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HTC全年營收不敵蘋果賣兩週Airpods...VR業務真的能帶給HTC未來嗎?

1.宏達電公布2019年全年營收,合併營業額約為100.15億元,還比蘋果賣旗下無線耳機Airpods兩週的營業額低。
2.全力衝刺VR技術的HTC,在科技大廠谷歌Google都棄守的情勢下,要盼到VR業務開花結果,還有一段時間要等。
你可能還不知道,現在宏達電(HTC)一整年的營收,還沒有蘋果賣兩周AirPods耳機來得多。
這是《彭博》專欄作家Tim Culpan給出的結論。1月6日,HTC公佈了2019年全年營收數據,不少人等待的觸底反彈並沒有出現。
據官方統計,2019年HTC的合併營業額約為100.15億元(約為3.32億美元),同比去年下降了57.82%,如果對比2017年的數字更是大降了84%。
細看每個月的表現,HTC僅在今年9月份獲得了約1.53%的同比上漲,其餘11個月均為50-70%左右的大幅度下跌。
同時,2019年也是HTC業績連續下滑的第8年,這讓它滑落到了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記錄。
當年紅極一時的智慧手機品牌,如今卻萎縮得如此厲害,不免令人不勝唏噓。
《Techcrunch》還製作了一張統計圖,展示了2005至2019年間HTC營收總額的變化。其中前半段可以視為HTC的高速發展期,但這個階段沒能持續多久,HTC就迎來了衰退期,而且下滑速度幾乎和它的漲幅一樣快。
真正屬於HTC的突出時刻,出現在2010至2012這三年。尤其是2011年,當時HTC的全年營收達到了4657.9億元(約為154億美元),為史上最高水準,市值更是超過了黑莓和諾基亞,成為僅次於蘋果、三星的第三大手機製造商。
就算只看手機銷量,按照調研機構IDC的統計,當時HTC也能排進全球前五。
這波增勢來得如此之快,主要還是得益於HTC抓住了Android系統崛起的節點,加上「機海戰術」的實施,成功吸引了一批從功能型手機轉向智慧手機的用戶,而獨特的Sense UI也讓HTC手機獲得了有別於其它品牌的視覺標識。
但這種網羅大眾的策略沒能讓HTC保住增長的動能。在隨後的兩三年內,HTC的高端機就遭受到來自蘋果iPhone和三星Galaxy系列的衝擊,而中低端產品線也逐漸被華為、小米和OPPO等品牌所搶佔,被擠出局只是時間問題。
如今在中國,你已經很難再在正規管道買到HTC的手機了。無論是天猫還是京東,搜索清單中最顯眼的都是HTC的虛擬實境眼鏡。
而HTC官網首頁則留有一幅「HTC U12+」的海報,它還是HTC在2018年發佈的旗艦機。
就算在HTC的大本營臺灣,整個2019年也只有U19e與Desire 19+兩款中端新品,以及一個打著區塊鏈手機名號的EXODUS 1s。
它們可能是HTC對智慧手機市場的最後一點念想了。
2018年10月,剛接任HTC CEO職位不久的Yves Maitre也在一場採訪中坦言,HTC已經停止了對智慧手機硬體的創新:
「像蘋果、三星和華為公司,都已經在手機硬體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我們沒有,因為我們把資源都投到了虛擬實境(VR)領域。我認為HTC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點做了一件正確的事,並為此付出了代價,我們正在從中尋求恢復。」
這並不是HTC高管第一次對自家的虛擬實境業務發表觀點。區別在於,此前你聽到的大部分都是「看好VR的未來、VR將成為下一代計算平台」類似言論,但他們卻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犯下了一個很多大公司都會遇到的錯誤:
將一個過於超前的產品推向市場,甚至沒有給自己留下另一條後路。
HTC選擇將發展重心轉移至虛擬實境領域是在2014年,也正好碰上了VR最火熱的起步階段。
當時,Facebook花了20億美元買下了VR界的明星公司Oculus;一年後,三星推出了可以和自家旗艦手機聯動的Gear VR配件;到了2016年,索尼也推出了PS VR眼鏡;還有Google Cardboard,更是靠著低價爆賣了1000萬份。
