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台灣每年人均藝文消費,比1杯手搖飲還少...疫情下沒演出,表演藝術工作者有多「吃土」?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台灣每年人均藝文消費,比1杯手搖飲還少...疫情下沒演出,表演藝術工作者有多「吃土」?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台灣每年人均藝文消費,比1杯手搖飲還少...疫情下沒演出,表演藝術工作者有多「吃土」?

台灣每年人均藝文消費,比1杯手搖飲還少...疫情下沒演出,表演藝術工作者有多「吃土」?
撰文者:高竹嵐
獨立觀點 2020/03/25
摘要

疫情導致藝文演出紛紛取消,如果身邊有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朋友,他極有可能正在「吃土」。表藝工作者在這段非常時期的處境有多嚴峻?未來如何超越現行場館限制,製造替代性的演出機會?

依據2019年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報告,台灣每人每年平均藝文消費大概50元出頭(我沒有少打一個零),所以老實說我很懷疑有多少人注意到以下這些事情:

台北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演出取消
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取消
高雄衛武營演出取消
文化部紓困方案
國表藝場館紓困方案

然後別說台灣反應過度,因為連紐約百老匯都決定關門一個月。簡言之,你如果身邊有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朋友,他極有可能正在吃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究竟有多吃土呢?

我們先來看看總體層面的問題。2003年SARS時,就文化部統計,整個表演藝術類的營業額較前期跌了15%。

15%是什麼意思呢?依據2019年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報告,2018年兩廳院售票系統的總產值約12億,12億的15%是1.8億,所以就是1.8億會直接蒸發。這還只算兩廳院售票系統的部分。

以上還不考慮近年來由於有台中國家歌劇院以及高雄衛武營等大場館的開幕,大型演出增加,從而大型被取消的演出被增加的可能性。也還沒考慮由於社群網路的發展,造成更進一步的群眾恐慌,從而導致的消費意願降低,這部分也無從估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總之,有幾個億,會直接從表演藝術產業裡蒸發。

那你會說,15%看起來也還好嘛,就算到20%,那也就是薪水打八折,還能過吧?

問題是,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酬勞,不是這樣算的。表演者多半是拿排練費與演出費,也就是「站在場上」(排練場或舞台上)才有錢。所以演出取消,不是打幾折的問題,是直接歸零。

你會說,那難道劇團樂團不能先支應一下嗎?很抱歉,你也不能把劇團樂團這些表演藝術團體當成公司來看。大部分的表藝團體,說實在也只是一群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集合體,他們平常可能演出前一年要先墊場地費,表演過程中自己墊各種支出費用,一路撐到表演結束後一個月拿到票房,甚至一季後拿到補助款後才攤平。這之間別說是資產累積,能夠拚到個資產不遞減就偷笑了。

而當疫情來,常態性的支出照付,回收不知道在哪。

講簡單一點,這是一群本來就沒有什麼資產累積的族群,在放無薪假,而且是老闆跟員工一起放,一起吃土。

那你會說,啊疫情過去後,多辦幾場演出賺回來就好啦?

先別說演出本身能不能賺錢(通常都很難),就算能好了,你也沒有辦法多辦幾場,畢竟全台灣就這麼多場館,每個場館每天就是一場演出,這個數字是不會變多的。這可不是生產線你可以多按幾次生產,只要場館數量是恆定的,演出總量就無法增加。

也就是說,就算想要下半年努力一點賺回來,也不知道從何賺起,更別提到底撐不撐得到下半年了。

就是如此的吃土。

所以,說了這麼多,要怎麼做才能幫助你吃土的朋友們呢?

個人認為,其實威力最強大的,是開始思考下半年如何超越現行場館限制,製造替代性的演出機會。如上所述,表藝工作者現在的問題,在於生產線直接被砍,之後還沒辦法造更多生產線補回來。所以,有沒有可能創造任何形式的非典型場地,甚至是數位演出的機會?這是我覺得最系統性可以思考的方向。

當然,如果以上太複雜了,那你總是有個簡單一點的支援方法:

下半年,就多進一次劇場吧!在這平均每人每年藝文消費50元的世界,我們如果能讓它變成100元,那也許,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吃土。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作者簡介:高竹嵐,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特約編作曲、桌遊設計師。

責任編輯:洪婉恬

疫情 售票 場館 衛武營 兩廳院 演出 藝術工作者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