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中國下一步劍指台灣?專家:台灣要自保,首要任務是「小心交朋友」

1. 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擔憂中國在對香港出手後,接著恐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讓民眾追著問:台灣接下來要進入戰爭狀態了嗎?
2. 各界專家見解雖有些差異,但共識是,至少「短期內」不會以武力犯台。
3. 專家提醒,香港問題很可能是台灣與更多國際盟友展開合作的關鍵時點。如何與國際盟友在香港問題上的應對合拍?將對台灣的國際關係與交誼影響深遠,
「如果香港倒下,中國政府在香港施行國安法,我們不知道下一步會怎樣,可能就是台灣……我們對此非常慎重,也擔心中國可能對台採取軍事行動。」
外交部長吳釗燮於5月26日接受美國福斯新聞越洋專訪時,提出以上擔憂。這個官方說法一出,讓大家追著問:中國的下一步真的是對台灣出手嗎?台灣接下來要進入戰爭狀態了嗎?
中國內憂外患頻傳 急需出口
2020年的世界局勢,因為一場突然其來的疫情,顯得詭譎。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以象徵中國的巨龍為封面,探討中國近期對香港行動的意義。封面上畫著的巨龍,正要張口吃下香港的同時,爪子也正對準臺灣襲來,暗示中國的下一步。
《經濟學人》認為,此刻全球因為COVID-19疫情分心,在社交距離限制下,大規模抗爭行動也不易進行,因此,中國選在此時對香港出手,展現誰才是老大。而此舉也預示,中國恐將進一步對各國翻舊帳,不只對香港出手,也可能對南海與台灣再有動作。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兼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宋學文分析,中國面臨外界質疑防疫不力、香港反送中運動遲遲未平的壓力,需要找出口。正是因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了向政協、人大委員展示統治權威,同時滿足人民期待,「選擇香港,採取強烈的兩個惡法,國歌法和港版國家安全法」。
然而,是否如吳釗燮所言,下一步就是對台灣出手…甚至採取軍事行動?對此,各界專家見解雖有些差異,但共識是,至少「短期內」不會以武力犯台。
專家:短期內不會開戰
首先,保留中國動武可能性的專家學者認為,短期內雖無戰爭可能,但長遠來看,仍須厚實國防軍備、拉攏盟友,做好應對準備。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認為,中國對台動武的關鍵在於「軍力對比」,「一旦中國自認軍力夠強,就可能去做(武力犯台)」。雖然現階段中國力有未逮,短期內確實不需擔心。但美方評估,2006年起,兩岸軍事不對等就開始往中國傾斜。因此,應盡快強化國防力量,建構不對稱戰力、增強後備戰力。
而宋學文也認為,「不能排除這可能」。因此,他分析,吳釗燮在國際媒體上的呼籲,更大意義是為了喚起國內民眾的警覺,也引起國際「關注中共對台灣的野心」,重視台灣周邊海域,包括南海的戒備。
另一方面,臺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認為,中國如果為了轉移國內政治壓力,對台灣出手,是「自找麻煩」。他解釋,香港本就是中國一部分,但台灣是實質主權獨立的國家,對台動武的不可控制因素太多。
國際法學者宋承恩也認為,「紙老虎的成分很高」。由於南海問題較複雜,牽涉周邊諸多國家,因此,中國若選擇對台灣及離島動手,一旦不成功,印太國家隨之而來的反制皆需納進考慮,動武成本不低。
《經濟學人》也認為,相比香港的處境,在台灣議題方面,中國面臨更強力的嚇阻力量:依據美國法令,如果台灣受到攻擊,美國可能會派兵援助。因此,中國接下來可能愈發試探。美國應清楚表達中國的行為極為危險,美國的盟友也應該出聲附和,並且要足夠有力的發出呼聲。
奪東沙島成選項? 憂經濟外交制裁
即便短期內應無武力犯台可能性,然而,日前日本《共同社》報導,中國將於今年8月在南海執行軍演,實際目標是演練奪取東沙島計畫。對此,賴怡忠提醒,「這是有理可循」。
他解釋,由於南海鄰近國家多,通常一座島嶼會牽涉台灣、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四國,但東沙島僅與台灣、中國有關,拿下該地的國際效應不大。此外,東沙群島位在中國進入巴士海峽的關鍵前哨站,需要動用的武力不多,政治上威嚇效果大,外交上損失最小。基於上述前提,對東沙島動武有理可循。
而宋學文認為,過去中國為了壓縮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不斷拔走台灣邦交國、排擠台灣參與經濟組織,這些措施「是一直在的,也會加強」。未來,若緊張情勢升溫,中國甚至可能以軍機、船艦越過台灣海峽中線,進一步封鎖台灣周邊海域,台灣漁船作業時甚至需要與其協商,對台灣製造壓力。
內部深化民主 外部拉攏盟友
在兩岸緊張局勢升高,美國、中國對峙未歇的此刻,台灣未來應如何佈局?
林廷輝認為,現階段應把握良機,深化台灣內部民主。2020年總統大選,總統蔡英文打主權牌,以對抗中國侵略為號召,順利連任。而延燒全世界的疫情,更成台灣人的認同度提升契機,「疫情就像是外部侵略,促成台灣內部團結,在這過程中形成台灣人的驕傲感,7成以上的台灣人支持台灣是一個共同體。」
賴怡忠指出,現階段的外交要務是與盟友溝通,如何應對香港變局?由於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於27日指出,國務院認定「如今的香港無法在中國維持高度自治」,這可能導致未來取消美國對香港貿易的特別待遇。
因此,台灣政府應儘速與美國商討,當香港不再是獨立關稅領域,過去香港擁有的WTO(世界貿易組織)、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席次,應如何調整?
照理來說,香港失去一國兩制的特殊地位,應不能再單獨出席國際組織會議。但如果中國堅持香港也要出席,那美國可以藉此挑戰:台灣是否也能循此例參加領袖峰會...?「這有很多開放性的可能性,」賴怡忠說。
此外,對台灣而言,過去把香港跟中國視作不同個體,亦有港澳關係條例應對往來。但此刻,其他國家如果認為香港已經是中國一部分,港中一家,台灣是否跟進其他國家的政策?
「如果沒有去協調,政治、經貿…溝通會出現問題,」賴怡忠提醒,香港問題很可能是台灣在中國的強大威脅下,與更多國際盟友展開合作的關鍵時點。如何與國際盟友在香港問題上的應對合拍?其中有許多細節需要盤點。而此次決策,也會對台灣的國際關係與交誼影響深遠,必須審慎處理。
核稿編輯:吳中傑
每天3分鐘,看一則時事、長一個知識。
全世界每天發生的新聞那麼多,但你能閱讀的時間卻剩下那麼少。如果每天只看「一則新聞」,哪一則最值得你關注?
商業周刊編輯團隊,推出「3分鐘頭條」專欄,每週一到週五,天天為你挑選一則重大新聞,並用3~5個問題,帶你看懂背後的來龍去脈,學會新的知識。
每天3分鐘,把你對世界的理解,每天往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