這還只是大公司的動作,在此影響下,許多初創公司、投資人和小型設備廠商也都湧進到VR領域,大有在消費者市場發起一股科技革命的態勢。
可時至今日,虛擬實境依舊沒有迎來屬於它的「爆發期」,更別說在消費者市場引起多少關注。最明顯的變化,大概就是在商場、遊樂場中多了幾塊VR體驗區而已。
市場還沒火,冷水就已經潑了過來。2017年的資本撤退,就迅速清洗了一批想賺快錢的VR創業公司;三星的Gear VR反覆運算了兩年則沒了下文;總喜歡做事做一半的Google,也選擇在今年關閉了自家的VR項目「Daydream」。
如今,Google和蘋果、微軟都已經把焦點投入到AR領域,它和VR有一定共通處,但發展目標仍有本質上的差異。
現在整個VR市場,真正成體系的參與者也只有索尼、Oculus和HTC這三家廠商。其中索尼已經在前幾天的CES發佈會上公佈了PS VR的累計銷量,為500萬台。
考慮到它的問世時間已經超過了三年,這顯然也不是一個值得誇耀的數字。
然而,依靠著PS4主機過億的出貨量,以及索尼在遊戲內容上的不斷投入,PS VR已經是現時VR市場上表現最好的產品了。
何况,Oculus和HTC也從未以官方身份,對外公佈過自家VR設備的累計銷量。
按照IDC的預測,2019年整個VR/AR市場的設備出貨量會在760萬台左右,這比2018年的590萬台稍有上升,大部分增長仍會出現在商業領域,而非個人消費者。
考慮到現在全球智慧型手機一年可以輕鬆賣出超過10億臺,而總被看作是「夕陽產業」的PC,也能穩定在每年2、3億的銷量上。不說VR行業是在原地踏步,但至少距離「普及」狀態還差得很遠。
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畢竟定價高,便攜性差,且使用場景有限,也沒有堪稱「殺手鐧」的內容,這些都是阻礙VR設備普及的老問題。
光是讓這個笨重的頭戴式設備擺脫外置定位器和有線連接,戴上即玩,並做到規模化量產,Oculus就耗費4年時間,投入了30億美元,才得以在2018年Oculus Go上實現。
至於HTC旗下的首款VR一體機HTC Vive Focus,也差不多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市。
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人人都想要的VR設備。Oculus前任CTO卡馬克此前接受採訪就表示,現時VR、AR頭戴式設備所採用的四四方方造型,仍很難被大眾消費者所接受,更不要說戴著它走出家門。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些公司也只能繼續將「VR是未來」的話掛在嘴邊,然後不斷投入資金,尋求新的科技手段,儘早將這些頭盔做成一個類似護目鏡甚至是太陽眼鏡的東西。
可就和大部分同樣被確信是下一波浪潮的產品一樣,沒人知道這個未來何時會落地,更多時候,它們都更像是一個流於紙面上的幻想,以至於任何投入都像是砸進了一個無底洞中。
人們可以不擔心Oculus和PS VR,是因為它們還能不考慮短期回報,靠著Facebook以及索尼的其它業務來為自己輸血,在VR市場裏持續地「試錯」。
就算大方向走歪了,轉變策略也好,砍掉一整個部門也罷,也不會對公司的生死存亡造成致命影響,這是和野心相匹配的資本與體量所决定的。
現實狀況是,Facebook可以花錢找來知名開發商重生娛樂,為Oculus製作獨佔VR射擊遊戲,甚至是直接買下製作《Beat Saber》遊戲的工作室。
而索尼作為遊戲行業的巨頭,雖然硬體上不出彩,卻坐擁著現時最豐富的VR遊戲庫。
相比下,HTC在資金的運用上就無法如此任性了。淡出智慧手機市場後,VR幾乎是HTC唯一一個能倚靠的業務,加上業績頹勢依舊,很難想像HTC還能在硬體開發之外,將充足的資金分配到軟體和內容上。
更關鍵的是,HTC得先確保自己能撐到VR普及的時刻。
責任編輯:陳慶徽
核稿編輯:洪婉恬
愛範兒連接全球創新者及消費者,跨界技術、文化、消費及創新,致力消費科技領域的產業評論、產品報導及社群連接,創造高品質的消費樂趣。