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鴻海1.7兆電動車豪賭|為何裕隆做60年沒成功,它卻有機會?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鴻海1.7兆電動車豪賭|為何裕隆做60年沒成功,它卻有機會?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焦點 | 封面故事

鴻海1.7兆電動車豪賭|為何裕隆做60年沒成功,它卻有機會?

鴻海1.7兆電動車豪賭|為何裕隆做60年沒成功,它卻有機會?
(來源:設計●陳皜)
撰文者:黃靖萱、侯良儒
《商業周刊》 第 1740 期 2021/03/17

裕隆花了60年都難圓的夢想,這次,鴻海有機會達成嗎?

去年10月,鴻海首次舉辦科技日,聚焦談電動車,董事長劉揚偉首次喊出2025年電動車市占率要達1成,市場半信半疑。但短短5個月,其股價大漲近6成、衝破120元。

它所成立的電動車開放平台MIH,目前已集結國內外上千家科技、傳產業大軍,廣達的鼎天、和碩的海華以及仁寶的安勤,都名列其中。

沒造過車的鴻海,要闖蕩動輒有百年歷史的汽車業?還計畫10月推出自有車型?

這場豪賭,為何大家覺得它有機會贏?

劉揚偉真能實踐郭台銘所說,股價要重回兩百元的夢想?為何這一役,將牽動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未來可否繼PC、手機,開啟白牌造車時代?我們遍訪MIH聯盟內外十多位業者,透過層層追蹤、策略解析,帶你看一個後進者,從零到一、再造新局的修煉之路。

「這個時間點,就是我們最容易改變的時候!」蔚來汽車共同創辦人、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接受商周專訪時說。

過去,汽車業成也引擎敗也引擎。裕隆的納智捷後遇發展瓶頸,關鍵,就在於難以解決引擎的油耗問題。

當車子以電力發動,不再需要引擎時,進入門檻大幅降低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幾年,鴻海陸續在中國購併多家和電池技術相關的公司。去年科技日上,他們就秀出6大電池黑科技。

變革,也讓新客戶出現。當大家不用拚引擎後,新創車廠有機會進入戰場。中國3大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初期都是與傳統車企合作,委外組裝。

但傳統替汽車代工的工廠如麥格納(Magna),不一定會承接這群新創訂單,因為他們各有狀況。如,鴻海第一個客戶拜騰,它的第一款車型M-Byte,正力拚明年第一季要量產。但該品牌卻也燒光4輪融資,還欠債累累,之前一度全面停工。

鴻海為何敢賭這麼大?沒有任何基本籌碼的它,又打算如何切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傳統汽車廠如豐田與賓士、福斯等,都是一手設計汽車、開規格,培植自己的供應鏈;鴻海想的是,集結各廠零組件,組成系統模組,有人攻自駕,另幾家組成底盤系統等,開放給客戶挑選,也就是「公版」的概念。鄭顯聰指出,此平台能幫客戶完成80%基礎工程,客戶只要專注在20%的差異化之處即可。

「這個公版可以極大化,大家就可把成本、開發時間省下來。」鄭顯聰說。

劉揚偉接受電視採訪時提到,在PC領域,最後是做平台的Wintel(微軟和英特爾)分得最多利潤,手機時代則是蘋果及Google,「我們也應朝這方向走。」

它要拿做手機的邏輯跨域做汽車,賭的是誰願意當他的第一個客戶,而且還得把車做出來。

鴻海現在手握的訂單,如拜騰是近乎倒閉的公司,美國新創Fisker則成立多年仍沒有交車紀錄。「這些品牌看起來也賣不了幾輛,能達到規模經濟嗎?」一位客戶都是全球一線汽車大廠的零組件大廠創辦人質疑。

但沒人敢輕忽這股電動車新勢力,以最具指標性的戰場中國為例,其電動車品牌已超過百間,去年,包括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創電動車品牌的銷量已達13萬輛,約占中國電動車市場13%。

倘若打入新創,下一步,鴻海就有機會鎖定如百度、共享平台滴滴出行等擁有自動駕駛技術的軟體業者。

現在,電動車時代來臨,台灣供應鏈也迎來契機,劉揚偉認為,台灣的優勢在資通訊,最大競爭力在半導體,「我們為什麼不善用這資源,創造更大價值?還要跑去(只)做代工?」

只是,傳統車廠真會轉向?

目前,MIH聯盟不到兩季已有超過千名成員,鴻海的盤算是,要擾動這個由百年大廠占據的戰場,「先有人,才有場」。

「(鴻海)要用這個平台聲勢,去說服車業的人,」MIC資深研究總監周維忠指出。

鴻海想藉台灣零組件商的勢,成員們也想靠鴻海造的場。如提供空中升級及遠端診斷技術的科絡達,目前已切入中國東風、吉利等車廠,其想透過鴻海,再爭取如拜騰、Fisker等客戶。「想找更多出海口,鴻海有這麼多資源,若連它都做不起來,我想國內沒什麼人能再繼續造車,」科絡達執行長吳柏儀說。

過去,鴻海擅長的是垂直整合,現在攻電動車,改由建立聯盟,著重夥伴關係。鄭顯聰形容,MIH聯盟就像是漏斗,先廣邀眾人參與,之後,會把逾千家公司,以品質、交期等分類,找出各家適合的價格帶,區隔車型、市場,再把會員導到不同出海口去。

目前,法人普遍認為,鴻海對於電動車的布局,將在2023年逐步反映在營收,其中的檢驗點,就是2月從Fisker所獲得的25萬輛年產量訂單。一家亞系外資預估,若順利量產,該專案可貢獻鴻海營收4%。

現在,鴻海的主要競爭者,是歐美也在做電動車代工的麥格納。鴻海的勝算在於,它過往40多年在電子零組件的製造基礎,加上速度跟彈性高,對還在變化中的電動車產業,是有相對利基。

但它得跟時間賽跑。

一位電動車供應鏈董事長直指,電動車從規畫、設計,到原型車出來,最起碼要4年。連去年底傳出的蘋果車,零件廠今年開始送樣,也要等到2024年才有機會登場。

從零到一,並不是簡單的事,鴻海還有很多挑戰要克服,但這就是造局需要付出的代價。(鴻海要如何用做手機思維攻電動車?股價能回200元?「沒有自己人」的劉揚偉,要怎麼帶領鴻海從零出發?加入聯盟後「出海口」誰去找、供應商怎麼挑、舵手這樣說⋯未來若白牌電動車風潮崛起,誰將受惠?除了鴻家軍,3大陣營有哪些潛力股?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740期《商業周刊》)

鴻海1.7兆電動車豪賭
鴻海MIH聯盟執行長解惑 為何傳統車廠將埋單它?
白牌概念股不只鴻家軍 你該認識的18家公司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白牌電動車 劉揚偉 電動車 MIH聯盟 裕隆 鴻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