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特斯拉Q2營收優於預期,馬斯克卻越來越笑不出來,為何?

1.特斯拉公佈2023年第二季財報,淨利潤相較於去年同期成長20%。營業收入增加47%,達249億美元。全球銷量增加83%,增至4.6萬輛。但利潤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為9.6%。
2.特斯拉的利潤率下降,主因是啟用降價策略,是為了在美國和中國確保最大市占率。尤其在中國,特斯拉面臨著以比亞迪為主的電動車廠帶來的激烈競爭。
3.7月上旬,在中國官員見證下,包括特斯拉在內的16家大型汽車企業,簽署了內容為「避免過度競爭」的承諾書,同意不降價銷售電動車。
美國特斯拉(Tesla)7月19日公布2023年4~6月的財報,淨利潤相較於去年同期成長20%。從2022年秋季開始的降價活動,帶動銷量提升,經過2季以來再次實現利潤增長,但利潤率下降。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前景令人擔憂,在降價大戰後,仍有可能落後於當地電動車廠。
2023年1~3月,美國和中國的電動車價格下調,導致利潤下降。4~6月受到美國和中國銷量同步提升的帶動,全球銷量增加83%,增至4萬6614輛。營業收入也增加47%,達到249億美元。
雖然特斯拉確保利潤成長,但利潤率明顯下降。2023年4~6月的營業利益率為9.6%,相較於去年同期下降5個百分點。與2022年1~3月的峰值19.2%相比,降幅更為明顯。

7月19日,特斯拉召開的財報說明會上,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儘管面臨高利率和諸多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但我們仍實現10%左右的營業利益率。」並強調2023年銷售目標180萬輛保持不變,維持力爭擴大銷量的態度。
對於特斯拉來説,越來越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的業務。特斯拉於2019年啟用上海廠生產電動車。短短4年,該工廠就成為產能達到75萬輛,占特斯拉全球產能40%的最大工廠。
特斯拉啟動降價策略,是為了在美國和中國確保最大市占率。在美國,相對於競爭對手,特斯拉仍保持壓倒性優勢。但中國的情況不同,雖然透過降價展開攻勢,但在銷售成長的速度上,落後於中國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
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有多激烈?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1~6月,特斯拉在中國的出貨量為47萬7000輛,相較去年同期增加62%。而2023年1~6月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包含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出貨量為125萬5000輛。成長率高達96%。比亞迪以價格和豐富的車型分類為武器,在中國市場壓制著特斯拉。

雖然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市場持續擴大,但逾100家的汽車企業針鋒相對,展開激烈的降價競爭。上海蔚來汽車(NIO)在2023年1~3月交出最終虧損的成績,即使與比亞迪等企業競爭十分激烈,銷量沒有如預期成長,因此蔚來已於6月宣布產品價格大幅降價。
7月上旬,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官員的見證下,包括特斯拉在內的16家大型汽車企業,簽署了內容為「避免過度競爭」的承諾書。
承諾書中甚至列入了要求企業不降價的條款:「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雖然該條款因有可能違背《反壟斷法》精神而立即被刪除,但罕見的達成「夢幻般的協議」還是讓很多人大吃一驚。
特斯拉期望上海廠擴產的目標恐遙遙無期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要與比亞迪等企業抗衡,需要加快當地的生產速度。但在過度競爭下,前景也不太明朗。
當中國提出讓本國汽車產業引領世界的目標,最終很可能優先培育本國汽車生產企業,並扶持其競爭力。雖然先前特斯拉一直受到中國政府的優待,但今後有可能會失去支持。
特斯拉一直要求中國同意特斯拉上海廠增加產能,但中國官方對此並不積極。上海廠是負責向中國、日本及泰國為主的東南亞國家,供應電動車的出口基地。如果無法儘快提高產能,可能會對這些國家的銷售產生影響。
從中國向東南亞等地區發起進攻的不只有特斯拉,比亞迪等中國企業也是如此。即便會導致盈利狀況惡化,特斯拉也會優先擴大銷售,但中國業務有可能會成為特斯拉在全球戰略上的瓶頸。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特斯拉的20年:從學豐田到「下克上」
EV「電耗」性能排行:特斯拉Model 3居首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日經中文網是日本最大財經媒體《日本經濟新聞》的中文網站。日經中文網洞悉東亞經濟動態,聚集政治、文化、國際關係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