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美國貢獻六成、中國貢獻兩成營收…看懂台積電赴美設廠「走鋼索」兩難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美國貢獻六成、中國貢獻兩成營收…看懂台積電赴美設廠「走鋼索」兩難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武漢肺炎 經濟衝擊全解讀
武漢肺炎 經濟衝擊全解讀

財經 | 產業動態

美國貢獻六成、中國貢獻兩成營收…看懂台積電赴美設廠「走鋼索」兩難

美國貢獻六成、中國貢獻兩成營收…看懂台積電赴美設廠「走鋼索」兩難
《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華府正與台積電等晶片廠討論設廠可能,讓這位晶圓代工龍頭是否會點頭赴美設廠,再度成為業界討論話題。 (攝影者:程思迪)
撰文者:商周.com整理
2020/05/12
摘要

1.《華爾街日報》指出,華府正在接觸台積電等晶片廠,試圖說服業者在美建置新產線。

2.過去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指出,成本會是台積電赴美設廠最關鍵問題,不過,在疫情新變數疫情催化下,這個選項是否已再次端上檯面,是外界目前高度關注的話題。

台積電赴美設廠,可能嗎?

5月10日,《華爾街日報》撰文點名,為了降低美國國內半導體產業對於外國供應鏈的依賴,川普政府正與台積電、英特爾等晶片廠商討論,研議讓這些製造商將產線移至美國的可能性。

製程領先三星和英特爾的台積電,一直是美國、中國兩大強權眼中的戰略資源,左右為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外資瑞士信貸先前甚至在報告中形容,台積電正努力地像瑞士一般維持中立地位。

彷彿走鋼索的人,是因為目前美系客戶佔台積電總營收約六成,以該公司2019年營收換算約6,400億;但同時,在中國政府持續扶植半導體產業下,中國也已經貢獻台積電約兩成營收,以去年營收換算約2,140億,且過去五年,營收比重持續攀升。

報導一出,台積電赴美設廠與否再度成為話題。其實,早在1月的台積電法說會,董事長劉德音便已點出,這個方案能否成局,成本,是最大考量。

劉德音表示,客戶認為轉移到製造成本高的地區,沒辦法維持競爭力,而「在台灣生產的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明顯的例子,是台積電在美國已設立多年的8吋晶圓廠WaferTech。一位曾駐美國的台積電前高階主管坦言,「它比起台灣的晶圓廠效能差很多。」

該名前高階主管點出,台積電在台灣的優勢,是用最頂尖的半導體人才做較次等的事,台灣人又俱備勤能補拙文化,反觀美國半導體人才已不如往日多;再者,台灣的水、電費用比美國低,有良好基礎建設。

外資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先前在報告中指出,若台積電有機會贏得英特爾中央處理器(CPU)的外包訂單,赴美國設新廠才較合理。

面對美國的壓力,台積電在也在1月聘用英特爾前遊說官克利夫蘭(Peter Cleveland)擔任副總裁,專門在華府經營政府關係。

然而,在疫情這個新變數下,中美針對各自產業供應鏈配置的政治考量,似乎已凌駕於成本之上。

「台積電沒辦法一直坐在中美雙方中間的圍欄上。」彭博資訊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11日也撰文指出,雖然自中美貿易戰開打至今,台積電一直在嘗試維持兩方關係,但他認為,台積電最終仍會被迫在兩者間做出選擇。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先前的研究報告指出,若台積電最終選擇中國市場,最極端狀況,面對的是失去佔比60%的美國營收,然而,若是選擇美國,最極端狀況,則是將失去來自中國的20%營收來源。

針對這個議題,台積電昨(11)日表示,公司積極評估海外設廠,美國也是選項,但目前並無具體赴美設廠計畫。

當然,赴美國設廠,不代表台積電得放棄來自中國的兩成營收。一位台積電前高階主管認為,一旦赴美設廠,代表台積電對美國已經「負責」,反倒可能使其中國南京廠的營運更無後顧之憂。

不論赴美與否,哪個選項,對於這個市值7.6兆元,佔台股大盤比重逾23%的晶圓代工龍頭,都會是難以承受之重。

責任編輯:陳慶徽

供應鏈 台積電 劉德音 半導體 英特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