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醒醒吧!官員們還在幻想自己有「沉默的多數人」支持?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醒醒吧!官員們還在幻想自己有「沉默的多數人」支持?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服貿協議 完全解惑

焦點 | 時事分析

醒醒吧!官員們還在幻想自己有「沉默的多數人」支持?

撰文者:周偉航
人渣文本 2014/04/14

最近社會議題的衝突越升越高,有人說我們社會趨向於兩極分裂。

就我看,現況也只是學運方和警方、府方一直衝突,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全面性對抗。學生可以弄出幾十萬人,而另一方弄不太出來什麼人,對抗力度不均。

真正的對立分裂,是要像泰國那種,紅黃兩色各幾萬人,在街道上大戰。台灣這邊,挺府院的民間力量實在低到破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想府院方應該也希望能有幾十萬人站出來挺他們,但現實上的西瓜靠大邊效應,以及下述的五點理由,讓他們的支持者從現實世界中消失了,只剩網路意見發聲。但網路講講其實沒有用,學運方早就發現要站出來鬧才有用。過去的「萬人響應一人到場」魔咒,學運方已成功破除,但在「挺府院方」卻非常嚴重。

挺府院的百姓不站出來,理由大致如下:
1. 不想造成政府方面的困擾。人多就要警力維持,警察已經夠忙了。
2. 政府的行政機器所產出的力量已足以代表自身的意見。
3. 愛好和平,不想起衝突。

這是表面的裡由,還有其他的隱藏原因:
4. 沒有能一呼百應的民間領導中樞。別忘了紅衫軍還是找施明德這種外人領導。
5. 沒有錢可以領,就不想出來挺政府。學運會有一般百姓掏錢,國民黨相關的活動,就算百姓再怎麼挺,也覺得應該是國民黨掏錢。

不管理由是否合理或太過現實,其共通結果就是沒人站出來。許多挺府院派認為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只是不出來表達意見。我想,這些「沉默者」就算不是真的多數,至少也有個三成人口吧,但他們若不具體反應,就等於是「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其實是「沉默的零」,在政治上等於不存在。這種退縮態度造成政爭力道上的不足。

這些不出面的人,只有在投票時會發揮作用,但投票機會越來越少,兩年才一次,也就是他們的力量要兩年才能發揮一次。而學運抗爭者隨時都在要東西,而且越要越多,你可以發現府院方被迫不斷讓步。這代表挺府院者的權力(與權利)一直在流失。

因為挺府院方只打算用選票表達意見,是以會不斷訴求「代議制度」,但若學運方一直影響代議制度的運作,他們將無從應對,只能在家跳腳。這就是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人家把籃子搶走,你就完了。雖然這種「全押在代議制度上」的作法可能是「道德上的正確」,但也是「策略上的失敗」。

學運份子現在甘冒道德批判,全力的攻城掠地,而警方、府方、各方只是空談道德高度,在實務防線上一再崩潰。到現在,我看挺府院方仍堅持「潔身自愛」,其作法依舊是「網路按讚和發表意見」「打電話投訴」「以傳統媒體猛攻」,其實都和在房間裡打手槍差不多,沒辦法擴大實質影響力,只有擠在一起的取暖力。

這是政爭,不是中華民國道德清談大賽。除非挺府院方全是那種「即便被人整盤端走,也要堅持清談」的竹林九點二閒,否則是該想想具體的作法為何了。

自己沒人?你知道陳為廷之前去劉政鴻家潑漆時有幾個人嗎?要不要做的差別而已。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根本就沒有「沉默的大多數」,也沒有「沉默的多數」,更沒有「沉默的相對少數」,只有「挺府院的極少數」,所以生不出人頭,也沒有人才。這就不是「沉默的零」,而是「根本的零」。

那就悲情了。我想實情應該不是如此,對吧?

─本文獲「人渣文本」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_周偉航

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

「人渣文本」專欄文章列表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官員 支持 沉默
人渣文本
人渣文本
周偉航
展開箭頭

幼時想當言情小說家,如今在各大學兼課當流浪教師,將來計劃騙一筆錢來開深夜食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