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50淨零碳排的浪潮中,「儲能」是淨零轉型的要角,台灣各地也開始設置儲能廠。然而儲能廠的設置卻因為程序、安全疑慮造成在地居民反對。能否找到儲能廠設置與居住安全的平衡,是政府、廠商與在地居民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儲能指的是將能源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並且儲存在「儲能裝置」中,有能源需求時,再將能量從裝置中釋放。生活中其實就有許多儲能裝置,像是電池、太陽能熱水器、水力發電。
目前發展最迅速也最熱門的,是化學儲能設備,例如:鉛酸電池、鋰電池、鋁電池等,大量運用在電動車、備用電源甚至是電力系統中,以儲存及調度電力。
在台灣,隨著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間歇性再生能源的佔比逐漸上升,而需要更多的儲能設備以協助電力調度,增加整體電網的韌性。因此儲能成為能源轉型的要角。
近幾年,台灣也加速了各地儲能廠的設置。根據現階段淨零轉型的目標,台灣在2025年儲能的容量會到1.5GW,在2030年達到5.5GW。儲能廠設置可以提升台灣現階段電力系統的彈性和穩定性,但同時也在地方引發了不少爭議。
今年初,高雄鳳山預計要設置全台最大的儲能廠-牛潮埔儲能廠,卻引發了上千名在地民眾反對,廠商因此在3月宣布暫停興建。
民眾反對的主因是儲能廠附近有住宅區與加油站,居民擔憂若儲能廠起火或爆炸,將會造成嚴重的損害,甚至危及性命。除此之外,鳳山在地的里長和議員也質疑,儲能廠沒有經過與在地充分溝通就宣布興建,在居民不知情的狀況下蓋具有高風險儲能廠,並不符合程序正義。
另一方面,廠商則認為,牛潮埔儲能廠選址位置是在「乙種工業區」,並且過去已經花了2年多的時間通過相關單位的審核,此儲能廠的設置案合乎法律規範。
事實上,目前台灣的儲能廠設置並沒有統一的法源依據,因此不僅沒有主管機關管理儲能廠,另一方面,也沒有規定儲能廠設置需要與在地居民進行溝通,才造成牛潮埔儲能廠設置的爭議。
在牛潮埔儲能廠的爭議中,反對的在地居民提出了三點訴求:
上述三點也總結了目前儲能廠成為鄰避設施可能的解方。建設前進行充分溝通,納入多元利害關係人的想法,例如在此事件後,業者也表示希望能與居民、政府多進行溝通,屏除居民對儲能廠安全的疑慮。除此之外,有一個明確的法規與主管機關讓儲能廠商與居民都有法規得以參照,才能在爭議發生時快速的調解衝突。
除了透過法規規範外,儲能廠本身的安全性與風險管控也十分重要。儲能廠商台達以過去國內外其他廠商的儲能意外為借鏡,透過電芯電壓偵測設計,確保任一顆電芯均未超限使用,並且一旦偵測異常就會進行預防處理。另外,翰可能源在選擇電池與系統時,會考慮是否有經過認證,翰可能源總經理莊景明指出,「認證可提高安全性,也可避免因削價競爭而引入不良產品。」
儲能廠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風險,但不代表我們就該完全否定儲能技術,而是應該透過嚴格的管理與認證,來減低意外發生時的損害。並且政府需積極制定相關認證與檢驗規範。同時,政府及企業也需與民眾充分溝通,了解彼此的需求,方能突破當前的儲能困境。了解彼此的需求,方能突破當前的儲能困境。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內容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企劃。原文為:〈象徵節能的儲能廠,為何成為鄰避設施?〉
責任編輯:張薰云
環境資訊中心每日報導國內外環境議題。我們希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資訊是啟動關懷的起點,而有豐富多樣化的資訊,才有正確的判斷與決策,以醞釀有意義的行動。
※網站:http://e-info.org.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