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經濟不好,為什麼股市不跌?諾貝爾獎得主席勒:害怕錯過上漲的情緒主導市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認為,比起疫情消息本身,投資者下判斷更依賴於他人對消息的反應,因此會出現一定滯後。當前的美股市場被「害怕錯過」的情緒佔據主導地位,投資者相信現在重返股市非常安全。
美國二次疫情持續兇猛,但美股已自3月低點反彈40%,近期上漲勢頭不減。
乍看之下,疫情期間的美國股市表現似乎與尋常邏輯不符。需求低迷拖累投資和就業,美國經濟基本面乏善可陳,股市為何能保持漲勢?
在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看來,這一切或許要從大眾心理學、觀念的病毒式傳播還有敘述疫情的方法來判斷。
席勒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股市的走勢不是由消息本身推動,而是由投資者根據其他投資者聽到消息後的反應所作出的評估而推動。
他進一步解釋道,由於大部分人無法評估經濟或科學新聞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人們對新聞媒體高度不信任的情況下,他們會更傾向於依賴熟人對消息的反應。因為評估需要一定時間,所以股市不會像傳統理論所認為的那樣,立刻完全對消息作出反應。
放到今年的具體情境上來看,席勒將疫情迄今美股的表現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在1月30日至2月19日的疫情爆發初期,標普500指數上漲3.1%,並創下歷史新高。
席勒認為,儘管世界衛生組織1月底就宣佈新冠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但或許是因為這類疫情並不常見,美股投資者也大多沒有經歷過全球流行病橫行的時期,起初都不相信其他人會關注疫情,直到新聞和市場價格對疫情作出更大的反應,他們才逐漸開始重視。
隨後就來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2月下旬至3月23日期間,美股陷入與1929年華爾街股災相似的境地,大跌34%。
席勒看到,在這一時期內,人們開始試圖瞭解疫情信息,「大流行」一詞的網絡搜尋量在3月8日至14日這一週內達到峰值,「新冠病毒」的搜尋量也在此後一週達到巔峰。
網絡上有太多關於疫情的生動消息,雖說無法立即掌握所有信息,但一系列的瞭解改變了投資者的想法。
再後來就是第三階段,自3月下旬迄今,標普500指數漲幅達到40%,市場情緒高漲。
席勒表示,在此期間,美聯儲出手、美國2萬億財政刺激計畫出爐,一切似乎都與當年應對金融危機過後經濟大衰退時的舉動十分相似。
自那之後到美國疫情爆發之前,標普500指數從2009年3月的底部上漲了5倍。這波牛市被美股投資者看作是一次不錯的「前車之鑑」。
由此,面對今年的這一波「底」,「害怕錯過」的情緒佔據了上風,美股投資者們也因此更為堅定地相信,現在重返股市非常安全。
最後,席勒總結認為,針對疫情期間的美股市場,真新聞仍有明顯影響,只不過價格波動並不及時,也很少給出符合傳統邏輯的反應。
※本文獲《見聞VIP》授權轉載,原文:諾獎得主席勒:疫情越來越嚴重,美股為什麼不跌?
責任編輯:梁喆棣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