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金融時報精選》讓「全球化」繼續滋養經濟,又能防堵疾病流通的方法是什麼?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金融時報精選》讓「全球化」繼續滋養經濟,又能防堵疾病流通的方法是什麼?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金融時報精選》讓「全球化」繼續滋養經濟,又能防堵疾病流通的方法是什麼?

金融時報精選》讓「全球化」繼續滋養經濟,又能防堵疾病流通的方法是什麼?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金融時報
金融時報精選 2020/06/15
摘要

1.經過疫情衝擊,許多國家政府想減少依賴全球化供應鏈的程度,加強國內產業應對危機的能力。但貿然採取保護主義,可能會形成貿易壁壘,適得其反。
2.設定供應鏈報告透明化的標準、定期壓力測試,同時搭配政府相關補助和降低稅收,更容易達到強化企業應對危機能力的目標。

COVID-19大流行讓許多國家政府嚴格審視自家經濟依賴全球化供應鏈的程度。英國政府正在進行「防衛計劃」(Project Defend),研究如何使其貿易關係多樣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其他歐盟國家也有類似的擔憂,以相同的方向規劃疫情後的復甦計畫。

這些舉措是經歷過疫情後,自然而然產生的。在疫情爆發前期,各國爭奪口罩、呼吸器等基礎醫療設備,暴露出許多國家面對公衛危機,準備不足。這個經驗也讓各國反思,不能在關鍵、敏感產業上,過於依賴中國供應商,例如華為在5G電信網路建設中扮演的角色,就有不少爭議。

希望讓自己國家的經濟產業更有彈性、更有能耐去應付危機,也有些風險得考慮。當產業的彈性,是建築在「去全球化」的概念下,它可能會導致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才能試圖將必需品的生產移回國內。但貿然採取保護主義將適得其反,因為只有最大的經濟體,才能在公衛、國安等,對國家至關重要的商品上實現自給自足,且即使是國內的供應鏈,也可能被自然或人為的災難所破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全球化並不能保證強化國家的實力,政府應該採取更有機會達到目標的策略。好消息是,現在私人企業的利益是和政府站在同一邊的。許多同樣因為疫情受到衝擊的公司,正在從「即時生產」模式,轉換成「以防萬一」,目的也是希望能在緊急情況下,還是能維持營運。

政府可以採取這些措施。除了公部門的基本物資儲備(在全球化的經濟下,儲存物資的成本較低),還可以加強相關產業的企業,建立自己儲備物資的能力。

首先要設定供應鏈報告透明化的標準,以便政府、投資人和企業知道可能會遇到的瓶頸是什麼。第二步是要求企業確保在供應鏈中斷的特殊情況下,能夠持續營運,就像對銀行會有流動性資產的最低要求,可以讓企業進行定期「壓力測試」,以應對危難時期,並在過程中制定備用解決方案,其中可能包含找到更多供應商,應付不時之需。

政府的作用還不只這些。民眾對供應鏈彈性的興趣,可能比任何一家企業都還多。在企業層面,儲備和複製產線,都是昂貴的。在經濟繁榮時偷工減料,希望最糟的情況不要發生,這種誘惑總是存在。應對風險的正確方法,不是在企業投資供應鏈的時候設下重重障礙,而是要幫助他們降低成本,讓他們面對危機時,有能力處理。企業稅收和相關補助,可以設計的更有利於它們投資在儲備和供應鏈多元化的計畫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美國、歐盟和中國為中心的三個全球貿易集團之間的政治分歧,意味著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區域化,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牽涉到國家安全議題相關的商品。各國可能會依據自己所在區域的特性,彼此協調如何強化自己國內供應鏈多元性以及應變力,但去全球化,應該要盡可能地避免。

儘管有充分的理由讓經濟體系承擔額外的成本,以防止經濟系統崩潰,但沒有理由阻止經濟從國際分工中獲得的好處。

核稿編輯:林易萱

責任編輯:張庭瑋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2025大阪萬博會開幕!你最感興趣的亮點是?
1. 17公尺巨型鋼彈
2. 世界最大木造環形建築「大屋根環」
3. 台灣館「TECH WORLD」
4. 8大生命主題展館
5. 未來社會展區科技體驗
6. 沉靜式燈光秀、光雕秀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阪萬博全攻略》必逛展館、活動、門票、交通、美食景點推薦
儲備 疫情 全球化 供應鏈
金融時報精選
金融時報精選
金融時報記者群
展開箭頭

《金融時報》是全球領先的新聞機構之一,致力於向商業菁英和企業決策者提供商業、經濟、市場、管理和科技新聞,因其權威性、完整性和準確性而獲得國際認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