列文的第三篇。
隨時變化的市場,不斷學習才是唯一真理
早期大陸就業市場中,在不同企業環境討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差別很大。國營企業重人際關係,外商看數字辦事,台企要和老闆討價還價,合資企業看領導風向等等。
但隨著商業環境越見成熟,行業競爭越見白熱,除了一些依然擁有獨占地位的行業之外,所有企業對員工能力的要求漸趨統一。以前少見人才在不同領域間流動,現在也變得頻繁起來。現今台幹可能遊走於任何企業,憑藉經歷能力和大陸本地以及來自全球的國際人才一較長短。
但是,基於相同原因,過去在大陸的台商用人偏向來自台灣的「自己人」,現在也開始越來越能力導向,台幹的保障名額不再有保障,許多以前台灣人從事的工作被能力更高,要求薪資卻更低的大陸人所取代。
學習能力在現今職場扮演重要角色。過去年輕人一旦進入某個行業,鮮少轉換,磨成「老師傅」之後仍然有經驗傳承的價值。新式商業環境比過去更強調應變的重要性。不要說行業技術不斷更新,連整個行業都可能在一夜之間消失或被取代。
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中討生活,壞消息是隨時隨地需要面對外部環境改變帶來的全新挑戰。過去賴以為生的技能經驗很可能被市場無情淘汰。好消息是只要掌握幾項關鍵能力,隨時準備接受新知,就可以在過去難以想像的不同領域之間,優游自在,游刃有餘。
台灣人在大陸市場的優勢
同文同種,語言文化背景優勢
台幹在大陸有什麽競爭優劣勢?首先,如果我們談論的是當今世界其他被看好的未來市場,例如印度、巴西等,那麼台灣人的確佔不了多少便宜。但在鄰近的中國大陸,同文同種就是最明顯的優勢,再加上早期台商打下的深厚人脈,都是台灣人的競爭籌碼。
當今全球有幾千萬非中文人口正在學習中文。而中文是一種很不容易學的語言;我在外商公司二十多年中,見過上百位試圖學習中文的老外同事。有些非常努力,結果卻無一例外,難以使用中文應付日常生活。
原因除了中文難學外,華人社會對洋涇濱中文的包容程度低,也造成老外開口意願不高。在國際場合,人們可以接受各種不同口音的英文,但一聽到洋腔洋調的中文就當成笑話笑場。結果是大陸人願意用中文直接交流的老外「中國通」至今依然很少。
這還只是語言,如果講到文字和文化,隔閡更大。我在大陸碰見過中文講的字正腔圓的老外,在開會過程中和本地人溝通卻像雞同鴨講。如果沒有人幫忙,簡直講不下去。因為溝通中語言成分其實佔比例不高,對文化背景的理解、肢體動作等更加重要。
大陸不同省份之間有很明顯的口音用語差異。我以前住北京,外地人多,比較沒有被當成外來人看待的問題。
出差到小地方就不同了,本地人一聽口音就知道我是外地人。如果在大陸北方問起,我就說我來自南方;如果在南方問起,我就說來自北方。只要能不加深對方隔閡感就好。台灣人在理解本地文化方面比老外有優勢,但還是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多接觸不同人、多運用同理心,自然能在語言通行無阻的基礎上,更加強競爭優勢。
對於市場經濟較為理解
台灣員工面對大陸本地人的競爭時也有一個強項,或者應該說大陸員工有明顯的弱項。首先是對市場經濟的理解。
大陸這方面歷史短,經驗少。以前我在大陸的銷售隊伍出門打仗唯一武器就是價格,碰上對手削價競爭就沒轍了。我們這些外派人員的責任就是傳授給他們品質、品牌、服務、促銷等等的概念和技巧。這些在成熟市場被視作理所當然的技能在大陸相對新穎,執行過程中員工把廣告招牌掛在公廁門口,或囤積變賣促銷禮品的怪事常常發生。
服務態度深植人心
台灣員工的客戶服務意識明顯比大陸強,這跟服務業較發達有關。一般台灣人日常生活習慣把謝謝,不好意思這類話語掛在嘴邊。
但在大陸要注意禮太多人是會怪的,有可能招致別有用心的質疑。在台灣人印像中,大陸人較粗魯、不懂禮貌,這種說法對了一半。有些刻板印象其實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台灣受日本文化影響比大陸深得多,回想在哈日風掀起之前,社會風氣其實也沒有那麼多禮貌用語。
禮貌當然是好事,但要真心誠意,台灣許多從事服務業的人熱忱用心,但不可否認也有不少只是懂得制式用語,實質服務比不加修飾的大陸更加冷漠不專業。
以大局為重,團隊合作
其次是團隊合作。一般來說,大陸員工對外單打獨鬥能力很強,這和他們從小到大必須從種種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有關。但遇上需要打和內部協調溝通的團體戰時,經常不但不能發揮即戰力,有時還因為過於強調個人利益而成為害群之馬。開內部會議時,各部門之間相互指責推諉是常有的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以前會盡量把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相連結;但卻又造成相互踢皮球,有事沒人做的現象。如何拿捏成了管理層很頭痛的問題。
