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如何挑選最佳Offer?學會iPhone產品設計思維,就能正確分析

1.選擇Offer可以用產品設計的思維框架來思考,共包含點、線、面、體4個維度。
2.點是指個人的職務能力,能否適任該職務;線是個人職務技能的延伸;面是個人能否整合人脈、資源到工作上;體是看職涯、產業與公司的發展前景。
3.Offer提供的福利猶如贈品,我們不會因為贈品而決定購買一項產品。
我曾在一家新創公司擔任監控軟體的產品經理,有5年的經驗,換工作時在2個Offer間抉擇,也給大家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會選哪一個呢?
A公司
同是監控產業,有上市的大公司,是昔日的產業大咖,在上一代監控設備產品中賺了很多錢。但公司沒有跟到市場技術轉型,因而節節敗退,不過在舊有市場還是有基本盤。公司的董事長與總經理找我吃飯,很有誠意邀請我負責公司強攻新市場的轉型產品,擔任主管職,且月薪比我當時的薪水多1萬5000元,配股10張,年終紅利依照績效另計。
B公司
知名品牌廠的網路通訊部門,也是上市公司。他們希望推出一款新的攝影機,以進入家用IoT市場,但薪資方面因為公司有規定的對照表,,以我的學經歷,薪水比A公司少1萬2000元,等於我轉職薪水只加3000元,年終紅利依照績效另計。職稱是產品專員,非管理職。
如果是你,你會選哪一個?
我抉擇了很久,A公司薪水比較高、老闆器重、也能累積管理經驗,但是以我在監控產業的認知,我估計該公司在監控領域沒什麼機會,對於新的產品也不樂觀,這是一個正在下沉的產業與被拖著往下的公司,公司是不會倒,但要翻身很困難。
B公司整體薪資條件遠低於A公司,職稱也不好,但是公司在成長,而且IoT產品是一個有機會的產業。
於是我選擇了B公司,之後怎麼樣了呢?
B公司的職稱與待遇雖然還好,但我最驚訝的就是,每天都有許多晶片廠、供應鏈大廠的經理、副理約訪,跟我介紹業界最新的技術,希望我採用他們的產品,簡直就是一堆大神免費教我產業最新的知識。
公司在經營硬體產品上也有一套方法,讓我在通路、庫存、開發的流程中收穫很多,連我的LinkedIn也開始有非常多獵頭對我興趣,這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
雖然待遇還好,但因為公司跟部門都很賺錢,儘管我的產品還沒做出來,還是拿到不錯的分紅,整體薪水一下子就超越A公司了。
至於A公司,新產品還是沒打出名號,之後就沒有再崛起,股價一落千丈。我在想,如果我選擇A公司,扛著正在下沉公司的轉型重責,應該會非常辛苦,而且薪資與股票雖然較高,但股價下跌,只是夢一場,分紅的話,公司業績沒有起來,應該也不會有太多分紅,我有點慶幸我選了B公司。
用產品思維思考職涯策略
其實當時的思考架構沒有事後看這麼清楚,反而是在多年後,我在商業思維學院,協助許多同學解決職涯問題,更有做產品的思維後,才發現選擇Offer可以用思考產品框架的角度,思考職涯策略,也就是不只從「點」來看工作選擇,還要思考「線、面、體」,以下一一介紹。
點:職務能力
產品存在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能滿足單點需求,才會有價值,才能存續下去。放到個人的職涯選擇,就是你的「能力」到底能不能解決問題,職能上能否勝任、表現得好,為你帶來薪資的報酬。
但是只有「點」很強是不夠的,對產品來說,顧客很快就會習以為常,轉眼間競爭者就會來抄,競爭無止境,所以需要延伸到「線」思考。
線:延伸個人職能
以企業角度來看,就是「產品組合」,例如:蘋果公司推出iPod大獲成功後,又推出iPhone、iPad、AirPods等產品。以人來說,就是「技能組合」,一個會專案管理的PM,和一個會專案管理、產品設計的PM,後者的競爭優勢及議價能力就會高得多,如果又有行銷的思維,那就更搶手了。
要注意的是,這邊的線,是「串聯有關係的幾個點」,才能從同一個方向強化企業優勢,因此Apple不會做完iPod後就馬上去做汽車。雖然現在在研發了,但已經是Apple推出一系列電子消費產品,市場發展接近飽和,才開啟第二曲線的另一種思維。對個人而言,雖然投資策略分析在市場上也是個重要的高薪職位,但我不會學了產品設計之後,就去學投資策略,這2者沒法連結,就還是2個點,無法發揮效果。
B公司讓我在產品管理的認知上增加了「硬體」這個維度,我從過去的經驗中,對照出軟硬體開發的不同,我學到硬體的開發流程與庫存管理,也從業界的許多資源中快速的成長,也賺到大公司的工作經驗,補足我之前在新創以外的資歷。
面:整合人脈、資源的能力
然後看「面」,指的是供應鏈與生態圈,蘋果會強,還有2個重要因素,一個是供應鏈管理,一個是App Store。iPhone的銷量帶動「蘋概股」崛起,這些蘋概股從蘋果身上賺到錢、也賺到名聲,它們完整的解決方案,也幫助iPhone持續成為有領先技術的產品。
App Store也是,iPhone的高市佔率成了App Store中,眾多產品強大的擴散通路,App Store上豐富的軟體服務,也形成了一個「生態系」。這些App服務靠Apple的市占率,接觸到使用者,快速成長,而Apple也因為這些服務廠商,增加了使用者買智慧型手機的價值。同時,增加轉換的Android的成本,形成了一個壁壘分明、互相依賴的生態圈。
對個人而言,就是你的「串聯能力」,你的經驗能不能整合人脈資源,為公司開創新的方向,或帶來新的資源?
