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何食安易出包?台大公衛教授:食藥署列管化學物質...列管1千種,卻有7萬種登記可用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為何食安易出包?台大公衛教授:食藥署列管化學物質...列管1千種,卻有7萬種登記可用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為何食安易出包?台大公衛教授:食藥署列管化學物質...列管1千種,卻有7萬種登記可用

為何食安易出包?台大公衛教授:食藥署列管化學物質...列管1千種,卻有7萬種登記可用
購物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xl_5645836
撰文者:吳焜裕
食安真相 2017/10/30

食品安全直接涉及民眾健康,舉凡台灣盛行的洗腎與大腸癌等疾病,都可能與我們日常吃的食品脫不了關係。因為這些疾病,健保署每年支付相當大的醫療成本,也犧牲許多台灣人的健康與生命。但過去我們缺乏相關的科學研究,無法提出有效的疾病預防的方法。

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國內不清楚食品安全專業、食品科技及食品營養專業的差異,再來嚴重缺乏專業的食安人才,食品安全是跨公共衛生與食品科技等的新專業領域。

培養「專業的食安人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六所國立大學成立食安所。剛成立的食安所,專業師資難尋、儀器設備有待充實,希望教育部繼續扶助這些研究所的發展,以培育國家所需的專業食安人才。(教育部於107年編列五千萬元,補助新成立的食安所。)

「食安研究」對食安政策形成的重要性

沒有好的食安研究,就沒有好的食安政策。

過去每次食安事件發生,例如三聚氰胺、塑化劑、或毒澱粉等事件,這些事件的共同點,就在於「當事情爆發後,民眾吃下這些有害物質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原因為何?因為食藥署列管的化學物質約不到1千種,但是登記可以使用的化學物質超過7萬種,只有列管的化學物質才會被例行檢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句話說,不發生食安事件,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有害物質存在我們每天吃的食品中,因為完全不會被檢驗。國際衛生組織(WHO)早已於2002年呼籲各國政府應開發「檢測未知物的方法」,去偵測食品中汙染物、或是被添加的未知有害物質,以期主動發掘食品安全問題。

另外,我也提醒,食品安全的防衛系統應從「農場到馬桶」(Farm to flush)的角度思考。人體排泄物中所含的有害物質,多數從食物攝取,若我們能從排泄物中,提早偵測國人從飲食中攝取的有害物質,進而追查食物或食品中的有害物質,就有機會可以防患食品安全事件。

應投入「充足的經費鼓勵食安研究」

食安的科技研究,科技部過去投入的資源,若以台語來說,就是「講得整畚箕,做不一湯匙!」。今年科技部編列的食安研究計畫,僅占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0.07%,約2千5百萬元,其中好幾項計畫看來也與食品安全不一定相關。面對食品安全,如此重要的民生問題,希望科技部陳部長未來能大力支持投入食安研究。

鼓勵學術研究工作者與各單位,開發新創的食品安全防禦技術與方法,若能進一步將這些成果轉移給食品工業界,不僅可以維護國人健康,食品業者更可以生產安全與美味的產品,行銷到世界各地,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

最後,培養食安人才與強化食安研究,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根基,同時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並非一蹴可幾!食品安全是跨部會的工作,我們期待不分部門、不分黨派、不分你我,大家一起攜手合作,創造台灣民眾一個安心飲食的環境。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川普關稅全球股災,你覺得最需要掌握的投資策略是?
危急時刻,商周訂戶俱樂部Youtube公開直播,立即前往:最新財報+關稅戰利弊全解讀
1. 科技股前瞻:選出潛力標的
2. 傳產、金融解析:地雷、優質股名單
3. ETF攻略: 主動、被動一次搞懂
4. 整體投資策略與佈局
5.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曾當股市冤大頭⋯他靠分清「投資和交易」找到穩定獲利3關鍵
出包 食安 教授 台大
食安真相
食安真相
吳焜裕
展開箭頭

吳焜裕為台灣第九屆立法委員,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國衛院副研究員,清大化工系畢業。

 

過去,只要台灣發生與食品相關事件,就有許多「食安專家」傳播各種對健康造成危害、或者安全沒有影響等言論。但是究竟對健康是否會造成影響?還是信者恆信,不信者還是不信。身為一位長期從事毒物與食品安全學術研究工作者,看見社會大眾關切食品安全,觀念卻很模糊,甚至對每天吃的食物不夠了解,因此將個人對食品安全的想法寫成短文,希望有助讀者們選擇安全的食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