這方面台灣員工好得多。只要清楚告知組織意圖,大部分員工都能以大局為重,與人合作發揮團隊戰力,過程中也不會過於刻意突顯個人貢獻。這點得利於台灣教育環境強調服從,不鼓勵個人色彩。但也有一體兩面的效果:過於隱藏個人,可能造成好意見或危機警告不能適時納入決策。過於強調與人為善、不願觸發衝突、不善解決衝突,都有可能影響團隊決策和執行決策的品質。職場上適度的「霸氣」有必要的。
誠信與忠誠:拾金不昧、鞠躬盡瘁
大陸員工最大的問題恐怕還是誠信度。以前我的公司曾發生負責廣告外包員工拿廠商回扣事件。為了立下規矩,公司管理層決議將涉案員工移送法辦。
那時剛好碰上前北京市長貪污案,官方發布的信息是貪污十六萬判刑十六年。於是當時有個說法是「每貪一萬判一年」,超過三十萬就可能被判死刑。為此,公司怕處罰太嚴重影響員工前途,還刻意壓低金額。結果員工不但沒被判刑,他還在離職後立刻去另一家公司上班。後來從側面管道打聽,當地警察機關認為本地員工從外商公司拿點好處沒什麽大不了。
幾乎同時,公司發生另一個事件,一位負責公共事務的同事為了安排公司管理層和政府官員會面,積極打聽這位官員的行程,結果被以打探國家機密為由扣押。公司花了很大力氣幫他脫罪,最終還是免不了一定程度的懲罰。
這兩個事件沒有關聯性,只是說明在法令不彰的人治社會中,誠信得不到重視幾乎是必然後果。這些年來,大陸員工往往因為表現優異成為企業內各個部門的主管,卻很難得掌握財務大權,就是因為這方面的顧慮。台灣員工相對的忠誠度較高,比較「給力」。
台灣人在大陸市場的劣勢
沒有自信與主見
和大陸本地員工比較,台灣上班族較弱的地方大都和之前討論過的工作態度有關。我兩年前回台後和大學生有不少接觸,發現仍然有相當比例的年輕人不願意赴對岸工作。當然每個人狀況都不同,意願自然有高低,留在台灣也不表示沒有機會。
但當再深入探究,其中一個因素就顯得越發突出。那就是:缺乏自信!這是台灣年輕人的通病,也是在國際舞台上競爭的致命傷,我自己也曾經深受其害,後來花了許多時間和努力才慢慢克服。
台灣年輕人另一項通病是對自己的前途缺乏主見。談到學校畢業以後的選項每每以父母期望為主要考量。
我前陣子到一個國立大學演講,會後有一位同學跑來告訴我他剛申請上一所上海著名大學研究所,並且和父親親自跑了一趟看環境。他們發現學校宿舍洗澡熱水需要自己挑,他父親因此勸他不要去,他問我意見如何。當時聽得我很驚訝,只勸他自己想清楚未來目標。
後來我把這事當成奇人異事講給其他人聽,更令我驚訝的是許多人都認為這位父親的做法很正常。父母親出發點必定是好的,但因此造成早已長大成人的子女不清楚個人志向,不能為生活負全責,那就難怪缺乏自信,抗壓能力差等問題相應而生。
缺乏領導力:被框架限制
缺乏自信必定減低溝通和協調組織的成效,缺乏自信也必定難以激勵他人。此外,之前提過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會對成就力造成負面影響。
台灣員工在國際舞台最吃虧的地方說穿了就是領導力,這和過於強調應試的教育方式,和封閉內視的生活環境有絕對關係。我自己剛接觸國際工作環境時碰上受訓或開會的場合,習慣坐著聽訓,卻發現其他人都積極公開發表意見。
久了才慢慢習慣,也學會表達自己和鼓勵別人表達意見的習性。再回到台灣的大學校園,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公開場合依然沉默被動,背著師長卻又一堆牢騷。這種態度降低了台灣員工在職場的競爭能力。
一般而言,大陸員工對交辦工作的積極度和敬業精神令人佩服。從好處看是遇困難不輕言放棄。以前我的部門在烏爾木齊有一位業務員,因為客戶欠錢於是三不五時上門喝茶,後來乾脆賴著不走。客戶受不了他的軟硬兼施只好付錢送神,為此他得到公司表揚。
但從負面角度看,這樣的員工較有可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如果破壞誠信,甚至法律,給公司帶來損失更大。身為這樣人的主管,需要知人善任,幫助他揚長避短;身為同事,要學習他積極任事的態度。
當時我心裡就在想有多少台灣人能做到和這位大陸員工相同的行為?台灣年輕人一般來說生長環境比大陸同齡人優渥,碰上較苦較難的事情,因為退路多、失敗成本低,容易放棄。表面看起來「只要我喜歡,有什麽不可以?」很酷。
長此以往,職場看重的毅力勇氣必定打大折扣。還有就是台灣年輕人臉皮較薄,過於在意外人看法。這事本身沒什麽錯,錯是錯在因此忽略更重要目標,要克服還是得回到培養多嘗試、多失敗。因而多學習成長的生活態度,許多事一回生二回熟,多出幾次糗,以後就習慣了。
臉皮薄,害怕說英文
和兩岸之外的國際員工比較,台灣員工較明顯的缺點一是英文表達能力,二是國際觀。
