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為何食安易出包?台大公衛教授:食藥署列管化學物質...列管1千種,卻有7萬種登記可用

食品安全直接涉及民眾健康,舉凡台灣盛行的洗腎與大腸癌等疾病,都可能與我們日常吃的食品脫不了關係。因為這些疾病,健保署每年支付相當大的醫療成本,也犧牲許多台灣人的健康與生命。但過去我們缺乏相關的科學研究,無法提出有效的疾病預防的方法。
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國內不清楚食品安全專業、食品科技及食品營養專業的差異,再來嚴重缺乏專業的食安人才,食品安全是跨公共衛生與食品科技等的新專業領域。
培養「專業的食安人才」
今年六所國立大學成立食安所。剛成立的食安所,專業師資難尋、儀器設備有待充實,希望教育部繼續扶助這些研究所的發展,以培育國家所需的專業食安人才。(教育部於107年編列五千萬元,補助新成立的食安所。)
「食安研究」對食安政策形成的重要性
沒有好的食安研究,就沒有好的食安政策。
過去每次食安事件發生,例如三聚氰胺、塑化劑、或毒澱粉等事件,這些事件的共同點,就在於「當事情爆發後,民眾吃下這些有害物質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原因為何?因為食藥署列管的化學物質約不到1千種,但是登記可以使用的化學物質超過7萬種,只有列管的化學物質才會被例行檢測。
換句話說,不發生食安事件,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有害物質存在我們每天吃的食品中,因為完全不會被檢驗。國際衛生組織(WHO)早已於2002年呼籲各國政府應開發「檢測未知物的方法」,去偵測食品中汙染物、或是被添加的未知有害物質,以期主動發掘食品安全問題。
另外,我也提醒,食品安全的防衛系統應從「農場到馬桶」(Farm to flush)的角度思考。人體排泄物中所含的有害物質,多數從食物攝取,若我們能從排泄物中,提早偵測國人從飲食中攝取的有害物質,進而追查食物或食品中的有害物質,就有機會可以防患食品安全事件。
應投入「充足的經費鼓勵食安研究」
食安的科技研究,科技部過去投入的資源,若以台語來說,就是「講得整畚箕,做不一湯匙!」。今年科技部編列的食安研究計畫,僅占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0.07%,約2千5百萬元,其中好幾項計畫看來也與食品安全不一定相關。面對食品安全,如此重要的民生問題,希望科技部陳部長未來能大力支持投入食安研究。
鼓勵學術研究工作者與各單位,開發新創的食品安全防禦技術與方法,若能進一步將這些成果轉移給食品工業界,不僅可以維護國人健康,食品業者更可以生產安全與美味的產品,行銷到世界各地,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
最後,培養食安人才與強化食安研究,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根基,同時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並非一蹴可幾!食品安全是跨部會的工作,我們期待不分部門、不分黨派、不分你我,大家一起攜手合作,創造台灣民眾一個安心飲食的環境。
吳焜裕為台灣第九屆立法委員,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國衛院副研究員,清大化工系畢業。
過去,只要台灣發生與食品相關事件,就有許多「食安專家」傳播各種對健康造成危害、或者安全沒有影響等言論。但是究竟對健康是否會造成影響?還是信者恆信,不信者還是不信。身為一位長期從事毒物與食品安全學術研究工作者,看見社會大眾關切食品安全,觀念卻很模糊,甚至對每天吃的食物不夠了解,因此將個人對食品安全的想法寫成短文,希望有助讀者們選擇安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