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日本、紐澳首波解封未納台灣,「台灣人太愛造訪」可能也是原因?

1.台灣在這次疫情中,成為多國政要口中防疫典範,卻沒被納入日本、紐澳首波開放名單。
2.除了政治因素,攤開日本入境人數、對外投資資料,可以看出除了政治因素外的端倪。
3.指揮中心重申普篩無必要性,但缺乏疫苗、普篩卻可能是各國的檢視成績單嗎?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多國開始考慮鬆綁入境管制,不過,日本、紐西蘭、澳洲、希臘都沒有將台灣列入首批解封名單,引發新一輪論戰。
明明,「Taiwan」這幾個字短短3個月內,成為多國政要口中防疫典範,甚至登上《CNN》、《彭博》、《時代雜誌》、日本《每日新聞》等各國媒體頭條,為什麼國際公認的防疫優等生,卻沒被納入各國首波開放名單?
除了政治,攤開日本入境人數...「太愛造訪」也可能是考量
不諱言,眾多因素中,最直觀的是政治。
「如果日本要開放台灣的話,勢必一定要(一起)開放中國,不可能只開放台灣,」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日本已是相對了解台灣疫情的國家,卻仍未將我國納入首波開放名單,由此可見,政治,仍是主要考量。
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顏建發表示,各國解封規範常是由公衛組織決定,習慣從WHO、WHA會員國盤點解封對象,由於台灣並非成員國,可能因此遭漠視,同時,日本官僚體制作風較保守,很可能會避免得罪中國。
不過,多國未納入台灣,政治不是唯一因素。「太愛造訪」,反而也可能讓該國考量自身控管量能後,不一定納入首批解封國家。
「你去細看日本首波開放的國家是哪些,它也沒有去開放香港、南韓,」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評估,日本採逐步解封,第一波,是優先解封風險較低、且未來入境人數較少的國家。
根據2019年日本入境人數資料,目前未被納入首波解封清單的南韓為558萬人次、台灣490萬人次、香港則為229萬人次,分別高踞日本入境人數的第一、三、四名,是預計首波開放交流的泰國、越南及紐澳入境人數的2至7倍。
「台灣到日本一年有400多萬人,怎麼管?我們控管他們輕鬆,但(日本)控管我們(入境)就相對困難,」林廷輝表示,邊境解封不會單純以互惠為準則,如果其中機制沒處理好,雖然台灣疫情相對安全,但大量的入境人數也會造成防疫負擔。
台灣有無納入他國首波名單,無關防疫成績
同時,台灣是否為該國重要的商貿夥伴 ,也可能成為是否優先鬆綁的考量。
攤開日本統計局2019年對外投資統計,日本在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約為2,486億美元,列在首波解封清單的泰國就佔2.6%、越南佔1% 、紐澳合計佔4.6%,而台灣則僅佔0.53%。且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數據顯示,多達七成的日本企業打算擴大對越南的投資,而日本在泰國的投資也連續蟬聯外資最大來源國家。
此外,除了入境人數、商務考量,台灣是否與該國直航也是原因之一。像希臘首波鬆綁未納入台灣,理由為沒有直航班機,轉機可能會增加感染風險。
綜觀上述原因,台灣有無納入他國首波名單,其實很可能跟各國是否肯定台灣防疫成績無關。
一位熟悉外交事務的人士也透露,相較於越南、泰國、紐西蘭和澳洲積極向各國要求開放、交流,台灣目前主軸仍在防疫,不若前述各國積極與他國要求交流開放,也是台灣可能未被他國納入首批解封清單的原因。
普篩、疫苗可能是各國檢視的「成績單」
最後,即使台灣防疫成績讓世界有目共睹,但缺乏一張「科學成績單」,也可能成為他國不解封台灣的說辭。
雖然指揮中心多次表示,普篩仍可能出現偽陽性、偽陰性,不能找到有確診病患,且若以經濟角度試算,快篩台灣2,300萬人需花費46億元,不只浪費公帑及有限的醫療人力資源,也不符效益。
但普篩在部分公衛專家眼裡,卻可能成為國際拿來攻擊台灣的阿基里斯腱。
蘇益仁表示,就算零確診,但篩檢範圍不夠大,也可能成為其他國家第一時間不開放台灣交流的說辭。他建議,常被國際孤立、政治干擾的台灣,更需拿出一張科學成績單,將他國找碴的風險降到最低,「很多地方你不知道他們會怎麼樣去檢視。」
針對台灣的篩檢狀況,是否可能成為國際反對解封理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重申,並沒有一個國家進行「普篩」,且台灣在最具公衛領先地位的霍普金斯學院網站,防疫成績名列前茅。「我們已經篩七萬人份了啊,就(確診)442個,它們(韓國)篩幾萬人份,有幾個(確診病例)?除起來我們(篩檢)量還比它高。」重申台灣不需擴大篩檢的立場。
防疫的亮麗表現確實讓國際看到台灣,不過如同衛福部長陳時中接受商周專訪時所言 「(防疫這樣的事情)一、兩年很快就過去了」,台灣如何在國際有目共睹下打開外交大門、突破國際封鎖,恐怕仍需要滴水穿石,持續累積成果。
每天3分鐘,看一則時事、長一個知識。
全世界每天發生的新聞那麼多,但你能閱讀的時間卻剩下那麼少。如果每天只看「一則新聞」,哪一則最值得你關注?
商業周刊編輯團隊,推出「3分鐘頭條」專欄,每週一到週五,天天為你挑選一則重大新聞,並用3~5個問題,帶你看懂背後的來龍去脈,學會新的知識。
每天3分鐘,把你對世界的理解,每天往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