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你知道川普對等關稅怎麼算嗎?多數人都錯了!跨國稅務專家詳解

商業周刊在YouTube頻道推出「商周戰情室》川普關稅核彈」系列直播節目。4月8日邀請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稅務部副營運長丁傳倫及鼎新數智董事長葉子禎,以「關稅核彈來襲,企業如何求生?」為題,解析企業在川普變局中的生存關鍵。
美國對台的32%「對等關稅」已在台灣時間4月9日中午12時起正式上路,儘管川普隨即宣布對75國暫緩90天實施,僅先課徵10%的基礎關稅。但不管加多加少,對以出口為主的台灣企業而言,都宛如一記重拳。
不少企業搶空運、問產品是否適用「人道走廊」,但與其恐慌,倒不如回到基本面,精準了解關稅到底怎麼算?搞清楚關稅誰埋單?企業該可以怎麼應對?
- 如何計算川普關稅?
- 川普關稅如何影響企業損益?
- 企業該如何調整海外布局策略?
- 川普關稅生效日怎麼算?
- 台灣所有商品都適用32%稅率嗎?有例外嗎?
- 出口商品到美國,高額關稅誰埋單?
- 台灣企業如何快速應對川普關稅戰?
如何計算川普關稅?
川普新關稅分為兩種,一是全面性的10%「基礎關稅」,已於4月5日生效。二是針對特定國家的「對等關稅」,依各國貿易逆差程度設定,範圍介於11%至40%。
基礎關稅與對等關稅為二擇一制度,如果適用對等關稅,則不再加計10%的基礎關稅。對等關稅原訂於4月9日生效,目前延後90天。
計算產品的關稅稅率,不可只看美國公布的單一數值,而要將「新關稅」疊加在既有的關稅之上。
最終進口稅率=對等關稅稅率+一般進口稅率+(懲罰性關稅)
以台灣為例,若產品原先就有5%進口稅,加上32%對等關稅,實際的進口稅率將達37%。且因台商產品時常還來自其他生產基地,若只看對等稅率,可能會嚴重低估總成本。
例如,紡織業、製鞋業等產品從越南出口,關稅將為該產品原有稅率加上46%,最終稅率很可能超過50%。
而中國因受懲罰性關稅影響,從中國出口的商品,進口美國的最終稅率已超過100%。
川普關稅對企業損益有何影響?
稅率上升,最直接造成的影響是毛利被壓縮和產品競爭力下滑。根據商周針對一百多位企業CEO的調查顯示,69.2%企業認為今年營收會下滑、54.5%企業預計訂單會減少、75%的企業預計會轉嫁上升成本給客戶,有61.8%的企業已計劃調整產品與服務組合。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副營運長丁傳倫指出,許多企業現在仍採「大一統」分攤法計算成本,在高關稅的環境下,若無法釐清不同產品對應的實際費用,將會導致誤判營運損益。
鼎新數智董事長葉子禎認為,企業若能透過系統建立出精準的成本模型,即可清楚判斷每一項產品的稅負影響,更好決定是否漲價,或者是否保留該項產品。
企業該如何調整海外布局策略?
面對高額關稅,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全球布局策略,例如選擇多元化的生產基地、轉移至低關稅地區等。
但丁傳倫提醒,調整海外布局,絕對不能只看關稅稅率高低!從表面上來看,從稅率高的越南(46%)移至菲律賓(17%)似乎是好解方,但至海外設廠還需考量供應鏈的完整性、聚落效應與運輸成本。若零組件需再從第三地進口至新產地,總成本也未必會降低。
因此,企業布局海外,最先想的應是供應鏈配套,而非單點的稅率優勢。
台商常見投資國家之對等關稅稅率表
- 延緩對等關稅90日,目前收取基礎關稅10%。
- 對中國徵收的關稅即刻提高至145%(含懲罰性關稅)。
國家名稱 | 美國公告稅率% | 國家名稱 | 美國公告稅率% |
柬埔寨 | 49 | 韓國 | 25 |
寮國 | 48 | 日本 | 24 |
越南 | 46 | 馬來西亞 | 24 |
緬甸 | 44 | 歐盟 | 20 |
泰國 | 36 | 菲律賓 | 17 |
中國 | 34 | 新加坡 | 10 |
印尼 | 32 | 英國 | 10 |
台灣 | 32 | 澳洲 | 10 |
印度 | 26 | - | - |
*請注意,實際關稅計算方式為:原有關稅稅率+對等關稅。若某產品原本的關稅稅率為5%,加上32%的對等關稅,實際稅率將達到37%。
川普關稅生效日怎麼計算?
對等關稅原以美東時間4月9日凌晨12時01分為界。若商品在此之前已完成裝船,即便抵達美國時間在此之後,仍可不適用新稅率。換言之,「是否趕得及出貨」關鍵在於裝船證明。
不過,目前對等關稅急踩煞車,美東時間4月9日12時01分後裝船的商品,仍適用10%基礎稅率。
台灣所有商品都適用32%稅率嗎?有例外嗎?
並非所有從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都將面臨32%的對等關稅。被豁免產品類型包括:
- 銅、藥品、半導體、木材製品、金條、銀條、在美國無法取得的能源和其他特定礦物。
- 已被美國232條款影響的鋼鋁製品和汽車零組件(已課徵25%關稅)。
- 未來可能受232條款影響的產品。
- 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的產品。
近期有傳言指出,如果產品含有20%美國成分,就可走美國「人道走廊」獲免關稅,但這個傳言是錯的!實際情況是,只有產品中的「美國成分」可免徵對等關稅,非美國成分仍須課徵對等關稅。
若一個價值100元的商品,如果其中20元是美國成分,就只有20元的部分免徵對等關稅,其餘80元仍需加徵關稅。
且「美國成分」在認定上十分嚴格,必須完全在美國製造,或者是在美國完成重大轉型,而非簡單組裝,企業也要提供詳細的產品成分來源證明。這代表,未來企業得重新設計報關和產品成分的追蹤系統,才能精確證明產品中的美國成分比例。
出口商品到美國,高額關稅誰來埋單?
儘管川普的主張,關稅由出口國或企業承擔,不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但實務上,誰負擔關稅會取決於買賣雙方的議價力。若供應商無議價空間,只能自行吸收;若為獨家供應、產品具高不可替代性,則可能轉嫁稅負至其他環節。
例如,多數iPhone在中國製造,若關稅生效,可能導致售價上漲至約7萬元。然而這個價格可能無法被多數消費者接受,因此蘋果正採取多項應對措施,包含積極增加關稅生效前的在美庫存、擬轉移大量產線至印度減少關稅影響,以及可能要求供應商吸收部分成本,避免iPhone大幅漲價。
因此,企業必須要盤點自身在供應鏈中的定位、競爭力,並與買方重新談判,才能確保利潤不被侵蝕。
台灣企業如何快速應對川普關稅戰?
- 精算成本:不可再採用粗略的成本分攤法,要精確計算每項產品的實際成本。
- 重新評估產品線:找出受關稅影響較大的產品線,考慮調整或淘汰。
- 與客戶協商雙方如何負擔關稅:清楚溝通受關稅影響多少,協商合理的成本分攤比例。
- 重新定位原產地:評估生產產品的關鍵地點,增加美國成分比例。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