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科學家:地球正進入「第六次大滅絕」?全球生物數量減少近70%!

世界最大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倫敦動物學會合作,釋出最新報告,發現1970年到2016年,全球各地生物數量平均減少了68%。過去50年,人類嬰孩死亡率大幅降低、貧困減少,但如果延續現在的狀況,可能讓人類走回貧病交迫的老路。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的最大原因正是農業,開墾過多,浪費更多,專家建議,應攝取適量、以及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食物。
近日美國西半部野火蔓延,極端高溫加上乾燥強風助長,燃燒情況之嚴重,讓加州舊金山大白天的天空被染成深橘色,有如世界末日的景象。但不只人眼看得到的地方,一般人平常注意不到的環境,也正在面臨末日處境。
世界最大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WWF)和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合作,釋出最新報告,發現1970年到2016年,全球各地生物物種數量平均減少了68%。列入紀錄的生物物種不僅包含大家都知悉的瀕危動物,如北極熊和熊貓,更包括各種兩棲動物和魚類。
對此,WWF執行長斯蒂爾(Tanya Steele)指出,生物數量下墜的速度,有如「自由落體」,這更是自然所傳達的「急迫SOS求救訊號,得以挽回的時間正在一分一秒流失。」
第六次大滅絕現正進行中...地球被人類超載使用56%
WWF把用來衡量生物物種數量的指標稱為全球生命星球指數(The global Living Planet Index,LPI),是一個用來檢視生態系健康程度的重要參考。而現在這個數據顯示,各地環境的健康狀況非常不好。
其中,中美洲、加勒比海等熱帶地區的情況最嚴重,LPI劇烈下降94%;另外,在淡水棲地,LPI也大幅下降84%。實際上,許多科學家已經指出,世界正在進入「第六次大滅絕」。上一次大滅絕是距今6千6百萬年前,恐龍因隕石撞擊而絕種,而人類現在因為過度消耗地球,正在把其他物種和自己逼入死胡同。
獨立智庫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表示,人類實際上把一個地球當成1.56個地球在用。
過去50年,人類生活變得進步,嬰孩死亡率大幅降低、貧困減少、預期壽命變長。但專家警告,依據現在地球超載、生物數量減少的狀況,這些「成就」都可能因此逆轉,讓人類走回貧病交迫的老路。這次Covid-19疫情就是最好的警訊,《CBS News》報導,傳染病發生的機率正急遽增加,而超過半數背後的原因都是土地用途改變、農業以及食品產業。
生物多樣性降低的罪魁禍首:農業...開墾太多、浪費更多
WWF的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降低會威脅人類的食物安全程度,然而,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的最大原因卻也是供人吃食的農業。
《CBS News》報導,地面上有1/3土地都用來種植農作物或畜牧,75%被取用的淡水用來灌溉農地或餵養家畜。如果目前狀況不變,專家預測2050年還得比2005年增加10到25%的農地,才能夠滿足增加的食物需求。
諷刺的是,目前世界上仍有8億2千萬人口食物不足,代表不僅分配不均,而且許多食物生產出來後,根本沒碰就被丟掉了。實際上,預估有1/3的食物都被白白浪費,每年的浪費會進一步產生1兆美元的經濟成本、9千億美元的社會成本和7千億美元的環境成本,更不用提,這些食物光是因為沒人吃被丟掉,就會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WWF指出,我們需要轉變製造食物的方式和地點,但或許更基本的是,攝取適量、以及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食物。專家建議,人類應攝取均衡的全榖、水果、堅果、蔬菜、豆類,以及魚類、蛋、奶類和肉等動物性產品--要適量。這乍看像是基本常識,卻也是我們能夠開始實踐環保最簡單的一步,從「吃」開始改變。
除此之外,WWF指出,另一個要改變的是,確保經濟和自然可以相互「溝通」。經濟依賴自然才得以存在,然而當生物多樣性因經濟系統惡化時,卻缺少一個「轉譯」的管道,讓經濟決策者了解到,自然損害到底代表什麼意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自1990年代初以來,包含再生、非再生自然資源的人均全球自然資本存量下降了近40%,而代表馬路、技能的人類資本則增加了13%。
好消息是,以WWF關注的生物多樣性來說,只要花心力去復育、復原牠們生存的環境,目前的下降趨勢並不是不可逆的。WWF全球首席科學家肖(Rebecca Shaw)樂觀地表示,年輕的一代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地球是否健康,將緊密影響他們的未來,因此持續要求領導人採取行動。現在所需要的,就是更多人加入支持行動的行列。
(參考來源:WWF Report、CBS News、BBC)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