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這個數字,為什麼臉書不希望被你看到?
本文獲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不管粉絲專頁還是個人頁面的動態,「讚」、「分享」、「留言」等數字都很重要;越多人按讚、越多人分享、越多人留言,代表這則留言越多人給予回應、贊同。
但有個重要的問題:到底有多少人看到這則動態?
當然「讚」、「分享」、「留言」都代表了社群媒體的一種正面回應方式,不管回應內容為何,都是在參與這則動態的討論。這些是表面上能看出一則動態的活躍與否,但真的能反應出動態的全貌嗎?其實沒有。
史丹佛大學的助理教授 Michael S. Bernstein 說明,在社群網路上發佈動態,就好比在舞台的幕後發表一段演說,有回應的人就彷彿是上了舞台,向你做出回應;但重點就在於你根本不知道台下坐了多少人,意即有多少人聽到了你的演說。
Bernstein 教授進行了一連串統計,針對 22 萬 Facebook 使用者進行一個月統計,發現每一則動態都會推送至 35% 好友的動態串流當中,而一個月下來會有 61% 的朋友看到你的動態。聽起來很多,但這跟使用者自己認知的接觸人數有所落差,因為,這份統計同時顯示:有 21% 的使用者會把按讚、分享、留言的人數當作這則動態實際接觸到的人數。
看到這裡,如果你也覺得這種落差實在有點大,一定想問:為何這麼多人看到一則動態,卻不產生回應?
這牽涉到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對一面牆發表言論,得不到回應是理所當然,但如果在一個會議上裡頭發表言論,在場坐滿親朋好友卻完全沒有回應,這會讓人感到非常非常挫折。
史丹佛大學這份研究提出兩種心理學的解釋:
1. 為何使用者會低估在社群媒體當中接觸的人數?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人類的心理尋求安全感及舒適感,自行將接觸的人數向下修正,接近給予回應的人數。如果相信實際接觸到的人數不多,會感覺舒適些,因為如果相信實際接觸到的人很多而回應卻很少,會在我們心理產生挫折。
2. 這種現象在心理產生反射性的排斥動作
只願意承認接觸到的人數不多,卻不願意承認其實很多人看到了動態而沒有回應。
簡言之,我們知道朋友都在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等社群媒體上,都能夠看到我們的動態,卻沒有產生回應,彷彿他們不在乎、不理會。我們會對於這樣的現象有負面情緒,所以我們的心裡自動幫忙找了個適當的解釋:「應該是沒看到吧,所以才沒有任何回應。」
為什麼 FB 不把「有多少人看到這則貼文」的功能開放給一般使用者?
社群的概念裡頭,「回應」佔了非常重要的一塊,因為大家都不喜歡對著空氣說話。這也是為什麼訊息服務例如 whatsapp、skype、line 等等都會提供收訊者的動態,像是「已送達」、「已讀取」、「正在輸入訊息」等等,對於發送訊息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回應。
當然,有經營過粉絲專頁的人都知道,由管理員發佈的訊息,在下方可查看有多少人看到這則動態,為何 Facebook 不將這項訊息公布給一般使用者呢?
很簡單,因為公事公辦。
粉絲專頁的接觸人數,直接關係到一個活動、產品有沒有接觸到潛在消費者,並且這些接觸到的人數會開始轉換為會員、顧客等等。這些都跟錢、營收有關,拿到檯面上剖析是合情合理的事。
反之,如果這項資訊公布在個人檔案上,到底對於使用者是好還是不好呢?如果我在 Facebook 上發表出遊的照片,有 300 個人看到,卻 1 個按讚的人都沒有,那我會做何感想呢?
如果是我,說不定直接把 Facebook 檔案關了。
(資料來源:Buzzfeed、圖片來源:Wikimedia, CC Licensed)
商周大調查
過年習俗全收錄!台灣春節傳統習俗活動、必吃年菜有哪些?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文章輕薄短小,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