台灣人的平均英文程度其實不差,但因為缺乏自信,怕講不好講不對而不開口,很可惜。台灣教育環境總是要求學生對問題給出標準答案,錯了要受懲罰,而且很丟臉。事實上,大多時候工作面對的問題沒有正確解答,需要經由團隊論辯才能獲致妥協後的解決方案。
與其強背更多英文單字,台灣上班族更需要培養的是表達和溝通的能力,透過不卑不亢的討論交流,不但提升領導力,英文也必定跟著進步。
一般來說,大陸年輕人剛進社會的時候,平均英文程度比台灣年輕人差,但是一段時間後就逐漸追上或超越。所以當有人問我海峽兩岸的英文程度時,我都會先反問「哪個年齡段?」。
原因是大陸學生,尤其是大城市以外的學生,死讀課本應付考試,甚至把整本英文字典背下來都是常事。但生活中使用機會少,難以開口。進入社會後他們積極主動參與任何能聽、說、寫英文的場合,程度提升很快。台灣年輕人,雖然比較樂於參加相關社團,課外練習等活動,但老毛病自信心不足,怕犯錯、臉皮薄,自然被別人追過。
待在舒適圈內,失去冒險、多元特質
台灣社會近年來有越來越封閉內視的傾向,一般人對外界發生什麽事大都不太關心,媒體也幾乎看不到國際新聞。碰上外在環境衝擊除了抱怨以外,鮮少走出去積極應對。早年台商一卡皮箱走天下,用台式破英文橫衝直撞的拓荒精神消磨許多。
年輕世代除了表達能力下降外,還有國際觀的欠缺。其實台灣社會開放、移動自由、高等教育普及,人力平均素質相當高。但過於受到保護,缺乏危機感,在熟悉環境中悠遊自在。一旦面對陌生外界,難以用包容多元的態度待人處事,和冒險犯難的精神克服挑戰。
記得前幾年每當有人比較起海峽兩岸的教育制度和學生素質時,最常被提起的台灣強項就是「國際觀」。現在看來這項優勢在快速流失當中。
一方面大陸越來越開放,教學方式也比以前靈活許多,而且既然以大國崛起自許,自然對國際間各行業領域的佼佼者多所研究探討。另一方面台灣卻反而走上回頭路,如今出國留學人數比過去經濟不發達時還少。以前考大學像擠窄門,現在一人發一所大學念,走出去的動力和壓力大不如前。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少數願意吃苦耐勞的年輕人,到海外打工遊學、體驗人生,照說應該受到社會舉雙手鼓勵。竟被部分家長和媒體形容為國際台勞,情何以堪?
封閉就業市場,人才競爭薄弱
台灣對外來勞力包括學生設下重重限制,短期內看似保護本土利益,但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中漸漸失去可長可久的競爭能力。處境日益艱困的行業和上班族,指望政府保障經濟和教育的「公平正義」,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政府只能到處滅火,在開放和保護之間猶猶豫豫,進退失據。
大陸近年不遺餘力從外部引進人才,雖然擠壓內部就業機會,但大夥早已習慣面對困境尋求突破,與外來人力相互合作競爭,自然把餅越做越大。兩相比較,一時讓人搞不清楚兩岸間究竟誰在施行資本主義,而誰又在施行社會主義?
打開心胸,擁抱挑戰
台灣員工要在大陸這個大精彩、彩金大的職場舞台打出一片天,必須要首先清楚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勢,然後盡量發揮長處、改善缺點。不能改善就想辦法避開。許多和工作相關的技能需要時間和機會慢慢積累;但也有些心理因素,改變常常只在一念之間。
有興趣到大陸發展的人還務必要擺脫自娛自樂的封閉生活形態,多接觸各種人事物,學習看待中國大陸不只是一水之隔的淘金堀,更是影響整個世界村的重要成員。掌握身為華人的優勢,理解並適應國際環境,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註釋
國際間成長潛力被看好的國家原有金磚四國(BRIC,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現有所謂靈貓六國(CIVETS,哥倫比亞、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南非)。前北京市長陳希同涉貪,有人估計實際金額遠超過官方公佈的數字。
給力:流行用語,表示很酷,很棒,很帶勁。
本文獲「有物報告」授權刊登
★台灣黑狗兄的全球戰爭專題網站:黑狗兄的打拼故事,小鎮的滅鎮真相
★台灣黑狗兄紀錄片專題網站:4/19全省院線上映
有物報告取名自「言之有物」,是一個內容深、觀點多、有時帶點幽默的網路媒體。我們聚集了科技業的業內人士,從專業的角度探討科技業有興趣的議題,包括國際合作、新科技、領袖、商業策略、遊戲、動畫、法律、職場生活、以及創業等。有時這裡的讀者留言比原文更精采,是令作者們又高興又不好意思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