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從歐巴馬回憶錄,看懂美國社會為何如此分裂?是否有和解的可能?

二○二○年對美國及全世界來說都是震盪的一年,歐巴馬的自傳《應許之地》在美國總統大選告一段落的此時出版,可說是再恰當也不過。他的自傳讓讀者跟他一起檢視美國這個國家及人民所代表及所應代表的意義,一起評斷美國民主在過去十年的軌跡,也讓讀者看到他對這塊「應許之地」下一個十年的殷殷期盼。
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
在二○○四年崛起於美國政壇的歐巴馬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成為美國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統的總統,這樣的成就所背書的是美國自由、平等的創國精神—不論出身、膚色、種族或性別,人人都有機會在美國安身立命、成就自我。然而歐巴馬很清楚,他的成功是異數、不是多數。美國雖然歌頌自由平等,但社會中卻長年充滿不正義,所謂的自由平等只實踐在社會中具有優勢的那一方,對於趨於劣勢的族群來說,美國主流社會反而是打著自由平等的旗幟,來正當化劣勢族群無法取得資源的事實。也就是說,因為美國社會機會均等,所以無法達到成功反而變成了是個人的失敗、不需被同情或理解的咎由自取。極致的歌頌自由與平等,可能造就出來的反而是沒有同理心的個人主義,以及對善良的漠視。堅信美國價值─自由、平等
歐巴馬與眾不同是,他是如此徹底相信美國價值,如此不被主流論述所左右(這跟他成長於美國主流社會之外有密切關聯),如此不滿足於齊頭式的平等,以致於他將在系統機制中真正落實美國價值視為己任:一個沒有全民健保的國家不算自由平等;一個特定族群入獄率遠超過其他族群的國家不算自由平等;一個貧富相差懸殊的國家不算自由平等;一個不鼓勵及協助人民投票(選民壓抑)的國家不算自由平等;一個強制遣返童年入境移民的國家不算自由平等;一個不合法多元成家的國家不算自由平等。這些,以及很多其他,都是歐巴馬八年任內的政績,充滿理想的他始終相信,「美國」二字背後所代表的基本承諾。因此簡單來說,歐巴馬任內在美國所推動的就是不同族群之間同理心與善良的覺醒。他在本書中舉了一個相當適切的例子:當你家隔壁失火的時候,首要任務是請消防隊來救火,來幫助你的鄰居、也是幫助自宅不被烈火吞噬,而不是先去計較是否鄰居是因為電線走火(值得同情)或是在床上抽菸(咎由自取)才導致失火。當美國面臨經濟危機、房市崩盤之際,政府應該救助哪些人呢?這需要考慮嗎?我們能公平地區分懶惰不進取以求換取政府補助的人,或是運氣不好的辛勤工作者嗎?抑或是應當抱持著人溺己溺的同理心拯救大局?當美國的某些民眾沒有工作或能力取得私人健保,而只能拖到病情嚴重才上醫院救治,導致即使破產也繳不出龐大醫療費時,政府及社會能打著自由平等的旗幟見死不救嗎?當貧者愈貧、全民健康水平下滑、私人保險公司及醫療機構因為這些呆帳變相調漲保費及醫療費時,顧全大局與計較誰值得同情、又誰咎由自取,何者重要呢?再者,某些族群歷史性及系統性的不成功,很多時候並不是由於個人選擇,而是長年的不正義所造成的無法翻轉,以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又是誰該為他們的人生失敗負責呢?
找尋自我的身分定位─從「我」到「我們」
歐巴馬執政期間所致力改善的──族群互信與所提倡的同理心及善良或許過於理想化,他的遠見及他所認為美國對其人民及世界的承諾,或許永遠無法完全落實,但就只因為我們都終將一死,並不代表我們不需在苟活的一分一秒之中為了能繼續活著而努力。為了某種善良的可能而努力不懈,是一個領導者所能帶給民眾最高貴的情操。歐巴馬政權結束四年後的二○二○年,我們看到美國社會嚴重分裂,在同理心及利己之心、在彼此提攜或彼此打壓、在對彼此善良的可能或不可能之間不斷拉扯。在這個歷史性的重要時刻閱讀歐巴馬自傳,他的字句提醒讀者勿忘當年他以初生之犢的真摯與熱誠所敲醒的良知;他的字句企盼著讀者,不分政黨、不分種族、不分性別,在美國這塊充滿希望的應許之地上,再給善良一次機會。
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
A Promised Land
作者: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0/11/19
中國崛起,歐巴馬如何應對?揭開全球化向中傾斜、世界變局之初內幕!👉立即購書
作者簡介
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
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於二○○八年十一月當選並連任。他著有兩本《紐約時報》暢銷書《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及《歐巴馬勇往直前》,於二○○九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與妻子蜜雪兒(Michelle)住在華盛頓特區。他們有兩個女兒,瑪莉亞(Malia)和莎夏(Sasha)。
責任編輯:林采怜
核稿編輯:張勝宗
商周大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