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整個房間都在「皮卡皮卡」!Clubhouse皮卡丘房、白噪音房⋯為何暴紅?

1.有些Clubhouse聊天室充滿皮卡丘叫聲,有些會聽到蠟筆小新和小丸子大喊「歡迎光臨」,有些甚至會要求「靜音」,入房後只會聽到鍵盤打字聲。
2.這些有趣的場景應用,看似特別,其實是反應了日本用戶的使用需求:鍵盤白噪音能重現辦公室臨場感,而動漫角色同房演出,則是日本聲優的表演新形式。
過去一週,台灣社群討論聲量最多的關鍵字應該就是#Clubhouse,這個2020年3月從美國竄紅的聲音社群平台,不但透過邀請碼限制入場資格,甚至到現在遲遲不推出安卓版的應用程式,讓很多手持安卓手機的用戶,徒呼負負自稱為「Clubhouse邊緣人」。
這個被日本媒體稱為「聲音版Twitter」的聲音社群平台,將群眾對於訊息的注意力從視覺中解放,透過背景播放的功能,讓用戶能在手機啟動其他應用程式的情況下,繼續掛在線上,透過聽覺參與社群討論。
而最近,這個平台在日本出現了一些有趣的運用場景:有聊天室一進門就充滿皮卡丘的叫聲;有蠟筆小新和小丸子對你說「歡迎光臨」;甚至也有聊天室要求「靜音」,明明是使用聲音的社群平台,卻只有鍵盤打字聲,令人納悶。為什麼日本會出現那麼奇怪的場景運用呢?算不算違反使用規則?
平日下午,Clubhouse有些聊天室「門口」會寫著「默默工作中」(もくもく作業)或是「作業中」,進去後只聽得到鍵盤聲,聊天室的主持人即便有發言權,也都默默無聲地掛在線上做自己手邊的事情。工作一段時間後,一些具有講者(Speaker)身份的成員會先悄悄聊起來,其他對於話題有興趣的人,跟著說笑一番後,聊天室又會趨於沈靜。
這樣的場景,對於上班族應該都不陌生,這類聲音空間環境像極了上班族的辦公室。日本企業推動在家辦公之後,Clubhouse等同提供了喜歡集體行動的日本上班族「環境音」的救贖。
而充滿日本動漫聲優的聊天室裡,聲優們把頭像換成了蠟筆小新、小丸子以及田螺小姐,嘰哩呱啦地聊天,像極了聲優大亂鬥。某天中午,這個聊天室擠進了1700名的粉絲同時在線圍觀。隔壁房間則是一群皮卡丘大軍,進到裡面只有皮卡、皮卡的叫聲。

重現辦公室臨場感,「默默工作」房受日本上班族歡迎
「默默工作」聊天室受到日本上班族歡迎的原因,是當他們走進這類以專心工作為前提的聊天室時,每個身在聊天室裡的成員,都會有一種被軟性「監視」的心理壓力,「聽到」那麼多人正在默默工作,好像自己不同步專心工作,就覺得不自在。偶爾幾個人出聲聊天,則是具體重現了辦公室的臨場感,卻沒有ZOOM這類視訊軟體那種真被窺視的壓力。
尤其是Clubhouse聊天室左下方都有一個「默默離開」的按鍵,不管是走進聊天室或是離開,對於正在聊天室裡專心工作的成員都不會造成任何的影響,很符合日本人不喜歡打擾別人也不喜歡被打擾的民族性。而這樣的需求,早在去年4月,日本第一次為了防疫宣布全國進入緊急事態宣言就出現了。上班族被要求在家辦公,網路上提供「鍵盤白噪音」的影片因此爆紅。許多人覺得在安靜的家裡反而靜不下心,需要有些辦公室的白噪音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動漫角色同房演出,日本聲優的表演新形式
至於「聲優」的聊天室,則是把表演工作提升到另一個形式。不論是跟聲優或是自己憧憬的明星、名人的對話互動,都比看著他們的動態生活,更具有魔幻般的吸引力。這也是這種靠著聽覺爭奪注意力的社群平台,比其他社群平台讓人中毒更深的主因。


不過,既然是社群平台,就少不了許多圈粉的人,於是可以看到有一些聊天室聚集了各種不同的行業別,像是「官廳地方創生人脈交流」、「VR、AR同業互粉」或是「資本、創業家互粉」,進入聊天室後,會被要求關掉麥克風、不要出聲,雖然這種「開房間」的方式也被視為一種交流,但Clubhouse創辦人Paul Davison在2月7日明確表示,以互粉(Follow for follow)為目的的房間,只要經檢舉查證屬實,聊天室的主持人將會被系統BAN掉,取消Clubhouse成員資格,當然他所有累積的粉絲人數,也將會歸零。

除了公開交流的聊天室外,Clubhouse也有提供熟人網路聊天室及秘密聊天室功能,透過這些半公開或是私密聊天室,也能夠讓在不同空間工作的小組成員,能夠有著在同一間辦公室上班的感覺,又能夠保有一定的隱私。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Clubhouse可以接續美國以及德國之後,成為下載人數快速增加的國家之一。
日本人對於職場環境的依存度,去年透過收聽線上電台以及Podcast獲得初步的解放,雖然Clubhouse依舊有些隱私權以及公平性的爭議,但這種結合了線上互動廣播功能的聲音社群媒體,或許也會讓我們對於「上班」這件事情的想法發生一場DX(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徹底轉變。
責任編輯:李頤欣
在日本十年的新聞記者特派經驗,走遍了日本1都、1道、2府以及43縣,目前用心於日本與台灣的地方創生事業,帶領台灣學生與日本地方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曾任熊本縣觀光推廣大使,並且在各大學進行觀光經濟以及地方創生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