為什麼許多資深業務或是商業開發,能夠成為公司的領導者?因為他們能串連產業資源、人脈,為公司開拓新的市場。為什麼有些部門主管節節高升?因為他有能力,又有人緣、能結盟,推動事情效率高,在公司內就會被高層識為領導者。
體:職涯、產業、公司的發展前景
最後,隨著Apple、Android陣營及各軟體服務興盛,推動「體」的變革,市場趨勢快速往「行動化」走,使用者也轉向在手機上完成各服務,更推升了手機產品及軟體服務的價值,而iPhone的銷量與營收也跟著「體」節節上升,屢獲新高。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A公司很難再起的原因,因為它想靠「點」——新的產品,扭轉在線、面、體的劣勢,這非常困難!轉換到個人,公司想要把產品這個點,壓在我這個單點身上,希望我的加入可以改變,風險其實也是超高。
從個人而言,這就是「選擇戰場」的重要性,如果選澤正在下沉的產業,無論個人多努力,就好像搭到往下的電扶梯,只會跑得很累卻沒什麼效果。但是選擇正在成長的公司,就像坐到往上的電扶梯,就會是加乘效果,整個產業都在幫你賺分紅,所以記得要順勢而為!
這個「體」除了「產業」外,還包含了「職涯」、「公司」。
雖然說行行出狀元,但很殘酷的是,不同的職務是有天花板的。公司櫃檯的總機,和產品經理,就算一樣努力,甚至可能總機也很有辨識客人、服務客人的能力,可能對人的記憶力與協調能力還比PM好,但薪水天花板的差距就是非常大。
另外,同樣的能力與職缺,外商公司與本土公司之間相比,薪水可能就是差一大截。能力一樣,但結果不同,原因就是「選擇的戰場」不同。
所以我認為選Offer要先選擇職涯、再選擇產業,最後選擇公司,而選擇的角度,就從點、線、面、體4個維度來看。
至於你說公司的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對我而言叫做「贈品」,你不會因為贈品而決定要買一項產品吧?那為什麼會為了幾天福利假、有沒有咖啡和零食,而選擇一間公司呢?能力足夠的你,完全可以靠分紅或薪水自己再去買。
以上,總結成這2段話,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本文獲「Evonne Tsai」授權轉載,原文:該如何評估手上的offer?除了薪資、福利、發展以外。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商周大調查

科技匪諜戰在台上演!台積條款入國安法、2000個探員全台「獵狼」大揭密
致力用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語言的方式分享,更加入實際的商業案例探討,從產品、管理、人資等多方面進行商業、時事話題分析,帶你建立最實戰、最多元的商業思維。
游舒帆 Gipi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技術起家,後深入管理、產品、運營等相關領域,擅長從商業本質解構問題。曾帶領300人團隊面對全球市場,現為多家互聯網、傳產、電商與教育平台長期合作顧問。現為箴亞管顧負責人,TGONetworks (高端技術領導者社群) 台北分會創會成員,《哈佛商業評論》、《經理人》、《專案經理》等數位雜誌媒體專欄作家,Gipi的粉絲團。
著作:
《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幾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
蔡伊芳 Evonne
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專業是財金、科技、行銷,現為商業思維學院產品課程主理人;有十餘年產品行銷與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