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2022會成為CEO失業年?最怕的不是疫情,是供應鏈危機和數位化!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2022會成為CEO失業年?最怕的不是疫情,是供應鏈危機和數位化!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2022會成為CEO失業年?最怕的不是疫情,是供應鏈危機和數位化!

2022會成為CEO失業年?最怕的不是疫情,是供應鏈危機和數位化!
全球塞港惡化供應鏈危機。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邱韞蓁 編譯
商周頭條 2021/12/30
摘要

1. 疫情爆發的2020年,有52%的企業高層擔心會因業務中斷而失業,但2022年,這一比例再攀升20%,供應鏈危機是主因。

2. 供應鏈問題並非暫時,疫後行為的改變、地緣政治升溫,以及投資人越來越重視ESG政策,皆迫使企業做出改變。

3. 展望未來,供應鏈的長度越長,中斷的風險恐怕就越高。企業不能只看成本,卻無視風險,建立具靈活性、能承受風險的供應鏈是轉型必要。

新的一年,企業老闆很緊張!原因,不是新冠病毒,而是供應鏈危機。

全球諮詢公司AlixPartners的一項調查顯示,有高達72%的企業高層擔心,2022年會因業務中斷而失業,在新年的「前十大擔憂榜單」中,供應鏈、勞動市場和數位化,位居前三名,但COVID-19卻是榜上無名。

即使在疫情爆發、極焦慮的2020年,這一比例也僅為52%,「2021年的數字高得驚人,」該機構的執行長弗雷克利(Simon Freakley)說,「供應鏈瓶頸和勞動力等中斷因素,全都同時發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年CEO們最恐懼的事:供應鏈危機

雖然全球疫情大流行加劇了供應鏈瓶頸,但只有3%的企業高層,把病毒列為2022年的首要擔憂。這份調查的受訪者,來自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共10種產業的3,000名執行長、董事等企業高層,其中,有一半公司年收入逾10億美元,卻還是擔心會丟掉飯碗,更有94%的人認為,企業模式需要在3年內進行改革。

弗雷克利解釋,有這種恐懼,可能是因為在2020年第一波疫情大浪來襲時,經營模式倖存下來的企業發現,營運壓力在2021年並未退散,反而因為大流行持續,同時股東要求業績成長,因此陷入困境。

《工業週刊》(Industry Week)訪談報導中,美國製造供應商Miller Ingenuity的執行長布魯(Steve Blue)表示,一切都被顛覆了,「再也沒有新常態」,今天發生的,不代表明天還會一樣。2020年,需求低迷、供應鏈空空如也;2021年,情況卻是需求高漲、航運塞港、貨物延遲、貨架空了,不管哪種情形,如果企業無法隨時更新調整,那勢必是死路一條。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報告進一步指出,供應鏈不只是暫時性危機,除了在疫後世界,企業與個人會保留多少大流行造成的行為改變,包含視訊會議、遠距上班、宅度假等,其他影響,還有地緣政治升溫,以及氣候變遷加劇,客戶、監管機構、投資者等越來越重視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政策,前述種種挑戰,皆迫使企業不得不做出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供應鏈「從長鏈變短鏈」 

《金融時報》報導,在管理庫存方面,企業正在從「即時」(just-in-time)模式轉變為「以防萬一」(just-in-case)模式。

「我們現在所看到、許多被破壞的供應鏈營運模式,是20年前所建立,當時低成本供應商是普遍真理,」KPMG安侯建業的供應鏈管理專家希金斯(Brian Higgins)表示,「這適合專注於成本,而非風險的『長供應鏈』。」展望未來,供應鏈的長度越長,中斷的風險恐怕就越高。

在複雜、不確定和快速變動的環境下,身為轉型催化劑的CEO,要如何帶領組織,走上正確道路?麥肯錫報告提供三項關鍵要點——制定彈性、能承受風險的供應鏈結構,拋下集中化和規模等過時想法;大膽投資能實現端對端(end-to-end)願景的項目,加速實施數位化;改良供應鏈對外部環境的即時可見性、系統化反應,以達靈活性。

不過,根據該機構一項調查,雖然,93%受訪的企業領導者表示,COVID-19危機揭露了他們在全球製造與供給足跡的問題,也計畫轉型,但,到了2021年中,只有15%真的做出了結構性改革,例如:近岸生產、供應基地多樣化等。

一場疫情,正暴露,並惡化全球的供應鏈問題,2022年,企業需調整營運模式、擬定防範策略,才不怕下隻黑天鵝襲來。

參考來源:Financial TimesIndustry WeekMcKinseyBusiness Standard

核稿編輯:林易萱

疫情 供應鏈 企業 ESG 數位化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